生活黑客 Lifehacker

專業工作者的工作術

我們喜歡工具,因為技術和工具為我們賦能,原本一個人無法幹到的事,現在能做到。但如何擁有專業的工作術,這是一門要持續鑽研的能力。

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自我升級的終極目標是,提升對生活的掌握感。自由的前提是自律,在要求自由之前,我們擁有自律的底色了嗎?

每一個 超級個體 都是 生活黑客
鑽研自我管理、破解傳統系統、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和工作效率

生活黑客之路 成長錦囊

「在這個資訊爆炸時代,你需要的不再只是免費資訊,而是解決方案。」​

我們的訂閱會員,每週會收到兩則高效工作與生活的「成長錦囊」。

你可能看過很多經典書,學過一些理論模型,但為什麼這些你很難用在自己的生活上?
因為它們往往沒有去給現代生活做「適配」。

在訂閱服務裡,我會結合真實經驗,以問題地圖的角度重新優化模型,告訴你該怎麼運用,解決生活難題。

(會員也能拿到「無背景的原圖」,方便你輸出收藏。)

生活黑客關注的 三大面向

問題地圖,而非知識地圖

我們把目標看做系統,只要有系統就有可破解優化的地方。

所以,我們需要的是「場景化」的問題地圖,不僅僅是知識地圖。

因為網路和科技的發展,舊有的職業和能力模型正在快速改變,過去那套知識可以參考但不是典範,關鍵在於「實驗」出自己的方法論,並且控制自己所能控制的。

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

生活黑客,是最新技術和應用的先行者。

他們認為,工具和技術是給自己賦能,是自己身體的延伸。

所以鑽研各種提昇自己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質的數位工作術,但不被工具操控。

他們嚮往的工作是對自己負責,擁有靈活的生活時間,不用受朝九晚五的限制,對行業的認同感超過對自己所在公司的認同感。

把自己當作產品/公司來經營

生活黑客是個體精進的代表,是社會裡的少數派,但積極主動,有所行動是對自己狠的一群人。

由自己決定做什麼與怎麼做,不跟隨主流。他們想的是,如何超越平庸的自己,自驅力強,不需要等待別人吩咐,路我自己走。

不斷實驗自己的價值和邊界,實踐自由人的自由聯合,解決特定用戶的難題。

《生活黑客》一書中的真實案例

重點不是這些人在做什麼,而是你能不能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一套工作和生活原則?

因為它們的方法大概率不會適合你,但你至少要知道怎麼找到在快速變化時代下的方法論

生活黑客 系列文章

生活黑客是什麼?

生活黑客是一個新興的社會現象,英文中已經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 Lifehacker。你可能對這詞有一點陌生,但在你身邊,或者也許你自己就是一名生活黑客。

這群人常見於遊牧世代,為自己負責、自帶系統,追求更有反饋的生活模式。

現代個體經營者與古代修練者的差異?

生活黑客在意的不只是方法管不管用,他們追求的是「個人掌握感」。黑客精神包括四點:個人主義、理性樂觀、實驗精神、系統化生活。

時間管理的關鍵誤區?時間不是來管理的

時間管理是個非常現代的觀念,但有個「誤區」別踏進去,我們不是要去管理不可控制的時間,而是自己。以前的人大多都是「被管理」,只有現代人才懂得管理自己,那哪些才是真正有效自我管理方法呢?

極端的生活黑客,是怎麼黑化自己的?

並非只有愛情動作片才叫色情(porn)。porn 這一詞在現代商業世界和社會裡頭,有著另一種概念。讓我們看看「最高水準」的生活黑客的生活模式吧。

節儉,已是過去的美德,現在是價值當道

傳統以節儉為美德,因為爸媽之前的世代,物質沒那麼豐腴,買東西就是要便宜的。不過這種觀念放到今天肯定不管用的。

但是,如果什麼都買貴的、奢侈品的,也是愚蠢的行為。那麼,生活黑客們是怎麼看待「物質系統」的呢?

意願,由期望、價值、干擾和延期決定

我一直認為,所有任務,都是「一開始」最難,再來是難在「堅持」。然而,絕大多數人是死在了一開始。

意願低的人,往往在安逸和內疚感之間掙扎,但意願高的人可能已經在路上了。

加州意識形態是什麼?

量化自我是一種個性表達,能增加你對生活的掌控感。

一個方法對自己有沒有用沒那麼重要,關鍵是你有沒有實驗過,有沒有對它的掌握感。

生活黑客與其反對者?

當事情已經發生,不影響未來決策時,我們不需要被情緒綁架,要能自己選擇面對它的態度,就能選擇你的發展。

斯多葛控制二分法:區分你可控和不可控制的;個人操作系統:害怕什麼就去體驗或者想像

生活黑客這門學問,2020 年已有相關出版

只可惜還沒有繁體中文版本,不過不影響我分享相關經驗。(而且這本其實有點難讀,因為寫的挺破碎邏輯架構不夠)

《生活黑客:系統化生活及其反對者》

《生活黑客:系統化生活及其反對者》

(簡中版本|台海出版社)美國東北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約瑟夫·里基爾

常見問與答

「現在『勵志與成功』這個領域的門派太多了,生活黑客的思維能給你來個『一覽眾山小』 —— 高觀點下的人生指南。」——萬維綱

我認為絕大部分的勵志書是「純雞湯」,喝完身體好像暖暖的,但馬上就拉掉,你還是一樣。因為它們總是告訴你要勇敢一點,要自信一點,這些都是屁話。

因為它們沒有方法,沒有實驗,沒有科學,沒有工具。

但,生活黑客思維不太一樣。它能提供你上面這幾項純雞湯沒有的。

首先,這一詞是音譯(Hacker)。以及現在的 Hacker,不只專指電腦資訊領域了。只是中國大陸翻成「黑客」,而台灣常見「駭客」。

但是,由於我們中文系統裡,「駭」這個字有「害怕」、「驚動」和「可怕」之意,多表示負面,比方說:駭人聽聞、驚濤駭浪。(見教育部國語辭典

加上我們常在新聞上聽見的「駭客」,大多是指做非法攻擊、使用電腦技術竊取資料的人,既然這一詞已經有這種味道,我認為「黑客」這一詞更合適。

第二,台灣的 Hackathon,是叫做「黑客松」而不是「駭客松」。

Hackathon 是一種由許多人在一段長時間內,一起針對某個問題集體創作的活動;Hackathon 的精神也更符合我對於 Hacking 的感受合理解。

原本黑客松只在電腦技術領域,但現在越來越多元,也有設計、商業和社會科學領域的黑客松。

第三,其實追溯到源頭,Hacker 這一詞,是源於麻省理工學院的俱樂部鐵路模型技術俱樂部(Tech Model Railroad Club)裡的人。他們善於「黑進系統」,提出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是最早稱自己為 Hacker 的人。

目前在英文世界裡,Hacker 廣義指一種不用既有方案來解決問題的人;而有一種 Cracker(簡中翻譯:駭客),在英文的定義裡,正是我們新聞媒體中常說的運用電腦技術進行惡意破壞的人。

所以我當時經過多方資料研究後,選擇延續簡中版本的翻譯,也避免使用駭客,我認為語境上更準確,降低誤會。

一、個人主義:我決定我幹什麼與怎麼幹,不跟隨主流。(自由不是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當你不想做什麼時,你可以選擇不去做,這是我們追求的)

二、理性樂觀派:不急不躁不上情緒,追求技術和工具,想方設法解決問題,目標導向思維;黑客喜歡工具和技術,因為工具給黑客賦能。

三、實驗精神:真正的黑客都愛折騰自己,他們不斷刺激和探索系統的邊界,探索每一個複雜系統的底層邏輯。失敗了怎麼辦?沒事,累積經驗就是種進步。

四、系統化:黑客把一切事物,包括自己的身體和精神,都看作系統。是一種模塊化可以拆開重組。系統是按照算法運行的,找到算法,逐步優化。

書中提到「創新階層」(creative class)在網路和科技的時代會越來越多。

包括藝術家、工程師、設計師、教育工作者、演員、遊戲娛樂業的從業者⋯⋯等等。他們是生活黑客實踐先行者,人數在西方社會裡已經佔到所有工作的 30%,我相信將來在東方社會裡,也會有很高的比例。

他們從事的是創造性的工作,更不容易被未來的人工智慧和自動化的工具給取代,他們必須有自己獨立的判斷和思考能力。

生活黑客的工作一般都是自己對自己負責,工作時間和工作內容都比較靈活,不太受朝九晚五的限制,對行業的認同感超過對自己所在公司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