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寫這篇文章?
延續 有限決策:擁抱不完美的決策,人生會更滿意 這篇和你分享 4 個持續影響我們思考的認知偏誤,學會識別和應對,幫助你提升思考的清晰度,做出更精準明智的決策,在資訊洪流中保持自我意識。
之前讀到一則很有意思的內容,隨手寫下我為什麼很喜歡奇葩說(辯論型綜藝節目),以及為什麼我們的社會需要的是更多的對話、多元的觀點,而不是真理式的評價。
既然都講到奇葩說,所以今天就來講講「常見的認知偏誤」。
💡 認知偏誤:某些情況下的特定的思考、行為傾向,導致人的判斷產生系統性偏差。
千萬別 100% 直覺性地相信我們的大腦,畢竟人的溝通和思考,實在存在太多種認知偏誤了,我們幾乎不可能做到完全避開,除非你是一個完全沒有人性的機器人……。但我們確實可以透過練習,讓自己更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如果你未來有機會看奇葩說這類辯論節目,或者接收任何的內容,你也會更有切入點去剖析這段內容的「核心」與「策略」。
我之所以會說是「策略」,是因為並不是所有的認知偏誤都是不好的,你可以把這些「套路」當作工具看待,有些作法在特定場合下是個好手段。
當你掌握了這套工具,你會更知道哪些人在唬你、煽動你,你也知道你可以怎麼去運用,當然,保持出發點是良善的就好。
1. 權威偏見
由於我們的「填鴨式」教育影響,我們很容易有「權威偏見
」。只要是某某老師、某某學者、某某專家,到現在某某網紅,推薦的商品、講過的話,就會自動腦補三級跳。(甚至明明就不是愛因斯坦跟馬雲說的話,大家也要硬去說是他們說的 😅)
不過,更該注意的應該是「跨界權威
」。假權威可以透過查證識破,但「跨界權威」就是一種我們要特別注意的荒謬現象。
🌰 比如說周杰倫推薦了一本小說,這本小說馬上就會衝進排行榜,掀起一波搶購浪潮,但是周杰倫真的對小說有專業的鑑賞能力嗎?他當然可以有主觀上的個人偏好,但這和「客觀有價值」是兩回事。
權威偏見的底色其實是,一個專家對於離越遠的跨領域判斷力,往往不會更強,反而有可能更弱。
因為普遍的專家都是在本領域非常專注投入,在時間和精力有限的條件限制下,自然會相對弱化在其他領域的專業性。
或者另一個例子,如果我年底出一本書:《情場高手浪漫暖男攻略》,你會買嗎?你敢買,我還不敢寫咧。
2. 循環論證
循環論證是一種讓你感覺起來邏輯很順,有道理,但仔細一想,怎麼這麼搞笑?
🌰 最常見的就是「心誠則靈
」的例子:
🥊 總結 / 行動思考題
- 我們日常中會遇上各種認知偏誤,我舉了「權威偏見」、「循環論證」、「以偏概全」、「道德綁架」、「沉默螺旋理論」的說明給你,也附上 [1] 有一系列其他的認知偏誤,你可以刷刷看,替自己的大腦消消毒。
- 一個極強的專家,往往在跨域上的專業就越弱。
- 對於與自己價值觀差異太大的人,切記,不需要跟他解釋太多,直接感謝他,就可以打發他了。
💬 思考題:
生活中你遇過哪些認知偏誤?你是怎麼中招,以及怎麼應對的呢?
最後,也補充一個我前陣子看到的工具網站(Tools for better thinking),裡面收藏了許多種思考模型,也有包含我上面提到的,如果有點時間,每一個翻一翻閱讀一下,相信會有許多收穫和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