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kip to content

2023 年終總結:邁入 30 歲的最後一年

今年嘗試用問答和索引的方式,總結我 2023 年的學習、反思和挑戰。從一個完全獨立工作的個體,到與伴侶共同合作,再進一步和遠端團隊執行專案,在不同身份間切換,學習如何更有效地管理自己並引導他人​​。一人公司的發展和訂閱制的難題?今年最值得反思和最正確的決定?

📌目錄

這篇文遲了些,但慢一點也挺好。

2023 年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個較平靜的一年,比起前年的疫情造成的沉寂,這一年似乎在很多面向都「復甦」了。而在復甦的環境下,我今年也做了不少新嘗試,有很快樂的體驗,例如終於能出國旅行了;有很糾結的困擾,是否該把會員訂閱服務給取消?怎麼把身上的工作外包出去,讓我能更專注地在我真正想做的事情上?

今年是個不斷切換身分的學習之旅,離開傳統職場的第三年,從完全的單人作戰,到老婆加入協助,再到專案型的全遠距團隊,今年下半年,則是給自己一個考驗,加入了兩位夥伴。

這篇文章,用問答和索引,給我的 2023 年做個盤點總結,希望也對你有些啟發。

一句話學習總結

  • 團隊工作:管理是抱著樂觀的謹慎執行,同伴不是我的分身,引導不是叫別人去符合自己的標準。
  • 數位遊牧:數位遊牧本質是一人工作,不是邊旅遊邊工作。
  • 成功標準:作品自己滿意、用戶正面回饋、時刻保持彈性。
  • 一人公司:質疑無限的成長,Work Smart better than work hard。
  • 目標管理:有些事的終極目標不是目標本身,它只個結果;真正能帶給我們啟發的,往往是追尋過程中所獲得的。

個人品牌、產品和數據

▍2023 年在產品上主要調整:

  • 將免費電子報《雷蒙週報》從 Notion 資料庫移動到個人網站(🔗 101→124 期
  • 將過去累積的會員限定文章重新編輯到個人網站,並把學習方法、時間管理系列打包成電子書產品(現代人的精進指南),還有一包製作中;重新推出個人諮詢服務。
  • 會員訂閱服務的轉型升級,主要調整為內容形式,從每週寄送會員限定電子報,改為一年四場主題直播課;年底時為了驗證這套模式和工作流程,先弄了一場(ChatGPT 工作術)。

▍2023 年在數據上的發現:

  • ✅ 流量和名單成長約一倍:整體流量都有不錯的成長,電子報訂閱人數 4680 → 9900(開信率 70%)、網站訪問&自然搜尋量約增長 80%(年使用者從 80k → 145k)。
  • ✅ 我把個人網站做為用戶漏斗的轉換中介站(免費觀看到付費購買;雷蒙週報到付費產品),也是今年把電子報的封存改到網站的原因之一。網站訪問來自 newsletter 的佔比從 1.8% 到 4%;YouTube 帶來的流量佔比也從 2% 到 4.1%;同時,Google 搜尋的佔比從 70% 變成 55%,這其實是好事,因為我寫文章本來就不會刻意為了 SEO 去寫,也避免只受到一個演算法的控制,所以讓整體訪問量提高,再讓各來源的佔比平均,對個人網站的長期經營是更健康的。
  • ❓ 年底有嘗試拍些短影片、發些內容到 X(Twitter),雖然內容再製並不困難,但我內心一直有種抗拒或懶散(?),這部分的心態和工作流程需再研究怎麼調整。
  • 🎯 至於什麼是「成功」的衡量標準?一人公司的數據不會像傳統公司和團隊這麼「性感」,在支出沒有太大變化的前提,維持代表保持彈性,就是種成功。還記得年初我參加一場聚集各老闆的聚會,在每個人輪流介紹自己環節,當大部分人都喊著:「業績成長 3 倍、5 倍」,輪到我介紹時,我則講出了沒有野心的:「成長一倍就好。」雖然當時有點尷尬,但現在回頭看,當時的目標是正確的,也是更適合自己的
  • 👀 煽情點來說,成功就是我自己滿不滿意發佈出去的這個產品,在看到任何數據前,只要我做完的當下有一種:「靠,這東西如果一年前的我能看到就好了。」那就是第一階段的內在成功;至於第二階段的外在成功則是,讀者的留言和分享。讓我知道這能有效幫助到他們解決問題。如果要實際一點,拿出數據指標,我依然希望是電子報的訂閱人數,因為這些用戶是因為「想繼續看到我的內容,才願意把郵件地址交給我」,經營長期的信任關係,依然是我不變的原則。

上半年的困擾:訂閱服務的難題

會員訂閱制,是我們決定離開傳統職場,自己出來做一人公司的第一個產品。不過,三月在澳洲旅行的時候,我有好幾個晚上都在煩惱,會員訂閱制是不是該停掉,不繼續經營了。

除了每週一篇限定內容給我的壓力和 burn out 感越來越重,更因為遇到了三大難題:當付費成為認識我們的檻、當會籍成為彼此關係的牆、當助推會員卻降低了續訂率,這讓原先做訂閱制和會員社群就是想發展長期關係的我,陷入了不少低潮。(🔗 難題的痛苦與反思

慶幸的是,還好有做會員直播策劃會,在六月的時候,在和會員們分享這個煩惱,在對話一起探尋出了新的模式「讓免費的更免費、讓付費的更付費」,以「主題直播課 + 會員社群」的產品服務型態,取代原有的每週限定文章。讓我能繼續實踐「產品解決一個問題,場景持續解決問題」的信念。

💬 如果你也有想經營訂閱會員制

是否要發展會員社群?定期產出內容的來源是什麼?這兩個問題值得你好好思考。像我不是財經投資,也不是科技新聞分析,這種能有大量固定來源,不只是給出個人觀點評論,更是要透過自己的問題解決去產出內容,所以更需要嘗試和沉澱的時間,也更容易 Burn out。


下半年的實驗:一人公司的發展

八月,我額外招募了一位團隊夥伴,負責我們的品牌設計和外圈行銷,目的是讓我有更多時間去思考個人事業的整體規劃、專注在只有我能做的事,同時希望把我並不喜歡做的行銷推廣全部交付給她。於是在臉書上先請益了全遠距團隊的薪酬和獎金制度,有些留言讓我印象很深:

日薪制或專案計酬,是按公司的營運狀況轉換;原則是三個月達不到目標也無法主動提出方案。大家是在一起變強,看營收、看產出績效,而不是單方面的照顧提攜。

不過,道理往往看似簡單,做起來卻沒這麼容易。

當我想到十年前,剛出來做個人工作者的時候,碰上沒案子收入不穩定時,有過整個月只能吃醬油拌白飯和全聯的 37 元全麥土司條(關門前去有機會拿到 2X 元)的日子。所以會覺得如果自己還有點能力,是不是讓團隊夥伴有個還可以的月薪保底,再加上獎金的混和制度?於是我告訴自己,用六個月,測試驗證我理想中的人事成本機制,能不能在基本月薪 + 銷售分潤獎金的模式下,讓大家能在確保穩定,又能主動為公司多做一些事,共創多贏。

結果在年底,從會計師那邊拿到了銷售收入和人事支出的報表,今年下半年的數位內容產品收入大約是 25 萬,而人事成本是 50 萬。

這邊的內容產品收入不包含會員訂閱和 Notion 訓練營,因為這兩個主要產品在找人前的銷售狀況就還不錯,這次招募人就是為了去運營其他的數位產品。

同行前輩給我的提醒是,請幫手就是要創造新的額外營收(以我現在的規模,至少要是薪酬的 2 倍才能回本),因為上面說的人事成本,還不包含我投入進去的協作時間和訓練成本,若以這六個月的總體商業成效來說,算是打平;但如果加入營業稅和我為此付出的機會成本,則是場大失敗。


今年做得最正確的決定?

雖然在商業面上看似大失敗,但也不是全然糟糕,這半年的經驗還是帶給我不少收穫和快樂。

  • 整體設計工作流優化:新加入的夥伴過往是設計專業,所以這半年幫我省下了很多做各種素材的時間,甚至在 Figma 打造了我們品牌的工作區,讓許多設計元件模組化,像是一週前的會員年會的回顧貼文自然輸入法圖卡,就是我直接用她設計過的元件重新拼裝而成,以往可能要花我 2-3 小時去構思怎麼做,然後做出個 60 分的成品,現在 1 小時內能搞定 80 分的作品。特別感謝有這位夥伴,除了對於生產力和工作的價值觀很相近,她的專業確實讓我省下了不少時間,更協助我們讓品牌呈現的整體質感提升。
  • 建立全遠距協作模式:雖然之前做 Notion 實戰課程&線上訓練營就是全遠距協作團隊,但都是專案承攬制,也就是從招募到結營大約是 50 天的全遠距線上協作,一年兩期大概就是 100 多天,有明確的工作職責、分成開營和結營時給酬勞,今年即將進入第七屆,在協作和酬勞設計上也已經成熟。
  • 但除 Notion 訓練營這產品外,雷蒙三十還有各種任務項目要推進,從內容製作、行銷推廣和會員社群經營……等,這些工作本來只有我跟柚子兩人負責,所以工作系統就簡單為主,直到今年加入了常態協助的小幫手後,我以 Notion Projects 為基底,重新打造了一套團隊的專案和任務管理系統,除了有任務庫、會議記錄模組、每週數據和工時記錄,還有專案的知識 wiki 庫,也好的非同步協作系統,讓我們一週只需要一次短對齊會議。下面這支影片,分享真實的一天是怎麼使用的:

💡 建立團隊的好處,逼自己建立協作系統,也更清楚整體的工作流程

下半年,為了要和夥伴有效溝通哪些事情要做(What)、為什麼要做(Why)、怎麼做(How),幾乎把各種空檔時間拿來思考哪些工作應該砍掉、哪些要保留,如果要教學怎麼示範比較合適……等,在這過程其實就是一遍遍地把自己的工作流程重新梳理。

因為我們比較少開會,所以把腦袋熟練的經驗轉成文本描述是必要的。

我也常說的:如果你沒辦法把一件事情轉成文本描述,那表示你還不夠熟練

建立團隊協作系統,其實也是盤點自己的一個契機。

  • 既然講到影片,今年發佈了 13 支 YouTube 長影片,共 150 萬瀏覽,相比部落格文章的瀏覽是 5 倍,現在果然是影音時代;不過比起流量,長影片帶來的轉換也不錯,不少會員和學員有表示是從 YouTube 認識我們,進一步搜尋&購買。影片在這兩年,確實有幫助我跨出同溫層;至於短影片,我還在實驗一套適合我的工作流程,否則我目前看來雖然流量表現可觀,但實際轉換成效卻不好,大家通常就是滑了就走。如果等到哪一天我需要大量流量做某些事的時候,例如出書(非常大眾向的產品)可能會開始大拍一波?

今年最值得反思的決定?

💡 為什麼不寫:「今年最挫折、困難的事」?

如果把一件事歸類在困難,那很容易會打從心裡認定這件事不可行就放棄。

我有很多事情沒能做好,但這是給我的考驗,讓自己反思、學習和休息,明年把它學好或者去找到替代方案。

  • 團隊的建立到底適不適合我?
    坦白說,我一開始自認為建立協作和任務系統是件容易事,但事實上,我光是和新加入的兩個夥伴進行對齊目標和產出,建立協作制度,讓大家能穩定自主執行任務,就花了我 2-3 個月的時間。代價是我原訂的一些行動計劃都只能延後。透過這次實驗,我才真正意識到「管理是保持樂觀的謹慎執行」,因為建立數位工作系統是容易的,但怎麼讓協作的夥伴能更主動參與,是一項我還不太行的學問。
  • 我的壓力來源,本質來自哪裡?
    前幾天看到 Matt(YouTube 創作者,378 萬訂閱)發了一支影片,標題是「我又回到一人公司」。影片分享他從一人工作,到十人團隊,最後又回到了一人工作的心路歷程。裡面有一句話聽了很有感覺:”What I didn't realize at the time was that I was turning something that I loved into a job”。這讓我開始思考,是什麼讓我感到壓力?不是創作,因為我每一次寫文章、拍影片的時候我還是特別享受的,我也沒有把我的創作外包出去;也不是與人合作,因為每一次與人共創多贏,一起 1+1 > 2 的時候,我都特別過癮。

    我最後釐清壓力的源頭是「追蹤任務」,柴嘉尼效應在我身上的影響巨大,那些交付出去但未按時完成的任務,會讓我壓力很大,放不下心之外,也常常會忍不住自己動手把這件事做掉,但這樣似乎也間接傷害了對夥伴的信任,所以常常在做完後會讓我心情很糟。

    怎麼讓我練習擺脫交付出去但未完成的壓力,不去手賤動手處理掉,或者更聰明地交付,是新的一年我需要持續琢磨和改善的個性。
  • 當社會主流追求 Earn More,我追求的是 work less & work smart
    Matt 的影片裡有提到,我去年提到的,當社會大部分人不斷追求 Scale up 跟業績成長時,做一人公司的原則就是「質疑無限的增長」,而是追求有彈性的生活、工作和休息自由,這不是指不工作,而是能自由選擇什麼時候專心工作,享受工作的樂趣,什麼時候好好放鬆去旅行,探索新的體驗打開眼界。

    所以我幾乎不講「work hard」就連品牌標語都是「聰明工作」,而不是努力工作。做對事比起拼命把一件事做對更重要。這次招募夥伴,也是有限度的一個負責內容再製和品牌行銷,一個協助柚子做會員社群經營,目的都是讓我們兩個能騰出更多時間(work less),做我們想做的新嘗試。只可惜我們還沒找到 smart 的方式去交付任務和配置薪酬。

※ 額外補充,Matt 是西方世界的創作者觀點,LKs 也有在今年初發過一支影片聊「組建團隊&一人創作者」,連結已經設定好時間(6:56),看看不同人的偏好和決定,我想你慢慢能知道自己想要哪一種,或者說「有能力做到哪一種」。

找到合適的人,永遠是工作路上最難的課題。我很幸運在這幾年,認識到許多很棒的夥伴和會員,也感謝大家對我的包容和信任。


社交與朋友們

2023 的年度目標,有一個是定期 Networking,因為高品質的對話能讓我有更多靈感。
  • 一人工作的三大系統,裡頭最難處理的其實是「關係系統」,因為一個人工作沒人能吐苦水、分享工作成就和快樂,其實很容易迷失在自由放任的節奏裡。我很幸運有個好老婆和我一起打拼闖蕩,加上我們看事情的角度也很互補,所以我就自然更少社交,也越來越宅了(?)
  • 當初設定的作法是「重啟〈雷蒙三十〉Podcast」,透過定期訪談做到與我想對話的人來場對話,結果今年錄個兩集發現工作時間實在嘎不過來,所以又暫緩。不過我後來想到一招:「既然自己沒辦法應付 Podcast 節目的經營工作,那換個角度,我去上別人的節目?」
  • 很高興今年有收到電扶梯走左邊、大人學、i室設圈AAPD學習家的訪談邀請,從個人故事、數位遊牧、室內設計、個人事業到如何學習都有談到;尤其特別推薦如果想全面認識我的朋友,可以聽聽 Jacky 和我長達 4 小時的訪談,算是把我過往的人生經歷精要的翻了一遍。
  • 所以今年的社交活動,除了島上(會員&學員社群)的聚會,認識的新朋友,95% 以上都是基於具體的合作,例如 Podcast 訪談,或者線上訓練營行業經營者的年度復盤小聚。
  • 不過我很喜歡這種的社交型態,先基於專業上的交流互助,再進一步發展友誼,才能讓這緣分和連結更深厚,可以玩得很瘋,也能下一秒切換成認真模式而不突兀。
  • 2024 年計劃找個價值觀合,經營模式可學習的 Mentor,12 週回報一次事業上的數據和困惑,向有結果、願意分享的人學習是最有效的。

生活變化

  • 今年最大的變化,是三月去了澳洲 35 天(珀斯、雪梨、墨爾本)、十一月去泰國 10 天(椰子島、普吉島)的小旅行。上一次出國搭飛機,是 2020 年從北京回來,今年終於可以實踐和老婆的約定,在年初把今年要出國的時間先放進行事曆保護起來,然後一切事情都不能干擾這段安排。
  • 這兩段旅行,讓我確定了「邊旅行邊工作」絕對是營造出來的幻覺假象。真正有效的安排是「一天好好工作,一天好好旅行」,因為一直探索體驗很累,玩累的隔天需要休息補充能量,宅在家附近工作是最棒的方法。
  • 在澳洲的旅行還在實驗旅行工作模式,所以常常會帶著電腦出門,以為可以玩到一半找時間工作,結果常常把自己的體驗心情和工作效能都弄得頗糟;後來在泰國時,如果今天是戶外體驗行程,絕對輕裝頂多用手機閱讀和處理工作訊息,整趟的旅行和工作體驗大幅提升。
  • 另外,我 2023 年底也有刻意記帳 3 個月,為了跟我 2020 年的刻意記帳 3 個月做個分析比對,在經營個人事業 3 年後,買了自己的中古屋後,兩人的月支出有什麼變化?大部分的錢都花哪去了?(🔗 自僱者生存報告)、(🔗 公司 2023 年營收記錄)、(🔗 2020 年剛創業的小記錄

入手的新玩具、科技產品

2023 也入手了不少新東西,老慣例也拍了 DeskSetup 開箱影片。下方列出到現在 2024 年初,我依然使用起來體驗特好的產品們:

20231014 工作桌面
  • CalDigit TS4:最好用的 USB Hub
  • Philips 279C9:直立式 4K IPS 顯示器
  • 愛格升 Ergotron 螢幕顯示器支架
  • Steelcase Karman 人體工學椅
  • Apple:iPhone 15 Pro、Apple Watch Ultra 2、Apple TV 4K 第三代
  • Podcast 設備:RODE Caster pro II、AKG K92、Beyerdynamic M70 PROX、Aputure 200X
  • DJI:DJI Mini 3 Pro、DJI MIC、DJI Pocket 3(旅行記錄好夥伴)
  • Anker:120W GaN 三孔充電頭、Prime 130W 12000mA 行動電源(常駐於包包,再也不用拿來拿去)
  • ……寫到這邊嚇到我自己,原來今年買這麼多 😅。
  • 我有把我大部分使用的科技、3C 產品都整理在 Notion 的雷蒙數字小島上。

今年做了哪些,從未做過的事?

  • 除了旅行過程中有許多新奇體驗之外,我想特別拉出來的是「會員直播策劃會」。如果說 Networking 的目的,是透過和對的人交流,瞭解其他人的思維和作法來學習,會員直播策劃會就是我和柚子每兩週,固定把我們事業的近況、問題和下階段要做的事情,公開透明地跟會員們分享,即時地引入回饋,而且是「核心用戶的真實回饋」來修正和調整我們的下階段方向。
  • Notion 教學團隊拍形象照,主要是發現我們的教學團隊大多是內向工作者,8 成以上的人沒有拍過個人形象照。這種攝影平常不會自己去,但擁有的話除了紀念,也有實用性,不如就帶去一起拍照!我曾在分享遠距工作的講座上說到,當遠距工作越來越普遍時,也是內向者崛起的時代,雖然很多時候他們可能不會被第一眼發掘或看見,但只要認真相處與共事後,就會知道他們真的都是獨一無二的寶藏。​希望這禮物,能讓這些好夥伴們,留下他們閃閃發光的樣子。

2024 年展望、目標

預計這次的農曆春節時,會把 2024 公司事業向的目標定出來,至於個人生活向的:

  • 一樣安排出國旅行兩次
  • 多拍些 YouTube 影片,記錄真實的生活和工作模式
  • 把電腦和 NAS 裡的照片和相簿整理好
  • 把家裡的智能系統升級,更多符合我們生活工作習慣的自動化
  • 看起來都是一些小事,不過都是能穩定增加生活幸福感的小事

今年總結依然失控寫得太長,希望閱讀到這的你,也有些收穫,我們明年見 👋🏼

※ 封面圖片:寫這文的過程,我們家的寶貝 Domo 生病了,希望牠能快快健康好起來。
2024.01.27 補:Domo 離開我們,結束她這一生的幸福旅程了。

2023 年盤點向精選文章:

立即分享

關於作者

留言回應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