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寫這篇文章?
前幾天整理文章時,看到我在 2017 年剛踏入 Medium 平臺寫作時的第一篇爆文《如何分辨聰明人》,這篇沒有關鍵字,所以流量都是來自社群推薦和分享,一個月就有 15 萬流量。
有些內容不會隨著時間褪色,我認為這篇就是,在八年後的現在,加上一些新經驗潤飾,再次分享給你。
💡 打破認知:「聰明」是什麼?
「聰明」不是針對特定領域的學識、證書,或者出生背景的資源強大與否。
- 為什麼學歷不靠譜?你可以回想看看,當你在路上遇到一群都是名校出來的學生時,從他們的對話中還是很容易感受到誰比較聰明,誰比較平庸。
- 為什麼出生背景也不靠譜?因為你一定也遇過家裡背景和教育條件都特別好,但長歪的還真不少。
- 甚至你也一定遇過一個背景和身份普通的人,卻在相處中讓你覺得這人特別聰明,想進一步認識。
因此,聰明這件事的衡量有點複雜,接著我會用 3 種維度(外在、思維、內在)和 6 個指標,結合我的個人經驗來和你分享,「聰明」這個抽象感受的具體形狀。

外在表現:透過簡單相處,能在短時間分辨
1.「好奇心」
有好奇心未必聰明,但沒有好奇心的人必定不聰明。
正因為擁有強大的好奇心,讓這種人更主動地去獲取新知識、嘗試新事物,甚至更願意「擁抱變化」。
不過,怎麼分辨一個人是否擁有「真正的好奇心」呢?
如果你看到一個人,喜歡問很多問題,但當別人提出類似問題時,卻顯得十分不耐煩,那這並不能說明他是一個有好奇心的人,只能說明他是個「好表現
」的人。
「擁抱變化」:認知到好與壞都是過程,有趣的事情往往在轉角處。
2.「用簡單語言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
在臉書或者各類網站上,我們常會看見一些專家,用著專業的詞語黑話1,只為了凸顯自己的高尚?這種場景在大學裡頭也很常見,能用黑話增加溝通效率當然沒問題,但當大部分對象是外圈人時,能選擇用「簡單自然語言」說明艱澀道理的教授絕對是稀有種。
這種能力除了有「辨析對象
」的能力之外,還掌握了「感性材料
」的能力。
⬇️ 讓我直接舉些例子,例如原文書可能是這樣寫:
「什麼是剝削?統治者的徵稅比率過高,徵收方式不當,或者把稅收用在自己身上。但剝削性並不是稅收的本性,公共性才是。」
✅ 一個能用簡單語言的聰明人,發現說話對象是一般人不是專家,他會這樣說:
「剝削,是當統治者的徵稅比例過高。什麼是過高?你一個月才賺 3000,國家拿走 2000 這算過高嗎?不一定,如果國家拿兩千有符合大部分人的共同利益。徵收方式不當,像是直接踹門拿錢,或者把稅收用在執政者們自己身上,當官的天天大吃大喝,百姓苦不堪言,那才是剝削。剝削性並不是稅收的本性,公共性才是,稅收需要符合大部分人的共同利益。」
你會發現修改後的表達也沒有講故事,但它有細節,有畫面感,足夠感性,能調動聽眾的畫面,讓其加深印象。
所以我在分享講課時,常常會提醒自己:「真正的專業,是用別人懂的話,去告訴他不懂的事」。
因為「專業用語」是用跟同領域人溝通時,提升效率用的。
當對話的對象不同,就要採取不同的語言。
我認為在這方面,唐鳳是做得最好的人2,強大的辨析對象與換位思考能力,以及隨手拈來的感性材料,把複雜的東西用簡單的幾個畫面和人物就說明白。
在這個時代也就是「能把 AI 用好」的能力。
因為懂得提問、拆解問題,把抽象需求轉成文本請求。
※ AI 是個學霸實習生,懂很多,但要有明確好理解的指令才能表現好;為什麼有些老闆用不好 AI?因為他們總是要下屬去猜他到底要什麼,不夠明確,還要會讀空氣。
思維層面:難直接判斷,卻是踏入聰明的關鍵因子
1. 「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
📌 後設(Meta)一詞是指「什麼的什麼」。所以「後設」,是種退一步檢視框架的概念。後設認知就是「認知的認知」或「知識的知識」。當我們說「後設劇」,指的是「討論戲劇的戲劇」。
擁有強大後設認知的人,能夠對外表現出強大的學習內化能力。
這個「強大」不是指學習與思考的「速度之快」,而是能在向外學習之後,「結合自身經驗」產生出更優化的學習策略,融合已有知識並向內運用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這些人懂得利用自己現有的知識框架,快速適應新的知識,並且評估新知識吸收的部分。
也就是說,他們並非不斷的一直吸收新知識,而是一直去「融會貫通」,更新已經累積的舊有知識。
就像賈伯斯(Steve Jobs)那句:「Connect the dots.」(把已經畫出的點,連起來組織成網。)
所以後設認知能力高的人,之所以專注力高,又能高效地處理事情,根本上是因為他們會不斷地將外在的新知識向自己原有的系統去優化,迭代更新已經累積的知識,運用在生活的實際行動之中。
🌰 就像《Notion 實戰課程》裡不斷強調的,模版不是系統(Template is not system)。為什麼我們的課程主軸設計是分享,我們怎麼把經典理論模型和模版重新優化去符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需求?因為我們要示範給所有學員看,怎麼把外在的知識向內優化,而不只是按照別人的框架去塞內容。
🌰 或者我的部落格中,有許多超長篇的分享文,都是我在實踐某個理論模型後,自己的反思和優化做法。例如:為什麼我不用 PARA 做為知識管理了?
2.「邏輯性的思維跳躍能力」
一般人的交談是先講A,再來B,最後C,邏輯是順序且持續演繹的。
但是和比較聰明的人聊天,你會發現自己通常不是一步一步地走,往往講了A,就發現可以直接聊到C,最後就跳到了E。
這是因為聰明人能在雙方交談時,就一邊觀察談論內容之間的邏輯步驟和關係。因此讓說話的人不需要每一步都仔細講過。這種能察覺並調整對話交流的節奏,讓兩個聰明程度相當的人交談起來是舒服、有共鳴的,在邏輯上也能有很自然的過渡。
只不過這種聰明程度的察覺,你必須也有要足夠程度,更像是英雄惜英雄的感覺。
內在價值觀:聰明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1. 「對於觀點的態度,保持開放。」
具體可以表現在:「對於自己不瞭解的領域少去評論『絕對的是非』」。
這其實是一開始說到的「好奇心」的一種側面體現。
當一個人懂得越多,越會知道每種人、每個方法和每個生活都有能學習的點3,即便一本書三百頁,有一個啟發能帶走,就是得到。
作家費茲傑羅(Fitzgerald)有一句話說:「同時保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念還能正常行事,這是第一流智慧的標誌」。
也就是說,這類人能夠保持不迷信、不執迷不悟的態度,當有新的資訊和證據證實了自己原來的觀點有更好的空間時,能聆聽且適時地改變調整自己的看法。
這看起來不難,但實際做起來挺難的。
因為這涉及到情商、面子等人類的社交與自尊,看看現在社群網路的惡意現象,許多人喜歡為事件或人貼上標籤,甚至教唆人選邊站,如果你不是 A 就是 B,認為世界不是黑就是白的二分法,就是這種態度的反面行為。
擁有這項指標的聰明人,更傾向用「發展的眼光」、「觀點是光譜」去看待一件事情,他們認為所有事情是不斷變化的,沒有固定的標籤、事實或真理,甚至他們會對「變化的原因與過程」感興趣,而不僅僅是「事件的結果」。
2. 「對於同行他人的態度:達成共贏」
簡單說就是羅振宇在第一次跨年演講中的那句:「創業者不黑創業者。」
「創業」不單單只是指「開公司或賺大錢」,而是建立了一種新的協作模式,能讓人們進入這個模式之中,產生新的連結、體驗或者制訂新的標準。
因此,創業的人們若能協助彼此,這市場、世界一定會更好。
也就是說,這個人是否能透過分享、輔導、以身作則等方式去幫助別人改善和提高彼此,達成「共」贏的局面。
提出這六個指標的作者(熊貓君4)也認為,這個指標差不多是等前面五個指標都完成時,才能做得到。
通常擁有這項指標的聰明人,在討論、辯論,或者合作解決問題時,對於自身的「自適應性
」有足夠自信。
因為瞭解自己的立場、原則,也知道別人的難處,所以更能知道該怎麼與對方合作,甚至能跟絕大部分人和平相處,無須透過渴望他人跟自己一樣來獲得安全感。
至於網路上的酸民巨嬰,沒有自適應性,只好藉由謾罵,把自己過得好的人,拉到跟自己一樣慘,甚至拉攏別人一起進入仇恨圈,這是種扭曲心態。
一旦達到這個指標的人,心中想的是「我認同你,雖然你與我不一樣」,因為他們知道就是因為有所不同,當出現了相同才是真正可貴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換個角度來看,「對於別人的態度」就是一種「善良」。
因為聰明並不代表善良,聰明的壞人多的是,但是「善良」(對於別人的態度)卻是聰明最後一個層級的重要指標。
我也還在修練的路上,怎麼在學習的路上,逐漸對於「更多不同觀點」&「不認同自己的人」,有尊重理解的平靜心態,不是件容易事。
🔏 本篇為「Lifehacker Premium」限定文章(限時公開分享給更多人)
想獲得更多人物案例故事?能立即用上的自我管理、工作效能與生活品質升級方法?
👉🏼 加入生活黑客高價值會員社群,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 總結 / 行動思考題
- 好奇心、簡單語言、後設認知、邏輯跳躍、觀點和他人的態度,是 6 個判斷聰明人的指標。
- 真正的好奇心不只是會問問題,還會尊重不同的問題。
- 真正的專業,是用別人懂的話,去告訴他不懂的事。
- 後設認知,將外在新知識內化到原有系統裡優化。
- 同時保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念,卻仍然可以正常行事,這是一流智慧。
- 創業者不黑創業者;聰明的壞人多的是,「善良」(對於別人的態度)是最後也最重要的指標。
💬 思考題:
這一年有沒有遇上讓你特別覺得「聰明的人」,你能從他身上學到什麼?怎麼做?
本文註解
- 只有「特定的人群」懂的詞語,這類詞語通常是為了溝通效率而生,沒有問題。但當內容對象是外圈人時,記得要帶個解釋說明。 ↩︎
-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分析了唐鳳在網路留言的回應是怎麼做的,讓我收穫很大。 ↩︎
- 類似「達克效應」中所說,大部分人會陷入一種「迷之自信」,然後就對自己不認同、不知道的領域產生「我以為我懂」的假象,然後中斷了學習的好奇心。 ↩︎
- 這篇原觀點是我在知乎看到的討論,6 個指標來自作者 謝熊貓君,當時看到時啟發巨大,所以保留主要觀點,並將部分例子換成我自己的觀察和體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