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寫這篇文章?
上週我到小金魚的日更三十創作營始業式分享〈寫作的技術〉,她向我提出了 5 個問題,我整理了過往 10 年的寫作策略,總結成 7 個關鍵技術,除了破解寫作習慣養成的迷思:「不要求快速和效率,要的是效能和品質。」但是,不追求快速產出是不是就容易拖延?好的品質就要慢慢打磨?
不不不,別掉進了二元論裡,高效能不代表只能慢慢磨。
所以我們今天就先來破解寫作習慣養成的迷思:「怎麼讓自己的寫作不拖延?」
- 如果你現在沒有寫作習慣,沒關係,等你要開始寫作時,把這兩篇拿出來看看,相信會給你一些方向、啟發和具體的應對策略。
- 如果你現在已經有寫作習慣,建議你把這篇當作自己優化寫作策略、習慣和心態的參考,重新思考怎麼讓自己的寫作更高效、更能持續,更有專業和商業價值。
1. 第一生產力:截止日
基本上你翻遍所有生產力的書籍,設定明確的截止日期是幾乎所有高手都會提到的方法,因為有了急迫感、適當的壓力,可以讓你的大腦保持興奮,讓這種壓力逼出你的動力,這對我也十分管用。
不過,大多數人也都知道要設定截止時間,但往往只在底線前一次性爆發,狀況變成「終點不拖延,但過程非常拖延」。
你上週一訂了一個寫作目標,設定週六晚上十點前要寫完,你果然在週六中午後才開始幹這回事,但週一到週五基本上就是摸摸魚、混混日子,想著反正還有幾天可以做。
要解決這個狀況,我的方法是:
讓截止日,告訴我這件事是在「哪一天執行」 + 在這一天的睡前先到行事曆保護起來。
這點在 PAI 知識和任務管理系統裡,有使用到。我的截止日更像是一種「任務執行日」,因為既然知道人性就是「最後一天」最有動力,何不好好地運用它?所以每當我打開我的本週任務時,我會看到被設定好的截止日,我會進一步到行事曆把這個任務保護起來,然後在那個時段專注處理這個任務。
還有一個重點,我會「刻意」把草稿大綱&編輯發佈的時間分成 2 個時間塊,為的是在「第一次寫作」時,不要回頭、一路寫到底,寫完第一次初稿後,給自己一段休息、做其他事情的空檔,至少 2-3 小時候再回來編輯&發佈。
除了讓腦袋放空,孕育新的靈感,不被自己該死的完美主義卡住進度之外,也能讓自己的文章更有個人風格、更為原創。
2. 持續優化你的寫作週期
為什麼我要把「截止日」多一個「執行日」的意義?除了用底線壓力來啟動自己的動能之外,還有一個小心機是「給自己留一些拖延的緩衝」。
舉個例子,假設這一篇文章 11/16 前一定要發佈,我通常會設截止日為 11/13,所以我 11/12 晚上就會知道明天要空出兩個時間塊給文章寫作,如果真的沒做完或者遇上突發狀況,我還有 11/14 & 11/15 來緩衝。所以我不會去讓「真正的截止日」出現在我的 Notion 任務管理欄位上,因為一旦我可以顯而易見的看到真正的 Deadline,我也是個普通人,也容易有僥倖心態拖到最後一天才做,但如果不幸遇到突發狀況,我就爆掉了。
如果你認為「截止日 = 執行日」這個概念對你來說太難操作,我還有另一招可以和你分享:你不能光只是去設定一個截止時間,你還要會推算你的能力。
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你開啟全集中(最高效率)模式後,要多少時間能完成?
所以我很建議你去做實驗,並「量化自己的寫作時間」,計算 2000 字、3000 字的文章你平均要多久可以完成,然後回推你的寫作週期,用這個寫作週期去設定你的截止時間,並且持續優化它,找到自己最有效的產出時段、模式和儀式。
3. 拆解寫作的流程,讓行動門檻最小化
你有拆解過你的寫作工作流嗎?如果沒有的話,你通常會覺得寫作這個任務非常巨大、挑戰性非常高。但當我們懂得拆解任務,把一個任務裡的各種要素抓出來,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地去完成,就會變得容易且有趣許多。
🌰 拿我自己寫一篇部落格文章的寫作流程來說,一共七個步驟:
- 決定主題方向,在 Notion 工作區上建立 Task
- 撰寫大綱——列出 H2、H3 標題
- 用 Heptabase 把每一個標題建立一張卡片&重點大綱
- 用心智圖白板展開每張卡片的內容,完成初稿
- (第一段寫作結束,讓子彈飛一會)
- 再掃過一次卡片,補上內容配圖
- 到決定標題、設定文章參數、製作封面圖
- 發佈內容,寫一則臉書分享文
當你有一套自己的工作流,你完成一個步驟的時候除了會有成就感,還會立刻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
也因為步驟足夠具體,所以不太會陷入迷惘和焦慮,也就不會覺得這事情這麼難。
更關鍵的是,拆分的足夠細,我們才能知道哪些事情應該交付給 AI 工具去做,哪些是我們自己做。例如我現在文章封面圖幾乎都是 AI 或者模版畫的方式製作,一個封面圖 3-5 分鐘就能完成。
4. 先完成後完美,修改是最後一步
我是個有點強迫症的完美主義者
,我相信我的讀者用戶應該也不少。
我們寫文章都會有個毛病,因為怕寫不好,所以會精雕細琢,一定要再三想清楚,覺得這例子自己特別滿意之後才會繼續寫下去。但也因為這毛病,常常把一篇文章在過程中修修改改太多次,最後把耐心耗盡,就心垮了卡在這,開始覺得這主題還不適合現在寫,只好先暫緩。
這也是為什麼第三點(拆解寫作目標,最小化行動門檻)非常關鍵,因為「完成率比完成度更重要」,先把整個寫作工作流走完,然後再回頭修正調整。
「一路走下去,不要回頭,不要回頭。」
——這是我在寫作時會一直告訴自己的。
🌰 拿剛剛的寫作流程來說,當我在第 1-4 步,寫文章的初稿時,我盡可能不去回頭看,不回頭去修我的例子、錯字,或者不順的文字表達,讓自己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一路向下。
因為完成這一則初稿後,這篇文章就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所以要盡快讓箭上弦,把「完成
」跟「完美
」看做是兩回事。
如果你真心想改善你的拖延症,以一個過來人的經驗和你分享,我們對於「完美」的心態和看法也要些微調整:
不用每一次都做到最好,把檢視的週期拉長,每十次、每一週、每一個月,有一件事做到特別好就足夠了。
我們寫作的歷程和角色變化是:記錄者 → 創作者 → 影響者(延伸閱讀:學習的三階段),如果你是「記錄者」,那你更不用去在意「寫得不怎麼樣」。
記得,追求卓越和優化累積並不是一個點的事情,而是要加上時間的維度拉長來看,只要知道我們有持續變好,而不是在一個點上死鑽,那我們會過得更快樂,也更有產能。
5. 減少外部干擾,遠離外部誘惑
🥊 總結 / 行動思考題
- 怎麼讓你的寫作不拖延?不只是設定截止(執行)時間,還要會推算你的寫作週期。
- 拆解寫作的流程,讓行動門檻最小化,讓你知道下一步具體要做什麼,避免迷惘和焦慮。
- 先完成後完美,修改是最後一步,寫初稿時不要回頭,不要回頭!
- 追求卓越和優化累積並不是一個點的事情,而是要加上時間的維度拉長來看。
- 關注自己能夠控制的事,寫作的成效我們很難控制,能控制的是每天投入一小時寫作,持續把自己的作品端出來,讓自己越來越好,這才是我們最該關注的事。
💬 思考題:
歡迎你 WOL 一下,把自己目前現階段的目標和截止日期跟我們分享,讓我們成為你的壓力和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