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侯智薰的創業之路:從大學講座到一人公司|孤獨小酒館 Podcast 訪談精華

「最孤獨的小酒館」Podcast 節目訪談記錄和徐嘉凱 ft. 侯智薰(雷蒙)。本文精華摘要了我從大學時期的創業起點,還有「核心最小化,協作最大化」的一人公司經營哲學,個性、價值觀之外,找到能夠互相支持彼此目標的伴侶才能走得長遠。不追求快速爆紅,而是一步步打造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包含 Notion 線上課程、Podcast 經營、個體社群養成,分享他對創業、伴侶、孤獨與三十歲人生的思考與選擇。

📌目錄

訪談摘要

藉著課程宣傳期,終於有時間出去跟我一直很喜歡的徐嘉凱1聊聊。從我大學時期的微型創業,到副業發展,還有開始實踐新時代的一人公司哲學「核心最小化,協作最大化」,成功不在於做大做強,而是追求更好。

本文將接近 2 小時的訪談,取其精華。希望能幫助你更有收穫。

最孤獨的小酒館 Podcast 徐嘉凱雷蒙合照
2025.06.06 錄製|SELF 私室酒吧

開頭的雷蒙簡單介紹 ⬇️

嗨!最孤獨的小酒館的聽眾朋友好,我是侯智薰,可以叫我雷蒙。

我現在是做一個一人公司的創業者。通常大家認識我,可能是因為我在有一堂課超過 13000 名學員,Notion 實戰課程,也是目前中文圈中最多學員的 Notion 課程。

這產品看起來是在教怎麼用 Notion,但其實它不只是堂「軟體工具課」。

更多是在講如何提升生產力的方法,讓你在聰明工作,更省力,更高效。

大部分人會關注「破萬人」這個指標,但比起人數,我們的課程在銷售上有個最特別的記錄 —— 打破了台灣線上課程市場的規律

幾乎所有的課程,80% 的銷量都在募資期,但我的線上課程完全相反募資預購期間我們只賣了 2000 人,後來售價翻倍,這三年下來課程人數卻多賣了一萬人,現在賣到一萬三千人。

▍這堂課數字下的經營故事,我們如何做出差異化?

分享我寫在臉書的一些小紀錄:


創業起點:大學時期的第一桶金

徐嘉凱:你自己覺得你什麼時候開始創業?

雷蒙:我第一次透過自己身上的技能,跟市場產生價值交換應該是大二。

來自我在一堂通識課的報告,那次我是一個人一組,可能因為表現的還不錯,簡報完有 2 個同學來跟我交流「如何做簡報、投影片的資訊設計」,後來就常常幫朋友免費提供建議和修改;大約一個月後,神奇的事發生了。每次打開臉書,大概會有十幾個陌生同學,來私訊我關於如何準備簡報、邏輯設計的問題。這時候嘉凱你會做什麼事情?

徐嘉凱:我會覺得,好煩喔。

雷蒙:我也覺得很煩,不過同時我也想到:「這不是商機嗎?

所以,我就開了一個 Google 表單,也借了機械系的一個教室,然後向這 10 幾個人發了個 Google 表單說,一個人只要 200 元,我們直接弄個 4 小時工作坊交流。

徐嘉凱:哇,你的商業頭腦很好!

雷蒙: 那算是我人生第一場收費講座,一個小小的 demo,最後記得收了 30 個人,賺了 6,000 元。

徐嘉凱:這場辦完之後,還有下一場嗎?

雷蒙: 我那場辦完之後就開始瘋狂辦,因為發現可以賺錢 XD(我大學要自己負責學費生活費,所以賺錢很重要)。但機械系他們最後很難借教室,於是我開始找台南的空間租借,甚至入駐了共享空間2(付月費就有固定場定能用),再把工作坊課程上架到活動通,陸續有一些校外人士來參加,我的課程就開始傳了出去,也開始有其他學校、政府單位,或者一些企業組織找我去講課,我也就慢慢地把自己的時間價碼往上加。當年最高價的一日工作坊


找伴侶的三要素:個性、價值觀、目標一致

徐嘉凱:你為什麼會選擇這麼早結婚?

我覺得這也是當代人生一個很不一樣的決定,通常像這樣子的人,很少會那麼快的就選擇了愛情、走入了婚姻。

雷蒙: 我覺得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找到一個能陪你走到最後的人!有人能互相分享,互相支持,是我持續前進的動力。

徐嘉凱:可是,你又是很能意識到商機也很想打拼事業的人。

雷蒙: 我覺得找伴侶,它是三個因素,但是大家都弄錯了。大家會知道交朋友先看你們個性合不合(出去玩相處愉快)、價值觀合不合(能不能針對某些議題深度聊聊)。但第三個我覺得最重要,也就是「目標有沒有互助」,你們彼此想做的事,彼此都有興趣而且會想參與。(詳細見分享的力量一文)

徐嘉凱: 那時候你跟你太太在聊的時候,你們有先討論過人生目標,確認目標方向一致?

雷蒙: 對。我們兩個其實一直都很想要開一個共享空間,讓我們的朋友、讀者、同學可以來這邊一起互相的 Skills Exchange 交換技能,目前雖然沒有實體空間,因為我們發現一個好的社群,「把對的人聚集」才是根本,我們現在算是做到了,只是我們的空間在線上社群。


從副業到主業:Podcast 的變現之路

雷蒙: 畢業之後,我是先到北京工作,是因為我覺得自己 30 歲之後不會想替別人工作。當時畢業是 24 歲,我就覺得剩下的 6 年要好好的替別人工作,於是我就和柚子一起去北京闖闖,享受最高壓的工作文化。(北京撤退紀錄

徐嘉凱:在自己出來創業的時候,是你跟太太一起決定的嗎?

雷蒙:當然,什麼決定我都會跟她一起討論;當時是發現我們的副業,有一些成績,好像嘗試可以產品化。

徐嘉凱:(當時做 Podcast 時)我就覺得,好難賺。你在錄製 Podcast 時發現了什麼?

雷蒙:沒錯,Podcast 先天是個沒有演算法推播的困境,所以一開始知名度影響力不夠的話,很難被看見。但其實嘉凱你當時的流量比我好上十倍吧 😆。正式因為我不有名,流量起不來,所以我更要去思考:「不追流量的話,我還能做到什麼?要怎麼變現呢?」於是我就設計了屬於我們自己的銷售漏斗,好好經營「單領域」。我在乎的是這個漏斗是否能有效地引導人們進入,會讓我們受眾信任我,進而購買我後續的產品和服務

2020 銷售漏斗
2020 年的銷售漏斗


產品迭代:從會員訂閱制到 Notion 課程

雷蒙:一開始我的產品是 Lifehacker Premium 訂閱會員,一年只要 3,650 元(每天 10 元),當時上線的時候,大概只有賣 100-200 人,相比我之前在公司內的收入,直接被砍了三分之二。

坦白說,我覺得沒有很成功。

但我要求自己,只要有人訂閱的話,我一個禮拜會產 2 篇原創文章。

因為我知道我是一個輸出向的學習者,而且又當我收了錢,我就會更逼自己輸出,而輸出就是最好的輸入。所以那段時間,我大量閱讀,大量去實踐研究不同的工作生產力方法,升級自己的工作能力,也是我成長最快的一段日子。

在會員訂閱制的半年時間,我先向會員們舉辦了第一屆的復盤訓練營,因為我們整套教學和作業系統都是用 Notion 建置,有蠻多學員建議我應該開「Notion 訓練營」;於是,柚子就建議我應該先開一堂線上課,讓更多人認識 Notion 怎麼用,訓練營才開的起來;所以我們就開始籌劃,在 Hahow 好學校上開 Notion 實戰課程,然後一切就改變了。


從「追求更大」到「追求更好」

徐嘉凱:你的一人公司模式很有趣,因為我們這一代的幾乎所有人都在追求投資,都在追求天使輪,追求大規模,招大量員工,然後進到資本市場,我好像沒有辦法再去追逐那個東西了。你的公司背後有投資人嗎?

雷蒙:沒有。我們唯一要交代的就是我們的學員跟讀者。一人公司的哲學,就是我不會為任何一個資本家服務,只為自己的付費用戶、社群服務。我沒有要對資本家有交代,我只要對得起這個社群的人

雷蒙:一人公司》(英文版:Company of One)這本書的作者 Paul Jarvis,提到一個工作哲學我很喜歡:「不去追求更大,而是追求更好。」

但一人公司不是說「公司只有一個人,什麼都自己做。」

「一」只是個相對概念,不是人數的絕對值。 是指不會為了擴張業務招募員工, 核心最小化,協作最大化。

如果要找外包,絕對是因為這條路已經打通,有穩定的 SOP 能帶來現金流,所以找個夥伴負責這一條線,不是去找人擴張還不確定的市場。

(提到財務成長)我之前有寫過一篇文章《獨立創作者,不到一萬粉絲,怎麼年營收 960 萬?》,那篇文章在說我 2023 年的時候,整個社群的訂閱者(粉絲)追蹤不到 1 萬,但怎麼做到接近千萬的營收?


創作者的孤獨

徐嘉凱:在這個開心之餘,我還是很好奇,人生的三十歲你都不會有困惑,或是感覺到孤獨、徬徨的時候嗎?

雷蒙: 坦白說,我一路上都是很孤獨的人?但正因為這種孤獨的感覺,反而某種程度會推動著我前進。孤獨的底色,獲得共鳴時會更開心,我很喜歡這種「哇!原來有人懂我」這件感覺。

這個時代,我覺得已經不再是以前那種「跟著前人的路,循規蹈矩的爬山;大家更像是在大航海時代,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那個島嶼、船員。但你在大海上漂泊時,絕對是孤獨的。

網路、科技,給了我們太多新的可能性,當你選擇變多的時候,一個人就會越來越迷惘,這是必然。

我很喜歡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講過的一句話,他說:

當我們沒有方向的時候,往哪裡走,都是往前走。

所以你一定要做出自己的行動3


超級個體工作術,是給自己 30 歲的一個紀念

30 歲不是個截止日期,不需要向誰驗收什麼,而是各種可能性的開始。—— 關於 30 歲,我用十年學到的事。

徐嘉凱: 如果讓你自己來推薦的話,你會怎麼樣跟聽眾朋友分享你與 Shifu 合作的課程《超級個體工作術》?

雷蒙: 這堂課集結了我從 25 歲開始做遠距自由工作者,接著在企業裡面做副業,最後到現在自己出來創業的完整個人商業模式實踐、總結的所有精華。

除了我把我這些經驗整理成 7 大模塊,3 個系統,幫助大家能少走彎路之外,對我來說很重要的是 —— 給自己 30 歲的一個紀念

我也希望這堂課更多的是啟發你,讓你有種「原來可以這樣做」的不同個人化工作方式。


金句整理&延伸閱讀


本文註腳補充

  1. 最早認識嘉凱,是在 2015 年的《Mr.Bartender》;2018 年那時,我在 JANDI 工作,剛好他們團隊是我們的用戶,去採訪了他們團隊的故事和工作模式;回頭看 2018 年的訪談文,覺得自己也寫得太好。如果有人文字採訪我能寫成這樣,我一定免費答應安排時間。 ↩︎
  2. 當年進駐在胖地,某一場的簡報力工作坊回顧,開創了台南主題式教學工作坊的系列課程。 ↩︎
  3. 成就 = 原則 * (重複的行動)^2 ↩︎
分享按鈕

關於作者

留言回應

訂閱
接收通知
guest
0 留言
最新的留言
最舊的留言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領取高效生產力的秘訣!

Free 免費 NT$ ?????
免費入門課&電子書&精華文章一次帶走
  • 聰明工作者的 10 堂體驗課
  • 現代人必備的 25+ 款數位工具
……更多你需要的現代人精進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