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kip to content

經營 Podcast,從 0 到 1000 訂閱經驗分享,做播客節目前需知道的八件事

Podcast 經營節目從 0 到 1000 訂閱方法分享 用戶數據分析和社群
該不該做 Podcast?經營 Podcast《雷蒙三十》節目兩個月後,一些不算成功的經驗分享。訂閱人數破 1000 人的同時,我們也跌了許多坑,從量化和質性分析,把後台數據透明公開,看看我的節目的聽眾朋友們,他們的收聽平台?習慣?目的和社群經營?希望能給想做 Podcast 音頻節目的你,一些參考

📌目錄

Podcast 經營節目從 0 到 1000 訂閱方法分享 用戶數據分析和社群

《雷蒙三十》音頻節目從 3 月 4 日,第一集上線後,到目前也兩個多月了,雖然成績不亮眼也不算成功,但有一些經驗、挫折和反思還是能和和大家分享。

上週,我們也製作了一份問卷發給節目的聽眾(700 人的臉書社團),一共收到了 85 個回應。

這篇文章,除了秉持我們節目一直在做的,把過程透明化,像是週末的例會直播,但這次是個重磅出擊———回顧兩個月來的「數據表現」和「聽眾回饋」,反思這些日子來,我們做錯了什麼,以及做對了什麼。

另外,也透過這篇文章,感謝那些曾經幫助過我們的朋友,總結經驗,希望能給其他 Podcaster 或者即將踏入 Podcast 的朋友一個參考,讓我們進一步交流,讓台灣的 Podcaster 生態越來越好。


一、基本數據面

兩個月下來,《雷蒙三十》目前的訂閱人數約為 1200 人(四大收聽平台 Apple Podcast, Spotify, SoundOn, Castbox 的總和)。

平均一週成長 100 人,在 Apple Podcast 總排行榜進過前 100 名、職業(Career)類別排行榜曾經進入前 5 名。(但我都忘記截圖了XD,因為排行榜對我這種剛開跑節目不太重要,為什麼待會說)

為什麼要從文字分享走向音頻(Podcast)?

雖然我身邊有挺多朋友都曾建議我,直接做 YouTuber 更適合我(可能是我表情浮誇又容易失控?),但我自認為現在並不適合,主要是影片製作成本太高,會壓縮到我的時間,因為我現在重心還是在正職工作以及家庭。

當然,除了製作成本之外,會做 Podcast 的起始動機是,聲音比文字更有人物立體感,也能直接訓練自己的自然語言能力。

《雷蒙三十》聽眾年齡、性別和地區分佈

雷蒙三十,是一個針對 18-34 歲,想擺脫資格論、為未來的個體時代找出路的音頻節目。我們相信一個價值:「一個進步的社會,是當我們不再去小看身邊的每一個人。」

所以,我除了會做為大家的白老鼠,去為「個體經營」這件事試錯驗證之外,也會去採訪社會上追求不同成就價值的「而立人物」,聊聊他們的 30 故事,希望這節目能成為每一個個體的網,承接彼此、連結彼此。

聽眾的年齡和性別(只有 Spotify 後台提供)分佈:

性別比:55% 女性;45% 男性
年齡比:23-27 歲,佔 40%;28-34 歲,佔 35%

(2020.11 最新數據,請至 Podcast 頁面查看

雷蒙三十 Podcast 觀眾分佈觀眾分佈(SoundOn):沒想過除了台灣之外,還能觸及這麼多地區

完聽率/跳出率:

雷蒙三十 Podcast 跳出率

絕大部分的音頻有 75% 的用戶會收聽完,不過《EP22:閉環》這一集因為內容較為複雜又長,我錄製的時候太講課感,所以表現不太好,完聽率只剩 44%。

於是,我做了 A/B Testing,請我老婆當我的聽眾,在我錄音時在旁邊,我對著他講「一樣的內容」,增加單集的對話感、娛樂感,最後成功把完聽率拉上來:

閉環 A/B Testing

這個測試/修正告訴我們:

如果你是個人錄製節目,當單集的內容較長,我們很容易越講越像機器人(因為我們真的是在對機器講話…),除了找一位朋友當你的聆聽對話者之外,也能透過加一些音效和背景音樂,增加聲音的元素,讓整個節目不會太過單調。

當然也可以去看一些單口相聲或單口喜劇,看看專業的人是怎麼做到一個人控制內容的節奏、自問自答,配上一些音效轉場(掌聲和笑聲)。


二、收聽場景&平台&內容長度

使用的平台與收聽場景?

果然還是 Apple Podcast, Spotify 占比最高,但讓我意外的是,YouTube 比例好高!還有我音檔 Host 的 SoundOn 的比例卻很低。

Podcast 收聽管道和平台

(不過我還是很看好台灣自己的音頻品牌,無論是 Firstory 還是 SoundOn,期待你們可以一起打開這市場。)

我這邊的小建議是,在不斷擴大、吸引內容供給者以 SoundOn 作為 Host 之外,推出能讓用戶感受到「差異性」的功能和運營服務才是關鍵。雖然我猜你們最近應該在研究如何從技術面插入廣告,這也是一個差異性的運營服務。

不然你們替用戶們引入了這麼多好內容,卻沒有多少用戶是真正屬於你的產品的,沒有關鍵的功能和體驗差異,大家多半會使用已有的 APP 。甚至大家會記得內容生產者,而不是品牌方本身,這是可惜的。(這部分可以參考「小宇宙」中國 Podcast App 的營運做法)

聽眾偏好的內容長度?

Podcast 收聽時長

這裡收到的反饋也是挺意外的,我以為台灣的通勤時間偏短,所以大家對於 30 分鐘以上的內容,收聽的意願會低,但結果卻是相反的。

只要內容足夠好,大家是會找休息時間聽完的。

當然,這是看內容的種類和性質,畢竟對於「音頻」屬性的內容,聽到一半突然不能聽,要留到下次再聽的體驗應該很差。例如有蒙友補充了「其他反饋」如下:

  1. 「通勤時間大概 20 分鐘,超過時間的話要分開兩次聽覺得不連貫,如果 30 分鐘以上可能不會馬上收聽,會留著有做家事時聽。」
  2. 「如果是講邏輯思維,需要深度思考的,一個單元一個議題像「得到」APP那樣,大概 15 分鐘就好。但如果是人物訪談、介紹故事我會覺得久一點,例如:侯智薰如何闖蕩 JANDI 團隊,故事聽久了才有料、有東西可以聽。」
  3. 「因為雷蒙節目內容質量高,我自己需要比較完整且專注的情況下聽,如果時間長度較長,可能會先延後收聽時間,但內容是有興趣的還是會另外找合適的時間聽。」

三、用戶的收聽目的分析?

雷蒙三十用戶目的分析

恩⋯⋯果然是這樣的結果。
直接問用戶需求,把他們當產品經理的話,即便是 1~5 分,
往往就會變成:「小孩子才跟你選擇,我全都要!」的窘境 XD

不過至少能知道,內容主軸還是以「個體時代」為主,
我和柚子的生活和關係經營則是輔助的內容,
用個性化(親民耍寶)的經營,讓整個品牌活出來。

我的用戶還聽了哪些 Podcast 呢?

雷蒙三十 Podcast 用戶節目偏好分析 這題對我們來說,甚至比上面那題更關鍵,原因有兩個層面:

  1. 你可以知道自己有多少鐵粉 XD
    (就只聽你的,其他人我不聽!)
  2. 從用戶的「行為偏好」,去挖掘他的真實需求。
    (向這些被列出的節目中學習,找到適合我們參考優化的部分。)

四、雷蒙三十的社群經營

節目的臉書私人社團有 800 多人,我們正逐漸建構成員體系中,未來也會陸續有相關活動在社團內舉辦,甚至由蒙友主辦;Instagram 現在也有將近 800 人了。

為什麼要經營臉書社團?

除了內容本身對受眾的收穫,我更看重的是透過內容,聚集相信節目價值的人們,進而發展「圈子」。我們還在思考,該如何賦能、讓利給這些第一批用戶,進一步打造品牌共同體。

這是個分眾經營的時代,我不想搏眼球,只追求大流量,我們想要的是聚集一批有共鳴、共感的不同人們。

所以說,臉書社團只是個工具,是為了發展「真實社群」(Community)的工具,如果未來有更好的工具,當然會考慮更換。

下圖是社團內的洞察報告:

雷蒙三十臉書社團數據

我們的目標是半年內,讓組織自然生長。

除了讓成員能在這找到歸屬、實現需求和自我的價值,也讓老成員能帶動新成員,成為我們品牌的一份子。

因為從我過往的內容經營還是演講課程中,有發現一個與其他課程最大的差異性——我的課程或講座後的回饋,常常會看到百字甚至千字的分享,跟一般課程的常見課後反饋:「很棒的講座」、「有收獲謝謝」很不一樣。

我的忠實讀者們,
好像很願意和我分享他們自己的故事和共鳴點。
這些回饋和信任,也是我堅持到現在的動力。

因此,成立社團發展社群,是為了讓這節目除了我本身的分享之外,我們也會去作為一個連結者,讓這些朋友互相連結,找到夥伴、找到合適對象。

前陣子還有為蒙友跟我說,因為我們的自介串和推薦,他在社團內找到了項目合夥人,現在合作很愉快,讓我們有種說不上來的感動和成就哈。

至於最新的聽眾評價,已經更新至音頻(Podcast)頁面,
也謝謝這些在一開始就願意支持我們的蒙友們❤️:

Podcast 風口?建立生態系,我們正要開始

做一個節目,或者說做一個產品

開始比完成更重要,堅持比開始更重要。

那該怎麼堅持?去找一群有共同理想的夥伴吧!(就像魯夫這魯莽的小伙子要出海都知道要找 10 個夥伴一樣。)

特別感謝一口答應我的邀約的前三位而立人物:

  1. EP08:羊正鈺

  2. EP14:高而芬

  3. EP28:曾荃鈺

柚智夫妻與他們的好友還有那些曾經幫助過我們的 Podcaster:這裡胡說(圖中央是傑西大叔)、彼岸薄荷威廉不務正業⋯⋯等等

當然,還有那些曾把我們節目寫上 Medium,臉書貼文、 IG,以及各種社群網站上的無名朋友們,這兩個月來有你們的肯定和鼓勵,都是讓我們持續更好的動力。

我知道我們的節目還很粗糙,驗證迭代的速度也沒很快,甚至連 Podcast 圈的朋友也交的很不勤奮,但一樣那句老話吧:「先相信,後看見。」

五、8 點總結建議

  1. 想要靠 Podcast 變現?有夢最美。
    現在經營 Podcast 還沒有明顯的變現模式,主要還是以口播廣告的方式,但廣告主也不多,畢竟在台灣是個新興的內容載體,除非你是股癌這種現象級超新星(不過人家也是有先前的粉絲積累)。建議正準備進入的朋友們,要把「作為興趣」為主要的期待。(我目前也只接了 2 個小型業配,但都還在洽談中,但廠商其實一開始是想找我寫文章,是我主動提要不要試試 Podcast 的。)
  2. 製作成本低嗎?15 分鐘的製作時間為 3 小時;1 小時採訪則要 8 小時。
    雖然 Podcast 製作成本比 YouTube 影片低,但好像也沒低到哪裡去。當然也可能是我的內容性質,並不是採訪或者閒聊的緣故。我會先列大綱、寫草稿、錄製、後製、上架文案、部落格寫文稿,這樣一共約 3~4 小時,當然輕量級的製作可能 1 小時就能完事,如果你是那種錄完就能上不太需要剪的內容。
  3. 你有打算經營半年以上的打算嗎?沒有的話先觀望吧。
    不好意思,前面三題讓我先潑個冷水,畢竟我真的不能讓人入坑後才來後悔,Podcast 這圈子正在萌芽,太多不確定因素,就像我講的,開始不是關鍵,堅持才是。
  4. 無論是高頻,還是低頻,內容品質才能走得久。
    雖然說很多人會說,現在是注意力經濟時代,要常常出現,才能創造印象。我過往也是這樣認為的,但我後來發現這樣太累,不如好好去規劃內容,一週一篇,創造期待感,期待你每一次的內容,或者害怕遺漏掉你的每一則內容。

    一開始,我是一週三集;一個月後,減少成一週兩集,就是希望讓每一次的出手,都能讓人印象深刻。另外,也是因為我不是全職做這件事,工作和家庭才是第一位。
  5. 分眾時代,做品牌就要有被酸的承受度。
    現在是個分眾的時代,如果你的節目是面向全用戶,那就是沒人會關注。用戶會追蹤你,除了你的節目定位,很符合到他的目標之外,你的內容也是在替他「發聲」,替他把他那的圈子在意的事情說出來,因此能聚集同一類人。

    當然,當你為某一群人發聲時,就是踩了另一群人的線,要完全避免酸民,是不可能的。所以當拿到一星評價時,別讓心情因此受太大影響,有用的建議就收進來,無謂的謾罵就找個快樂的事情,趕緊忽略吧~(笑)
  6. 請在意你的啟動期種子用戶,經營受眾而非流量。
    只靠自己一個人單打獨鬥的啟動,是會讓你遇到瓶頸,然後精疲力盡的。那些一開始就願意跟著你的用戶才是你走下去關鍵,請善待每一個流量,把他們當作你的朋友,當做人,而非數字。

    無論是私信詢問需求,還是替他們創造連結,你會發現你做這個節目不這麼孤單,是有意義和價值的,設計正反饋,讓你的行動能堅持下去。
  7. 分享到其他社團確實有效,但如何降低邊際成本?
    好,當你開始有第一批粉絲時(訂閱數 > 100,且真實用戶比例有 8 成以上時),你要讓自己的內容越來越好,除了能被搜尋,還能讓這些粉絲主動推薦和宣傳。

    我們一開始都是自己到相關社團分享文章和音頻,但後來發現如果每次都這樣做成本太高了,用健康的自然流量或者用戶推薦,把運營的成本分給每一位支持你的用戶,這才是長跑的核心基礎。
  8. Podcast 圈子擴大中,現在是個圈地的好時機。
    如同大家常見的 YouTuber 圈子,你應該常看到阿滴、志祺、呱吉他們常常合作,我發現 Podcaster 也正在聯盟中,這部分要特別感謝我老婆,在我忙到不行的時候,替我去認識其他的 Podcaster,替我這個不太懂人情世故的傻瓜認識一些很棒的 Podcaster。當然,建議找 TA 性質相近的圈子,大家一起做大做強,才是網路時代的共好玩法。

 

以上是我們節目的一些小心得,僅供參考,
如果喜歡、有共鳴的話,歡迎分享出去,謝謝你。


▍延伸閱讀

  1. Podcast 五個月經驗覆盤:怎麼說話才不會像唸稿?聲音空間與對象感
  2. MacBook】怎麼做多麥克風同時輸入?不用買硬體錄音介面,不用下載軟體
  3. Podcast 的內容規劃與產品策略?

雷蒙三十 Podcast

網路時代未來個體的音頻節目,紀錄自己的學習和反思,也去訪談「而立人物」
不是普遍被宣揚到膩的成功人物,而是看似一般,卻走出不一樣成就模型的 30 故事

點此收聽 Podcast|臉書社團

分享按鈕

關於作者

留言回應

訂閱
接收通知
guest
3 留言
最新的留言
最舊的留言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領取高效生產力的秘訣!

Free 免費 NT$ ?????
免費入門課&電子書&精華文章一次帶走
  • 聰明工作者的 6 堂入門課
  • 現代人必備的 25+ 款數位工具
  • 每年複利成長的復盤技巧
……更多你需要的現代人精進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