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Notion 不適合做卡片盒筆記術?3 個常見誤區

許多人用 Notion 實踐卡片盒筆記術卻效率低落?本篇解構常見誤區,說明為何 Notion 並非最佳選擇,並推薦更適合的筆記工具如 Heptabase、Obsidian,幫助你真正實踐持續產出與定期回顧。

📌目錄

常有讀者問我:「Notion 適不適合拿來實踐卡片盒筆記術?」

或者看見有學員拿 Notion 做卡片筆記術,卻把時間都花在「分類筆記」,煩惱該把筆記移動到「永久筆記庫」或是「文獻筆記庫」,看著我也很頭疼。

所以乾脆寫一篇文章,整理過往我跟學員的問答,快速帶你重新認識「工具和方法的混用的陷阱」,破解認知誤區。

📍 快速結論:

把卡片筆記術的紀錄方法,硬塞到 Notion 裡,就像是把十九世紀的汽車引擎,放到現代汽車裡。甚至比誤用 PARA(第二大腦)還要慘1,因為明明都是主體都是筆記,卻硬分成 3 種以上的資料庫,然後把 Notion 最強的資料庫的結構化功能給浪費,每天整理欄位,而不是運用筆記內容。


什麼是卡片盒筆記術?

一種約在 50 年前,由德國社會學家魯曼(Niklas Luhmann)提出的一套做實體筆記、知識管理的方法。

我這篇不打算把「卡片盒筆記術2」展開討論,因為你會點進來看,一定是「你已經有在用」,而且使用時發生了很多疑惑和困頓。

所以讓我直接進入認知誤區——為什麼你卡片筆記術用不好?

讓我先從「道法術器3」四個層面,由底層快速解構:

※ 道是價值觀、法是實踐價值觀的規則、術是具體的操作方法、器則是使用的工具,目的是提高效率。

誤區 1:忽略卡片盒筆記術的核心、盧曼成功的關鍵並不是工具

卡片盒筆記術(Zettelkasten)的價值觀(道)核心其實是:

  • 定期回顧(Review)
  • 持續產出(Output)

然而,現代人面臨的困境是,難以做到持續產出,更別提定期回顧4

這就好比一直強調生酮飲食或一六八斷食法有多棒,結果卻天天忍不住吃精緻糖、宵夜。

吹捧方法本身並不會讓你變成盧曼。

盧曼之所以能成為偉大的社會學家,關鍵在於他本身,而非他使用的卡片盒筆記法或工具(他那個年代甚至連數位工具都還沒出現)。

但很多人沉迷捷徑,認為只要模仿盧曼的工具或流程(術和器),就能得到相同成果,忽略了方法背後的價值觀、思考模式與紀律(道和法),才是真正成敗的關鍵。

好,如果你現在覺得自己有不錯的紀律,想來探討「哪種工具」能有效發揮「卡片盒筆記術」的實力,甚至提高筆記和學習的效率,我們進入到第二點 ⬇️

誤區 2:工具特性的不瞭解、選擇錯誤

Notion 為什麼不適合卡片盒筆記術?

Notion 本質上是一套以披著筆記外皮的「資料庫系統」,是一種生產力工具,並非專為卡片盒筆記術所設計。

它真正擅長的是:

誤區 3:資料庫的濫用,增加認知負擔

所以,如果你用 Notion 硬套卡片盒筆記術,大概會變成這樣:

建立 3 種資料庫(文獻筆記、永久筆記、筆記分類)來管理所有的筆記:

zettelkasten in notion wrong
這是錯誤範例,別拿去學,更別找我要模版 🙏🏼

用過一段時間 Notion 的朋友,一定已經察覺,這套系統長時間用下來會多困惑。

因為明明都是主體都是「筆記」,卻有 3 種不同狀態的資料庫。

所以每次寫筆記時,就會開始大量增加「認知負擔」——我這個筆記該移去哪個資料庫?每個資料庫又有不同的屬性欄位要調整、撰寫……等。到最後,你花了 80% 的時間在分類筆記、撰寫這些筆記的屬性狀態,而忘記最一開始的「道」:定期回顧(Review)持續產出(Output)才是卡片筆記術的核心價值。


Notion 與 Heptabase 的真正差異與應用場景

所以,Notion vs Heptabase 是衝突的嗎?

不,恰恰相反,它們反而是互補的。

Notion 本質是透過「結構化設計,組織管理大量資料」,讓複雜的專案和任務項目井然有序、甚至能一鍵公開分享和即時協作;Heptabase 的本質就真的是「讓你專注把筆記寫好」。

以下是兩個工具在專案不同階段的應用對比:

Notion vs Heptabase
我在「數位筆記課」裡,有完整展示我的三階段閱讀學習法,Heptabase 和 Noton 的差異

簡而言之,Heptabase 和 Notion 是互補的工具:

  1. Heptabase:用於專案的初期階段,幫助你發散想法、建立框架,並視覺化臨場構思。
  2. Notion:用於專案的執行階段,提供詳細的任務追蹤與經驗累積功能,讓成果可重複運用。

實踐卡片筆記術的更好選擇與建議

因此,若你真的想實踐卡片盒筆記術,Notion 未必是最佳選擇。你應該選擇真正為此而設計的數位筆記工具(例如 Heptabase、Obsidian 和 Logseq),並且更重要的是持續產出與定期回顧。

那為什麼這三款工具,能更好做到「持續產出」與「定期回顧」呢?

  • 因為它們的本質都是「一個頁面」(卡片)的設計,去除了許多雜訊,讓你能最小摩擦力去寫筆記。這是持續產出的關鍵。
  • 再活用雙向連結(bi-directional links / backlinks)和同步功能(sync),讓傳統實體卡片中最繁瑣的關聯筆記變得更輕鬆。這是定期回顧的助推。

※ 例如以下是瓦基的 Heptabase 使用卡片筆記術的範例:

zettelkasten in heptabase
圖片來源:正確使用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

選擇合適工具,才能真正發揮卡片盒筆記術的潛力

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讓你更清楚知道 Notion 的邊界在哪裡,也避免盲目跟風,真正找到適合自己的筆記工具。

之後有空的時,我再寫一篇淺談「我自己的數位閱讀工作流,怎麼用 Heptabase 和 Notion 的?

如果你有興趣或提問,可以留言給我,讓我知道這系列有人要看,我才會有動力去寫 😆

至於如果你真的要用 Notion 紀錄筆記,我這邊有一個免費模版可以推薦給你:「閱讀筆記&學習管理系統


🎁 怎麼免費試用 Readwise Reader & Heptabase 數位工具?

📍 小提醒,雖然上面的連結能讓你免費試用 7 天 Heptabase

我想額外備註的是:「Heptabase 是個『慢熟、需培養感情』的產品。」

建議是至少使用 30 天,你才能體會到這個產品帶給你在思考、專案研究和筆記撰寫上改變,所以不如直接訂閱 1 個月試試看,不適合都能隨時退訂。

現代人必學的數位筆記術,打造能持續進步的學習方式

我有一堂課,完整地分享了我最新的「數位閱讀和學習工作流」,並搭配你能立刻用得上的數位工具來輔助你建立一套可持續性的閱讀→筆記系統,幫助你開始建立運用碎片時間加速成長的習慣:

readwise reader Heptabase 課程封面

💡 課程內容包含:

  • 如何自動化整理筆記,打造出適合自己的閱讀環境?
  • Readwise Reader 教學:降低閱讀摩擦力、整合內容來源
  • Heptabase 教學:從零散筆記到結構化知識
  • 我平時的閱讀來源?如何選擇合適來源和迭代標準?

🔗 觀看課程,限時優惠中

💬 學員心得&評價,看看他們上完課的收穫:

  1. Kevin:「推薦有知識焦慮,或者希望自己能精準閱讀、優化知識管理流程、提高輸出品質等目標的人,可以上這門課。」
  2. Ding:「雷蒙的分享能激發更多靈感,幫助我們思考哪些方式適合自己,更重要的是,進而讓我們反思自己的學習歷程、現在所在的階段,以及下一步想要為自己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3. 一茶:「雷蒙的說明清晰好懂,Heptabase 適合個人筆記的匯入、知識內化以及發想專案的基本架構;Notion 則是適合專案進度控管、多人協作、經驗文檔化。」

相關文章


延伸閱讀&內容註腳

  1. 我在「為什麼我把 PARA 的第二大腦改善了?」這篇文章有說到,以「專案執行」為核心流程,讓你的精力回到你的行動與問題解決上,而不是被外部資訊拉著跑。 ↩︎
  2. 如果想要完整瞭解卡片盒筆記術,推薦閱讀瓦基的《卡片盒筆記 閱讀心得》 ↩︎
  3. 道是價值觀、法是實踐價值觀的規則、術是具體的操作方法、器則是使用的工具,目的是提高效率。(延伸閱讀:老子提出的道法術器是什麼?↩︎
  4. 延伸閱讀《寫作習慣的本質:創作自由度》 ↩︎

分享按鈕

關於作者

留言回應

訂閱
接收通知
guest
0 留言
最新的留言
最舊的留言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領取高效生產力的秘訣!

Free 免費 NT$ ?????
免費入門課&電子書&精華文章一次帶走
  • 聰明工作者的 6 堂入門課
  • 現代人必備的 25+ 款數位工具
  • 每年複利成長的復盤技巧
……更多你需要的現代人精進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