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kip to content

怎麼升級你的學習成效?現代人的閱讀困擾和筆記誤區?

以這篇文章做個開端,分享我對於「閱讀和學習」的錯誤認知,決定你學習成效的不是讀多少本書、做多少筆記。只有行動和輸出才是我們的累積。接續我會繼續分別來談談「我怎麼挑選合適的內容來源」、「Readwise Reader 使用教學&標籤應用誤區」、「Heptabase 與我的卡片筆記法」

📌目錄

💡 本篇重點:決定你學習成效的,並不是做多少筆記,或是讀多少本書,而是你閱讀和筆記的「目的」。

知識焦慮、難以專注?現代人的閱讀困擾

為什麼我們很難找到自己的閱讀目的?只能盲目地拼比數量?

因為現代人的閱讀有太多干擾和困擾 👇🏼。

困擾一:筆記&文章散落各處,沒有統一整合的有效工作流

現在獲得資訊的媒介越來越多元,除了書籍之外,還包含散落各平台的網路文章、YouTube、臉書、Instagram、Threads 等等。

在海量資訊淹沒之下,現代人越來越難辨別、篩選出有價值的閱讀資訊,或是需要用到時,不知道放在哪裡?

困擾二:閱讀容易分心,廣告干擾&各種連結的誘惑

平台上的各種動態廣告,打斷閱讀體驗;或是平台上各種「你可能有興趣」的推薦,讓自己本來是在研究「飛機哩程」,最後卻變成在看「家電」文章?難以集中精神閱讀自己真正所需的資訊。

image 1
當遇到好文章但充滿廣告,我都會無法好好閱讀 🥲

困擾三:缺乏明確的學習目的,盲目收藏一堆筆記

瀏覽當下以為有用,但按下無數次「收藏」按鈕後,再也沒有回頭去看&整理,導致越學越焦慮!加上沒有整合應用到自己的行動目標,無法有效地把「資訊」轉為「知識」,充其量只是雜訊。


如何找到閱讀和筆記的目的?

談論怎麼找目標這種問題。​我在各種文章、採訪裡多多少少都有提到——

我認為目標是無法被「突然找到」的。

​而是在你解決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問題路上,你從獲得的微小成就感中感覺到,然後自己主動賦予的

我曾經在《電扶梯走左邊》的 Podcast 採訪上聊過一個我對於「失敗並非成功之母,小成功才是」這個觀點。

尚保羅·沙特說:「人的存在,是自己創造自己。」

換句話說,人永遠不會「是什麼」,而是永遠都正在「成為什麼」。

所以我們讀書、閱讀和學習,與其用數量去填滿自己,不如去思考什麼是我們一路走來、生活裡的一部分。

讓這些外部知識,成為你行動的指南針;為了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進而展開行動。

在我們行動和解決問題的路上,才會發現自己的目標,這是我們自己主動賦予的。

親自實踐,才能獲得微小的成就感,而這微小的成就感,會幫助你漸漸在你的身體裡累積(內化),這才是我們閱讀和學習的目的。

你的輸入是為了輸出,用輸出來決定輸入。

讓目標&行動決定你的輸入來源,時常進行復盤反思,找到自己想做、能持續做下去的事,也才能抵抗焦慮感。

只有這些行動(輸出)才是我們能「真正說嘴」的事,而不是讀了多少本書、花了多少錢上課、做了多少筆記……等。

有了行動去嘗試,去體驗到不同的可能;有了小成功,開始相信自己是做得來的。

目標不該等著別人告訴你,而是由你自己來「賦予自己」的。


從別人內容到自己作品:Readwise Reader → Heptabase → Notion

每個人一開始一定都會經過「收藏為主」的拼圖式學習

一開始我們很難知道「真正適合自己的、熱愛的會是什麼」,這時候特別辛苦和迷惘。我們需要大量地去開拓資訊,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從中別人的案例和故事中,尋找自己可以接受的「替代方案」。比較幸運的人,這時候就能挖掘到哪些是「自己不想要」,以及「自己能堅持熱愛」的事。

※ 延伸閱讀:喜歡比擅長更重要

我在學習的三階段這篇文章中,分享過這張我自行優化的達克效應圖:

學習的階段 scaled

🤔 所以該怎麼幫助自己度過「自我懷疑」的山谷,慢慢爬坡呢?

和你分享我的閱讀和學習工作流,以及對應的數位工具應用:

Readwise ReaderHetpabaseNotion
運用情境聚合、篩選
專注閱讀
二次筆記:
從外部資訊到內化知識
行動任務管理追蹤
將知識文檔化、作品化
使用原則HQ&A、初步筆記找出關係、抓出框架讓專案可視化、能持續追蹤,將個人知識文檔化
目的向外學習
你想做的 99% 別人都做過
向內學習
反思你真正該做的是什麼?
輸出式學習
不只是自己,還有幫助他人

聰明人的學習流程:收集 → 篩選 → 輸入 → 組織 → 輸出

接下來,我會以這篇文章做個開端,接續多寫幾篇,分別來談談「我怎麼挑選合適的內容來源」、「Readwise Reader 使用教學&標籤應用誤區」、「Heptabase 與我的卡片筆記法」。


為什麼(Why)比如何(How)更重要

最後小提醒,為什麼前面花這麼大篇幅去講「目的」,因為:

為什麼(Why)做,比如何(How)更重要

為什麼(Why)比如何(How)更重要

因為「如何」永遠可以找到替代方案,但「為什麼」是基於你個人,其他人無法取代,也是你能持續下去的動力。

很多人錯把手段視為目的,反而本末導致,就像 Kevin Kelly 說過一段我很認同的話:

生產力通常是一種干擾。不要只是一味追求盡快完成任務的方法,而要追求讓你永遠都不想停下來的任務

Productivity is often a distraction. Don't aim for better ways to get through your tasks as quickly as possible, rather aim for better tasks that you never want to stop doing.

這也像是我曾在電子報內分享過「效率的本質,是做對的事情」。


總結:筆記工具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筆記工具不會讓你變聰明,建立一套能持續幫你建立習慣的系統才是關鍵。

找回專注閱讀,打造持續進步的學習&閱讀習慣

在「閱讀」和「行動」之間,有 3 個步驟是許多現代人的困擾:

  1. 前:怎麼篩選自己需要的內容來源?
  2. 中:怎麼提升自己的閱讀專注力?做好筆記?
  3. 後:怎麼讓筆記成為自己行動和專案的參考指南?

我有一堂課,完整地分享了我今年最新的「數位閱讀和學習工作流」,並搭配你能立刻用得上的數位工具來輔助你建立一套可持續性的閱讀→筆記系統,幫助你開始建立運用碎片時間加速成長的習慣:

readwise reader Heptabase 課程封面

💡 課程內容包含:

  • 如何自動化整理筆記,打造出適合自己的閱讀環境?
  • Readwise Reader 教學:降低閱讀摩擦力、整合內容來源
  • Heptabase 教學:從零散筆記到結構化知識
  • 我平時的閱讀來源?如何選擇合適來源和迭代標準?

🔗 觀看課程,限時優惠中

輸入 SMART350 優惠碼,能再折 350 元 🚀 (限時優惠)

💬 學員心得&評價,看看他們上完課的收穫:

  1. Kevin:「推薦有知識焦慮,或者希望自己能精準閱讀、優化知識管理流程、提高輸出品質等目標的人,可以上這門課。」
  2. Ding:「雷蒙的分享能激發更多靈感,幫助我們思考哪些方式適合自己,更重要的是,進而讓我們反思自己的學習歷程、現在所在的階段,以及下一步想要為自己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3. 一茶:「雷蒙的說明清晰好懂,Heptabase 適合個人筆記的匯入、知識內化以及發想專案的基本架構;Notion 則是適合專案進度控管、多人協作、經驗文檔化。」

若你覺得有幫助,歡迎分享此文章給更多需要的人,一起找到自己學習、筆記和閱讀的目的。下週的文章,我會接著介紹 Readwise 和 Heptabase 的使用方法與原則 ✌️


相關文章

立即分享

關於作者

留言回應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