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寫這篇文章?
PAI 個人知識管理工作流 這一篇文章裡,說明了我這幾年的「知識管理」是以執行和輸出為主,內容閱讀和收藏為輔。
雖然累積專業最有效的方法是 用行動來驗證想法,但每個人都還是會先經歷一次的「資訊輸入爆炸」和「篩選聚焦」,才有辦法知道自己的想做、想發展的專業是什麼,也才知道該往哪裡行動。
所以,今天這篇文章我會用「我的一天是怎麼閱讀、管理輸入」為主軸,也分享我是怎麼管理我多平台的內容,如何做碎片化資訊的系統性閱讀。
1. 先篩選再閱讀
我一般是 7~8 點起床,因為閱讀是一件「重要卻不緊急的事」,是需要先保護起來的行動,否則很容易被一些突發狀況給吃掉。
一早起床後,通常我的腦袋還沒完全開機,我會先去準備一杯溫開水(或者黑咖啡醒腦),然後我會快速掃過今天的 Feed
(最新文章),對於我沒興趣的把滑鼠移到上面,按下 快捷鍵
(D or E),將其刪除或封存。
- 刪除(D):你確定這篇文章跟你毫無關係,為了未來搜尋時不要成為雜訊,所以直接刪除。
- 封存(E):你知道這篇文章你現在沒有需要,但可能未來搜尋時會是一個參考來源,所以不刪除,而是封存。
「不適合你的資訊,即便再好,也只是個垃圾資訊。」
因為這個時候你的腦袋還沒開機,「做篩選
」不需要太多腦力,也是一個很好的醒腦機制。
2. 打造能專心的閱讀環境
除了物理空間上的打造,對於現代人來說,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工具的選擇」。
✅ 你值得擁有「專門的閱讀工具」
❌ 而不是在「社群平台」上閱讀文章
▍為什麼選擇用 Reader?
上面的動圖 GIF,是我這兩年用的 RSS 閱讀工具—— Readwise Reader
。
我在 2017 年用的是 Feedly;2019 年改到支援更多自動化的 Inoreader,現在的主力閱讀工具是 Reader 的原因:
- 開啟快速、除了 RSS(全站訂閱)之外,還可以輸入單篇 URL、PDF,Email 轉寄收藏,甚至我自己寫了個 Telegram 機器人,能一鍵把 Telegram 和 Twitter 的好內容一鍵收藏到 Reader 裡。
- 閱讀介面足夠簡潔,無廣告和其他干擾,快捷鍵全面,閱讀時不需要會讓你分心的滑鼠,體感像是電子閱讀器。
- 能做為你的個人化搜尋引擎,有具體問題可以第一時間用關鍵字搜尋你的整個內容收藏庫。
- 滑鼠選取或者快捷鍵 H,直接將 Highlight 文字段落,能自動同步到 Heptabase 或 Notion。
- 甚至還有 AI 工具摘要和問答(Ghostreader),但目前還不能自訂語言,結果大多是英文,所以我用得比較少。
📝 如果你也是一位「多平台閱讀者」(YouTube、Facebook、網頁、Email 等),Reader 提供一個儲存和管理所有平台資訊的地方,幫助你有效整合和閱讀這些碎片資訊。
更重要的是,Reader 能把你的 Highlight 筆記同步到 Notion、Heptabase,能讓我們進一步彙整這些高亮畫線,進一步實踐輸入到輸出的完美整合。
產品規格介紹部分我不講太多,之後有機會直接拍一支影片介紹更合適。我先直接回到我的工作流上展示給你我用了哪些,例如第一點提到的「快捷鍵篩選」,這樣你會更好理解我在說什麼。
3. 認知誤區:不是每篇都要精讀
當我做完一波篩選、也差不多醒腦了,這個時候大概還有 10+ 篇新文章要閱讀,但跟你誠實說:
我並不會每篇都看,即便標題跟內容看起來很吸引人。
如果你常常有「Read Later → Read Never」的稍後閱讀(內容收藏)
問題,大情況是因為:
- 閱讀環境差,有其他干擾不斷
- 同一時間看太多領域的的文章,無法專注閱讀
- 認為收藏了就要讀完
第一個問題我們用閱讀工具跟物理空間的設計可以去除;第二和第三個問題,是我們要先建立的新思維——不需要看完、不需要看多,只需要今天早上的閱讀,能夠解決現況的一個難題、提升腦中的一個思維、沉澱一個新的認知,即可。
(記住,這裡的「、」是指 or,不是 and)
也就是我們要把自己閱讀的「勝負欲」降低,不要總想著「我今天花時間看了 10 篇文章,總該有些收穫吧?」這樣反而會讓我們更焦慮。
我現在對於閱讀輸入越來越平淡,發現好東西都是意外驚喜。
如果今天真的沒啥好料可讀,那就把注意力放到下午和晚上時段的「任務執行」,這對我來說更有掌控感。
所以,當我要開始閱讀時,我會快速掃過今早篩選留下來,被我放進「Later」分類(快捷鍵 L
)的文章,這些是我會安排整整一個小時一起看完的,讓早上有一個正向回饋。
- 看不完的文章,一樣留在 Later,如果到週末還是在 Later,那就幾乎是 Never,我就會按下 E,將其封存;
- 至於如果這篇文章實在精華,值得我好好研究推敲,那我會放入「
Shortlist
」在週末時段好好研讀。
🎁 我的「數位閱讀&學習筆記方法」直播課,限時優惠中
如果你常常困於閱讀輸入的麻煩、筆記做不久?明明感覺看了很多,但啥也沒留下?或者容易收藏囤積很多文章,但不知道怎麼下一步,更聰明地做筆記……等,歡迎你來參與這場直播課,相信能幫助你開始建立一套能持續閱讀、筆記和運用碎片時間加速成長的習慣。
更重要的是,我也分享了我「 閱讀和筆記的目的設計?」、「 Heptabase vs Notion 的工作流應用」,幫助你不僅有效的找到自己使用合適工具的切點,還能設計出一套「個人化」的閱讀到筆記的工作流。
4. 弄清楚資訊的類別
「不同類別的內容」,有不同的處理流程和工作方式:
- 資料類:不太需要過度理解,這是一個你本來不知道,看完後知道的新資訊。有點像是看百科全書、一段歷史故事,或者有這個模型與方式,重點是要讓你有印象,知道這個資訊的存在。例如
原來不能給貓跟狗戴柚子帽🍐。 - 觀點類:這類通常伴隨著「
顛覆
」,或者「啟發
」。通常是跟你正在投入的項目,或者自己的生命歷程有所相關,因此容易產生相似共鳴,以及相異批判,建議反思後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因為這類觀點上的反思對於自己的「價值觀塑造」、「思路軌跡」、「行動累積」上非常有幫助。 - 行動類:通常是工具文,或者具有時效性的社群熱度內容。例如:機票大降價、某個工具推出了新功能,或者某個應用的教學和用法……等等。這類內容如果跟我正在執行的行動和專案有關,我會進一步存入 Notion 裡,做為我現在或未來行動的解決參考,也就是 PAI 工作流的 I(Inbox)。
那麼,你認為這篇文章屬於哪類呢?
- 如果你把它當作資料閱讀,知道了 RSS 訂閱跟閱讀聚合工具、建置能專注閱讀的環境重要性、內容的分類和應對策略,但現在還不想套用這樣的碎片化閱讀管理流程,那可能是第一種。
- 如果你已經有了自己一套知識管理工作流程,覺得我的方法有哪些部分可以納入自己的流程中參考、修正,或者也有一套方法想和我分享交流,能夠藉由自身經驗,把吸收的資訊說出來,提出觀點,那就是第二種。
- 至於,如果看完這篇文章,立刻想開始著手改變,並且套用這樣的工作流程,那你就是第三種。
當然,能在學習程度上有所躍進的是,從第一種到第三種的遞增關係,當然所消耗的時間成本也是遞增。
5. 閱讀之後的處理方式
因為在 Reader 上我有畫線 Highlight,所以會立刻同步到 Heptabase 上。接下來,我會整理被我畫線的片段,加上自己的 Note(筆記心得)然後變成一張張想法卡片,拖放到對應的研究主題(map)裡(下方圖二,來自於創辦人 Alan 的教學文章1)。
這時候還是要記得同樣的閱讀原則:「不是收藏了就要讀完,不是畫線了就要全做筆記」。
我通常會在這階段也把 30-50% 的 Highlight 直接刪除,只可惜現在 Heptabase 好像沒有這個快捷鍵,所以我刪除要點擊兩下,手好痠。
至於 Heptabase 就是存放我零散想法,組織成網的私人花園,如果要進一步進展成任務行動(例如寫成長文發佈到部落格、拍成一支 YouTube 影片、從中獲得想法要改善我的產品和行銷規劃……等,這些就是一個個 Task),我會放在 Notion 上追蹤管理,也方便如果有需要可以跟外部夥伴溝通協作。
※ 我這一篇本來要想大篇幅來介紹我是怎麼用 Reader & Heptabase,後來我打算先收手,畢竟這類工具教學,還是要用錄影的方式會更容易理解,也比較不容易誤解。所以我打算在年底,或者 2024 年初的時候,直接拍攝一集影片放在我的 YouTube 上,到時候也能年年更新我的閱讀工作流(包含實體書籍),我想這也是很棒的成長記錄,歡迎你先訂閱&開啟通知鈴鐺 🤘🏼。
後記:工具不是絕對
因為篇幅過長,我這一篇沒辦法特別展開來細講 Reader(🔗 你可以透過這個連結免費使用 2 個月),更多這款軟體工具教學我已經拍成影片,你可以先前往文章版本觀看《Readwise Reader 應用介紹:提升閱讀專注、自動化筆記,標籤的正確用法》。
但請記得:
工具不是絕對,切記不要脫離需求和工作流去針對工具進行討論。
一路以來,我分享各種生產力工具、工作流程,我都很害怕一件事情,就是會有人開始會因為「工具的特色」而忘記了「自身的需求」。
好像哪些酷酷的人用了哪個潮潮的工具,就趕快跟上學習,卻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到底有沒有這個需求」。
真正高效能的人,不是多會用數位工具,也不是在短時間內學了多少工具,而是他比一般人更能弄清楚,自己現在的需求,下階段的目標,甚至會去記錄自己的工作狀態,不斷去優化迭代方案。
🔏 本篇為【現代人的學習方法論】精選文章包的限定文章
※ 如果你對於【現代人的學習方法論】有需求&興趣瞭解更多知識管理、學習方法的應用實踐總結,擺脫笨方法,成為聰明的學習者,歡迎你點擊下方連結,獲得更多讓自己更聰明工作和生活的策略。
👉🏼 前往瞭解【現代人的學習方法論】 ,獲得 12 篇知識管理精華文章,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
🎁 送你一個認真閱讀的 200 元限定折扣碼:LEARNHACKING
(點此自動帶入折扣碼)
🥊 總結 / 行動思考題
- 養成一個「固定的輸入時段」,先篩選再閱讀,因為不適合你的資訊,即便再好,也只是個垃圾資訊。
- 打造能專心的閱讀環境,你值得擁有「專門的閱讀工具」(如 Readwise Reader),而不是在「社群平台」上閱讀文章。
- 不需要每篇文章都精讀,降低閱讀的「勝負欲」,選擇性閱讀能解決當下問題或提升思維的文章。
- 根據內容的類型(資料類、觀點類、行動類)來決定處理流程和工作方式,三種類型的消耗時間成本是遞增的。
- 工具不是絕對,真正高效能的人會根據自己的需求去選擇工具,而不是盲目追求。
▍延伸閱讀&參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