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這個「變化多端」的年也過了一半了。
現在是個新鮮人即將進入職場的季節,我們今天就來聊聊「從校園到職場」的這件事吧。
那些讓你在職場裡踩坑的學生思維
「學生思維」這個詞你可能聽過,但我認為它不是一個貶義詞,只是一個在學校管用,但換到職場上卻不太管用的思維方式。
你可能會說:
「我就真的剛畢業,初入職場不到三年,我就學生思維怎麼樣?」 「工作不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嗎?」
沒錯,學生思維裡頭的「保持學習」並沒有問題,但是問題就出在「學習的方法」已經跟在學校裡頭完全不同了。
我在大學時期就因為生存之所逼先出來工作,所以慶幸地比較早在學生和工作思維之間的鴻溝跌撞了一番,有一些個人的體會和經驗想和你分享,但今天講的不完全是正確答案。
把你覺得有用的,拿去用在自己的情境和挑戰上;
至於覺得不認同的,歡迎你留言和我討論交流。
今天和你分享 3 點,我認為學生從校園離開,進入職場時,最容易踩坑的學生思維。
你要學習,先告訴老闆,他能獲得什麼?
首先,第一點我們要認知的是:
「公司不是學校、 老闆不是老師,你要學習,先告訴老闆,他能獲得什麼?」
還記得我們常常講的「職場上的博弈關係」嗎?
你若有所求,你必須先懂得去「交換」,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在學校裡頭,老師培養你是他的責任,他的成就感也來自你的成長。因為當你變成傑出校友,他就有了談資,到處去說「你是我的學生」,因為名師所以出高徒。
所以你與老師的交換就是:你以後如果要跟誰炫耀,提及你有我這個高徒,是因為你的刻意栽培的話,你就得好好培養我這個潛力人才。
但是在公司裡頭,老闆的責任是讓這間公司活下去,養活這間公司裡的人,不只是要養活你而已。
老闆一定不會像老師一樣,無償給你資源,開開心心地看著你進步成長,然後跳槽去更好的公司。
所以當你要在職場裡學習的時候,你一定要告訴你的老闆,你的成長,能讓公司或者這位主管獲得什麼?
如果你算不出實際利益,或者商業盈利的路徑,但至少你要想辦法能讓老闆心情上感覺到「爽」。
也就是在「情懷」上覺得投資你,能替他帶來隱性的好處,不管是減低他的工作量、提升效率,或者替他帶來影響力和成就感。
你表現得越優秀,公司才會讓你學
公司跟學校的另一個區別是,學校裡的老師和教學資源,往往是針對表現比較差的同學加強輔導,但公司則是相反,學習和成長的資源都是落在那些表現好的人手裡。
在這個基礎點上,再加上我們傳統儒家教育的「溫良恭儉讓」,造成很多人剛進入職場時吃了悶虧。
怎麼說呢?
簡單來說,進入職場後,你需要先「忘記」溫良恭儉讓。
當別人還不知道你的厲害和本事時,不要太過謙虛,
這只會讓你錯失許多機會,也讓別人覺得你真的沒本事。
當你的主管提出個臨時計劃/想法,需要有個人分析一項產品和產業,但這明明不是你的本職工作,你會把握這個機會舉起手嗎?
如果這時候你舉起手,將這個機會拿下來,就是個能展現你的主動,分析、執行和彙整的能力,也讓其他同事覺得你靠譜,為何不把握?
我剛到北京時,是怎麼拿到全部門最佳評級 S 的?
和你分享我上一份工作的經驗,那時我剛到北京,入職不到一個月,我在翻公司的知識管理系統文檔多認識公司時,發現公司有個傳統——「分享會」。
公司裡的每位同學,都可以自主申請分享會,和公司的同仁們分享自己在某個項目上的經驗和知識。我看到這個機會的當下就去申請了,主題是想和大家分享我在台灣和海外理解的社群經營方法論,與大陸那套社交媒體的群聊經營的差異。
沒想到那場大爆滿,來了 100 多位同學,不只是主管,共同創辦人都來了。
後來也因為這場分享,建立了我在公司同仁心目中的信任和印象,之後大家有用戶經營的項目和策略,都會來找我聊聊討論;甚至三個月後,我拿到全部門的績效評比第一的 S。
主管告訴我:「除了工作表現跟團隊協作能力之外,我是他在這家公司三、四年來,第一位在入職還不到一個月主動舉辦經驗分享會,也真的給予大家不錯的收穫的新進同學。」
(這系列內容後來也讓我在大陸認識一些特別棒的朋友,我會陸續在我的部落格上整理寫出,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交流。互聯網品牌誤會了社群:不是社群媒體行銷,是從流量到品牌共同體)
所以,千萬別覺得自己都沒準備到好,所以不敢做。
當大家還不知道你的本事時,不要太過謙虛;
反之,如果你已經有一個很明顯的作品時,盡可能謙虛,會讓大家更容易來請教你。
不要一開始裝笨,因為公司不是學校,對於笨的員工不會打算教你,讓你有學習的資源,只會想要讓你趕快走人。
潛規則:你必須讓你的老闆放心,你不會學完就走人
最後一點,來一點比較潛規則的。
你必須讓你的老闆和公司放心,不要讓他們感受到「你學完就會走了」。
對於學校,如果你是個優秀學生,你們巴不得你趕快畢業,然後用最快的速度變成傑出校友,師長能說嘴之外,又能邀請你回來捐錢蓋大樓 XD。
但是對於大部份的公司來說,完全相反;
公司時不時就擔心,你會不會練成武功後,就跑去其他地方高就,把現在只當作個中繼站。
所以我曾經遇過有些學生抱怨,好不容易申請到一間好公司的暑期實習,但實習兩個月過後,抱怨說:
「他們都只讓我打雜,處理一些最基本的文書處理,什麼重要的都沒學到。」
這句話裡,有兩點特別有意思的地方:
- 這個實習生真的有主動去獲取公司的資源嗎?無論自己找到想欣賞的前輩、工作項目來參與(學習),還是從旁觀察大家是怎麼工作的,歸納出一些經驗和方法,又或者只是被動的等待吩咐?
- 則是一個現實條件,如果一個公司的實習時期只有兩個月,那還真的多半是好聽一點的工讀生,真的是被定位在「打雜的」。
商業世界的本質:交換思維、信任與契約關係
因為我認為「兩個月」還真的學不到什麼。
你可能花第一個月適應環境、認識大家,才正要開始上工入手,沒想到兩個月的時間就要到了,所以公司如果花資源投資你兩個月,你馬上要從這裡離開了,我幹嘛花時間跟資源在你身上呢?
所以我一向對於只有兩個月的實習不抱太大期待,因此我之前在韓商的時候,我們開的實習項目就是「至少半年」,最好還能在半年後續約或轉正的計劃。
因為我們不需要打雜的,而是要一個願意投注身心力,跟我們一起打出一個新市場的夥伴。
我回過頭再舉一個學校裡的例子好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醫學系的公費生」,或者「國防醫學院」也有類似的制度,就是你可以用相對低的分數考取醫學系,而且還不用付學費!多好是吧?
但別忘了我那句,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商業世界裡頭靠的是「交換思維」。
相對應的代價就是,你從醫學系畢業後,選科別的自由度低,還要簽約綁 3~7 年的醫生(現在確切多少年我查不太到,好像各個醫學院不相同?)就是如果你沒當滿這個期限的話,是要罰款上百萬的,因為國家不僅是拿錢投資了你,連時間成本這些,也要一起算進去。
這就是國家用「契約化」的方式,確保你不會「學完了就走」,在特定幾個比較類似職業訓練所的科系會有這種現象;企業其實也是這樣,但通常比較不會有白紙黑字的合約來約束你要待滿幾年,但是往往會有這些潛規則。
如果你今天拿了出國受訓的福利,那你可能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檯面下的服務年數;如果公司不能用合約來約束,那往往會用道德和心理默契來牽制你。
如果你真的想在公司裡面爭取到培訓、學習的機會,你必須先讓你的老闆知道,你學完之後不會短時間內就走人、你會用什麼樣的工作成果來回報,讓你的老闆放心,你才能是個靠譜的工作者。
優秀的思維方式:尋找當前環境下的最優解
在總結之前,我還必須替「學生思維」這個詞來平衡報導一下。
我在這一集的一開始有說,它不是一個貶義詞,而是一個在學校管用,但到職場上卻不太管用的思維方式。
所以學生思維在學生時期是一套相對管用的工具。
本集我也只講了三點我認為最關鍵的,還有很多因為時長我沒辦法現在分享,但所有優秀的思維方式,底層邏輯都只有一種——尋找當前環境下的最優解,嚴格執行、反覆優化迭代。
很多所謂的「人生經驗」、「職場道理」並不一定適合你。
例如你去公部門,或者美商,還是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就是個很不同的思維模型。
聽聽別人的作法是件好事,但最重要的還是你自己要去分辨哪些是用來「開眼界」,哪些是可以放進自己的行為裡,身體力行。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把職場當學校,今天分享了三條建議:
- 索取成長之前,你先要知道自己的成長和學習,能讓公司獲得什麼?
- 你越優秀,公司越會讓你學習;不要再還沒人知道你有本事前,太過謙虛,記得勇於把握每一個機會。
- 讓老闆和公司放心,是你的義務,用工作成果和時間來回報他們的授權和栽培,成為一個靠譜的工作者。
今日思考題:如何讓公司投資自己?
有的話,到臉書社團搜尋雷蒙三十或者 Instagram #雷蒙三十 @yuiraymond 分享給我們,一起討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