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kip to content

成功大學不分系畢業演講:重新相信教育、看清真相、熱愛生活的 3 道成長關卡

在成大讀了 6 年 184 學分,卻在大學生活中歷經迷惘。在課外發起專案和自主學習,卻受到質疑?怎麼在堅持理想、尋找熱情的路上持續前行?和你分享我在大學的三次成長關卡,以及重新相信教育價值的過程,還有關於成大全校不分系的看法和經驗分享。

📌目錄

💬 為什麼寫這篇文章?

九月是開學季,我重新編輯了在 2019 年的畢業典禮演講全文逐字稿,也整理當年成為「成功大學全校不分系學程第一屆」的經驗分享,希望能給正在讀書、煩惱過上學很浪費時間、想了解不分系的學生們一些參考。這篇文章會和你分享:

  1. 💬 大學讀了六年,不是被當或二一,而是選擇轉了兩次系(從化工到工資管,再到不分系),為什麼?
  2. 🎯 從大一就選擇不參加校內社團,而是做各種校外專案,背後的原動力是?
  3. 👀 我是怎麼開始不相信體制內教育的?以及是怎麼重新再相信,並且投身其中的?

《讓我重新相信教育的三次成長關卡》畢業典禮致詞逐字稿

首先,先感謝所有不分系師長、同學,我大學期間最好的朋友令佳、Ellen,我生命中下個階段的伴侶柚子、柚子媽媽,以及我的母親來到現場看我這個不太乖的學生,終於要畢業。

其實,我從沒有想過我會參加畢業典禮,甚至還能站在這做些分享。

曾經最不想讀大學的我,最後卻在成大待了六年,還修了 184 學分。現在我 24 歲,也就是我人生中的四分之一是在成大度過的。(也就是每四秒就有一秒在這邊度過…想到就可怕)

曾經不再相信教育的我,現在竟然重新對教育有了信心,因為成大有了這個不分系

那麼,我今天想跟你借十五分鐘,分享我在大學的旅程中、在不分系裡,重新看見,關於教育的價值,以及我的 3 次成長關卡。


自由與限制:大學生活的探索與迷惘

先讓我把故事往前拉。六年前,來到成大沒多久,我對「自由的大學生活」的想像就破碎了。

我相信工學院的同學一定能感同身受:

怎麼大學的第一個學期,我明明才修 20 學分,一週卻要上 35 小時的課?
(因為包含了很多一學分卻是 3-5 小時的實驗課,還有 0 學分的必修課)

等等!當初說好的一學分等於一週一小時呢?!我以為大學終於能脫離 18 歲前的「應試班表」,能去自由選擇我自己想學、想做的事;然而,實際上的大學課表,卻跟高三的課表差不多緊密,我只能在「時間已經被必修課逼緊」的狀況下,在夾縫中做些我想要的嘗試。

我開始找朋友參加商業競賽,即便是一群理工人,也想有商業的頭腦;雖然沒錢,但還是想出國看看不同的文化,所以大一寒假時到印度自助旅行,受到印度的刺激,回到台南後,想讓台南的大學生們跨出學校認識城市和交流,將城市浪人引進(第一屆台南城市浪人回顧影片),還有籌辦 N次坊、共創時代、iGEM、企業參訪計畫…等。

這每一件事,課堂上沒有教,課本上沒有寫,甚至大部分老師會叫我不要去做,專心在課堂和期中考試上,但正是這些事情的累積,才有現在的我。因為這些專案和行動,是能讓我找到自己的主動和掌握感,是為了自己目標去努力的,是我用自己的雙手嘗試的,不是誰叫我去的。

但即便做過這麼多事,我還是有過幾次,陷入迷惘。

為什麼?因為我發現我所熱愛、想做的事情,都跟大學能給我的不一樣,甚至是相反的方向。可能從外面來看,我看似很勇敢做出了不一樣的選擇,但其實我怕的要死,不知道這樣做到底行不行,畢竟我沒有足夠豐富的背景後盾,在這些外部專案的背後,是一張又一張不及格的考卷和睡眠犧牲。

成長的第一道關卡:發現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


我是怎麼開始不相信體制內教育的?

有 2 個關鍵事件:

(一)大二那年,我開始在網路上寫文章,在社群網站上發表我對於教育、生活的觀點,還有工作方法。我相信持續寫作除了是種記錄,更可以透過內容連結到適合的人,找到懂我的人,所以即便一開始沒什麼人看我的文字,我還是繼續寫。

直到同一年的必修課上,有位老師不知道為什麼知道我有在寫部落格,上課到一半,突然指著我說:

「侯智薰啊,我聽說你花很多時間在網路上寫文章,你又不是文學院的,寫了也不會有人看,好好讀書,比較實在,不要再考不及格了啊。」

(二)大三那年,我被 IOH 邀請去錄製「科系經驗」分享影片,分享我在系上的學習經驗,以及對職涯選擇的看法。沒想到影片上架的當週,就被系上老師請去系辦公室,要我把影片下架。理由也是一樣,因為我在傳統教育的主流上,不符合「好學生」的標籤。

就連我需要更多自由的時間來工作賺學費生活費,大三升大四時申請轉出化工系,也被註冊組阻攔。

他們說:

「化工系這麼好的系,未來工作很穩定啊,怎麼會要轉系?現在的年輕人都太衝動,你一定是沒想清楚。」
「如果想轉商管,可以研究所再去讀啊,剩下一年而已,讀完化工系吧!」

這些挫折、控制與不信任,讓我開始懷疑「什麼是教育」,教育的目的又是什麼?

這些年,越來越多人在談論教育,有些人把台灣教育的問題歸咎於教育部和政府,但我後來發現並不是這樣的。

現代教育問題的核心,是來自整個社會對「成功」的價值觀太過單一制式化

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造成的,因為我們的意識是整體社會協作的總和。

即便已經進入網路時代,台灣在教育上,依然還停留在工業時代的思維。我們社會深信不疑的教育的價值是「會讀書、會聽話等於乖孩子」,對「成就的唯一規則」是「達到標準」

當一個工廠收到 5 萬個螺絲釘的訂單,什麼是「好工廠」?要的是快速達到標準,不能多也不能少。因為多了會有存貨成本,少了會有短缺問題。而對於一個好學生的標準是什麼?「考試高分,聽老師的話,有好學歷。」

「學歷,到底是一張你人生閱歷多豐富的證明,還只是一張你繳了多少學費的收據?」

即便我們做得再多、再好,總有人不看好自己,認為我不是個「好」學生。

成長的第二道關卡:發現即使再努力,還是事與願違的時候


網路給我們的「新」成就選擇:創造制度

工業時代的職業需求來自國家與大型公司,但現在因網路科技的普及,需求已經轉為「透過網路連結全世界的個人」。十年前我們不會想像直播也是個產業,甚至越來越多人把 YouTuber、自由接案當作全職在做,就連目前台面上的政治人物都開始跟網紅合作了。

時代已經改變,個人也有了改變社會協作模式的力量,這打開了第二種「成就標準」 — 「創造制度」。

這種人創造出一種新的協作模式,然後請第一種(追求達到標準)的人工作。

美國勞動部有份研究報告〈21世紀工作的趨勢與挑戰〉:「未來有七成的職業,現在都還沒被創造出來。」現在過了快 20 年,可能還有 5 成的職業正在孵化誕生中。

這也讓我想到,每當課堂上教授沾沾自喜說著:「這個等你們到業界上就會遇到,要背。」

我聽著卻挺恐懼的。這一句話的意思好像就隱含著:

「原來我坐在這裡,就已經是為了成為那『既有的職業道路上』的一件工藝品」?

這並不是說,那些選擇達到標準的人不好,而是我們受了十六年的教育,上了這麼多的課,卻從來沒有一堂課告訴我們,站在大學,面對未來三十年的職業道路的十字路口:「我們該怎麼選?」

反而,在這十六年的過程之中,出現越來越多這樣的聲音:「夢想不能當飯吃」、「做人得現實」、「你沒有背景的,別肖想了」。

當越來越多人指著你,告訴你:「你不行,你不符合他們的期待」的時候,讓我想到魯迅在《吶喊》裡的鐵屋子

請你想像你現在身在一間鐵屋子,這屋子沒有窗戶,堅硬而難摧毀,而裡面的人都快悶死了,這時候你可以選擇沈睡,並不會感覺到痛苦,你也可以選擇醒來,承受苦痛,但也才有可能找到出路。

這告訴我們,你不一定要醒來成為痛苦的那一位,而是我們至少要有「選擇」的權利與希望

我認為所有的學生都應該獲得鼓勵(希望),能有選擇往適合自己的方向發展,而不是把每個人都放進同一個模子裡,辜負了天賦與才華。


從「迷惘」到「歸屬」:教育的本質是回歸學生主體

這時候,成大將不分系改制,有了現在的大一到大四不分系,讓在傳統教育裡的少數派學生有了歸屬地。不分系對於我們這群學生的期許,我認為是:「異才」。不只是偏才,而是特異的異。因為只有一種專長,不足以未來面對變化極快,多工協作的世界。

我的不太乖與叛逆行徑,在大學的前四年受到各種質疑和不屑,但因為有了不分系,讓我認識到有一小群願意開創制度、願意包容我們的師長,讓我開始覺得「原來自己沒有比較差。」

所以,我在成大不分系裡重新看到的價值是什麼?我看到教育的本質,是回歸學生主體。

我從不分系的老師們、行政人員們,以及學生們身上,看見了我的座右銘。

1ikzMlk4VvnKS2DgPYCeH2g
這張圖是我當時的電腦桌布。圖片:Sense8(我最愛的連續劇之一)

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看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

不過,這個「生活的真相」是指什麼?我們可以從羅曼・羅蘭的兩段話中感受一下:

「當你被命運重擊在地,幾乎無力爬起。
掙扎過後,你發現,你不再選擇做挨拳頭的選手。
輾轉過後,你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路。」—《致失敗者》

以及這句話的原出處:

「當你陷入痛苦迷惘之中,以及彷徨過後,你會明白,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看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它。 — 《米開朗基羅傳》」

如同王育民教務長曾說過:「成大已經有很好的系統化教育,培育出企業愛用的人才,而我們這個系是想培育出下一代的企業家。」(我不敢說自己會是個企業家,因為我對於追求無限擴張的企業不敢興趣,只想做個有彈性、自在的人)

成功大學自開校以來,是以理工和科學家聞名,但和企業家有什麼相似之處呢?

「其實科學家與企業家,有著共同點:『我們承擔風險,我們也追求創新』 科學家知道如何正確地做事,而企業家知道如何有效率的做事。」

馬雲

對於絕大部分的人來說,是先看見所以相信,但對於企業家這種人,我們是先相信,然後才看見

我們什麼都沒有,但是我們相信未來。

我們不分系,現在第一屆,也可以說是什麼都沒有,但有你們的相信就夠了,我們才能逐步實現。


讓我重新相信教育和自己的三次成長關卡

最後,想和大家分享:「每個人在生命中,都有三次的成長關卡」。從咪蒙的書上看到的,後來發現是周國平老師所說,我的詮釋是:

第一次,是發現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

剛到成大,對於美好自由大學的想像破滅,學會尊重客觀規律的同時,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第二次是發現即使再努力,還是事與願違的時候

即便你再努力,總是有人不看好自己,給予你打擊與質疑,學會堅持聽自己的心聲。

第三次是明知道某些事可能無能為力,還是會奮力爭取的時候

像現在的自己和成大不分系,明明知道整體社會對成功的價值觀是如此難以撼動,但還是想要努力拼博看看。

謝謝各位,讓更多同學與未來的學弟妹們看到:原來堅持理想的人,可以活的很好。

今天,我們從成功大學畢業了。有的人覺得難過,書本賣了二手價,但整本其實翻都沒翻過是新的;有的人覺得遺憾,無論是沒交到男女朋友、有些社團活動錯過了,還是那些教室明年依然是坐滿了人,但不會在是自己。但我希望,不分系的所有同學與夥伴們,永遠熱愛生活。

我是侯智薰

出生於 1994 年 9 月 17 日

畢業於 2019 年 6 月 1 日

謝謝成大,謝謝這六年,謝謝所以珍視我以及我所珍視的人們。

1tZfiE60w41L6CiTcl9 0w
謹記 2019.06.01 那快樂、感謝的一天。

【其實,我從沒有想過我竟然會參加畢業典禮】   雖然我在這個學校待了我人生的四分之一,六年。 但絕大部分的所作所為,都與主流學生有所偏離。   因為要一邊工作掙錢,要把課表排鬆,是個轉了兩次系,修了 184…

侯智薰發佈於 2019年5月30日 星期四

祝福所有畢業生,畢業快樂。

願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那一塊歸屬地,保持熱愛生活。

成功大學不分系第一屆畢業典禮致詞

▍其他在大學的經歷、破解故事和對不分系的看法

  1. 加入成大不分系前,我對於這個系的看法和期待?成為自己的特級廚師
  2. 給大學新生的一封信:斷捨離
  3. 限制之下的無所限制(成大新鮮人演講)
  4. 3 種典型的學生思維,讓你無法成為專業的工作者
  5. 化工系不好好念,怎麼變成自由工作者?
  6. 2023 更新:參加一場分享的參與同學的筆記
立即分享

關於作者

留言回應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