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怎麼判斷遠距工作的人才?如何面試、準備資料?

光靠面試,是不能找到適合遠距工作的人才的。遠距工作模式,也不是靠工具,那需要具備什麼條件、特質才適合開始遠距工作?

📌目錄

💡 為什麼寫這篇文章?

延續《遠距工作、數位遊牧適合你嗎?》的文章,聊聊遠距工作的面試技巧1(給應徵者),以及(給用人方)怎麼建立適合遠距工作的團隊?

疫情至今已 5 年,當 Dell 宣布召回員工回到實體辦公室,Amazon 更明確表示 2025 年將全面取消在家工作的模式,一週進辦公室 5 天。這引起不少人的討論:「是不是遠距工作不行了?公司為什麼又開始走回頭路?」

但我認為,並不是遠距工作模式本身出了問題,而是這些公司可能從一開始就沒找到「適合遠距工作的人」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聊聊:

「怎麼面試才能判斷一個人,有沒有遠距工作的能力?」


遠距工作的核心能力:主動性和文字溝通力

從我自己 8 年的遠距工作經驗來看,真正能做好遠距的人,除了基本專業能力外,有 2 個特質絕對不可少:

1. 主動性:能自我驅動、主動發起討論,不需要別人盯。

2. 文字溝通能力:能清楚將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轉化成有條理、有邏輯的文字2,以非同步溝通,讓別人高效理解。

有趣的是,剛好這些能力,很難在傳統的面對面面試中準確評估

因為傳統面試往往是透過短暫的口語互動,來判斷一個人的表達能力或社交技巧。但遠距工作最常見的溝通方式,卻是透過 Slack、Notion、郵件等文字為主的協作工具。

也就是說,因為遠距就是見不到面,怎麼能用傳統的面試,那是比外向的表達能力。

而且有真正招人經驗的都知道,只靠嘴講話,大概率都會摻水膨脹。

如果你想找真正適合遠距工作的人,
80% 應該依靠「實際文字溝通能力」,20% 才靠傳統的面試談吐觀察。


傳統面試 vs. 遠距面試,篩選人才的 3 個差異

直接分享我用來找「遠距人才」的 3 個關鍵重點,幫你在應徵、招人時快速判斷應徵者的遠距工作能力:

① 主要讓應徵者以「書面」回答問題:測驗文字理解能力

我建議你把原本面試時要問的問題,提前整理成線上文檔(例如 Notion 或 Google Docs)&表單。

第一,讓對方先以文字的形式閱讀,這是為了考驗他的文字理解能力;第二,用表單而不是用傳統制式履歷,是為了能提升第二階段面談的效率,基本上很多偏好遠距工作者可能,會是內向者,讓他們先用文字好好表達自身,是讓他們有完整的機會呈現自己的優勢、目標和價值觀。另外,也為了避免「靠嘴吹牛」的情況。

🔗 今年招募剪輯師時,我有額外寫一小則:「為什麼我徵人不收制式履歷表?

② 觀察應徵者:主動性、表達自己的思考邏輯

好的遠距工作者,會用文字(甚至製圖,畢竟現在 Claude、Napkin,或是 ChatGPT 都能快速將文字內容轉成有邏輯的圖表,幾乎沒有設計門檻),清楚呈現自己的工作步驟、思考過程,甚至主動補充我們在題目上,被忽略的細節。

相反地,文字回覆模糊、語意混亂的人,在真實遠距協作中會成為問題製造者。

remote interview form
我們招募剪輯師的表單;我甚至直接準備了我們品牌喜歡的風格成品

例如,這次我 2023 年招募品牌行銷和設計夥伴時,請應徵者以書面回答:「描述一個你過去成功的專案,並具體說明你是如何做到的?」有一位應徵者不僅清楚寫出每一步的工作流程,還主動提到當初遇到的困難,以及他如何分析情況並做出決定,展現出極佳的主動性與清晰的思考邏輯。

甚至,在復盤自己的專案後,提出「雷蒙三十」發展,可以怎麼運用他的經驗、往哪做優化,他可以幫上什麼忙。

這些「多做一步」的主動性,讓我非常欣賞,後來也證實,他非常適合遠距團隊的工作模式。

相反地,文字回覆模糊、語意混亂的人,在真實遠距協作中會成為問題製造者。

③ 最後的 30 分,透過簡單短視訊面談,觀察價值觀

視訊面試仍有必要,但跟傳統面試相反的是,視訊面試頂多只佔 3 成的分數。

通常在第一階段書審就能知道這個人適不適合遠距工作和團隊協作。至於團隊的文化,還是需要視訊來確認軟性的特質,還有他的作品跟書審資料,是不是用 AI 生成和造假,這在面試時就能完全驗證。


用人方的心態調整:不是改造人,而是找到對的人

很多企業嘗試遠距工作失敗的主因,就是把「不適合遠距工作的人和團隊」硬掰成遠距模式

最終導致績效低落、團隊士氣受損,才會迫不得已又召回員工回辦公室。

我認為:

所有遠距協作工具,都只是為了幫助「適合的人」工作更聰明、更有效,而非拿來改造一個不合適的人。

遠距協作工具是個乘法,你的人為 0,乘啥都是 0。

過去,我也加入過千人規模的互聯網公司和有 40 年歷史的品牌集團3

這些公司都有一套行之有年的實體工作邏輯與管理模式,加上招募時完全就沒有「驗證過遠距能力」。

所以,我親眼看過很多同事,以為遠距工作 = 不需要進辦公室 = 沒人盯的「偷懶模式」,最後往往成為整個團隊的負擔,拖累了整體工作進度。

遠距工作模式,第一要素永遠是「選對人」

回到本文開頭,各種遠距協作的方法和工具都是幫助「適合遠距工作的人」做得更聰明、更省力,而不是能把人掰成另一種形狀。

大部分人檢討公司都很容易簡單——應該要給多少福利、多少配套彈性,但卻沒有想到,是不是工作者的表現不如意,所以公司才要將員工重新召回到實體辦公室。

至於有沒有「選對人」的案例?

我們 Notion 線上訓練營的夥伴,都是白天有自己的正職,晚上全距協作。

一次訓練營期只會實體見面兩次,其他都靠線上文檔協作,直接看看他們自己的心得,就不用我說了:


數位遊牧的真相:不是邊旅遊邊工作,而是能獨自遠距工作

結論還是那句我很常說的:遠距工作絕不是逃離辦公室的藉口,只有積極參與工作的人才適合遠距工作!

這幾年流行的「數位遊牧」也是如此,數位遊牧不是旅遊工作,而是有獨自、遠距工作的能力。

​旅行只是錦上添花的選擇4,可以是幫助你增進工作能力的動力,但不是本質。

​我從 2017 開始以自由職業、接案一人工作5,目前第 8 年了。

​與其一直說遠距工作該怎麼做,不如打造一個環境、生態,讓適合的人能進入這場景試試,直接上手工作。

​因為我看過太多人,說的一嘴能遠距工作。

實際上工、協作後,才發現根本是實體工作的腦 + 遠距工作的夢 😅


💬 若你的團隊也打算實行遠距工作,可參考我的遠距協作工具

notion project cover 1
【Notion Project 應用案例】全遠距團隊的專案管理、工作時數追蹤系統,提供中文優化模版
我是怎麼將 Notion Projects 優化並導入團隊的工作追蹤和專案管理?怎麼使用 Notion Template 模版功能、全遠距團隊怎麼使用 Notion 讓一週只需要開 1 次不到 1 小時的會議?最後提供中文化的 Notion 團隊管理系統模版
彩色 純 Logo 400raymondhouch.com

或是在家一日工作的小紀錄:


▍本篇內容註腳

  1. 在 Medium 有一系列我 2018 年寫的《面試攻略》系列文(共破 50 萬瀏覽量),大部分內容還是很實用的,分享給需要的你。 ↩︎
  2. 如何把 AI 用好,也是需要這樣的寫作能力(將抽象需求轉為文字請求↩︎
  3. 我也寫過一篇《台灣推動遠距工作的根本問題:企業的成本思維和員工的協作習慣》,裡面說到為什麼企業應該推動遠距工作的文化?我知道很困難,只是個小願景。所以當大企業做不到時,我們自己做! ↩︎
  4. 我和柚子在澳洲數位遊牧的一日記錄,旅行遠距工作的真相? ↩︎
  5. 可以看「雷蒙的使用說明書」瞭解更多我的過去經歷 ↩︎

分享按鈕

關於作者

留言回應

訂閱
接收通知
guest
0 留言
最新的留言
最舊的留言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領取高效生產力的秘訣!

Free 免費 NT$ ?????
免費入門課&電子書&精華文章一次帶走
  • 聰明工作者的 6 堂入門課
  • 現代人必備的 25+ 款數位工具
  • 每年複利成長的復盤技巧
……更多你需要的現代人精進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