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寫這篇文章?(本為會員限定文章,限時公開)
入住智能宅剛過一年,今天來分享一年前智能宅開箱影片被瘋傳,一週內破百萬瀏覽時,突然湧來許多酸言酸語時,給我的啟發。
當時東森新聞轉發我們的「全屋智能一日開箱」影片,其中有一支不到 2 天的觀看數超過 50 萬,全平台不到一週加起來已經超過百萬觀看。(真希望是我們自己的頻道…😅)
這支影片是生活向的體驗側拍記錄,故意不去放太多專業術語,再加上媒體的「助推」,不出意料的獲得許多「酸言酸語
」,有網友直接留言:「這邊的醋酸味好重。」 😆,還有人 Tag 自己朋友來看影片,被抓來的朋友卻留言:「這版整個酸掉,我還是先走。」
雖然整部影片還是有獲得不少人的共鳴、好奇和肯定,但在社群網路時代,一個負評和質疑的威力,是可以抵過 50 個好評和按讚的。今天我想透過這件事,和你分享我發現和反思的一個啟發。
回應(酸民的)誤區和迷思:智能宅停電怎麼辦?很耗電?
先舉幾個比較負面的留言,例如:
「根本不想住,我就問停電怎麼辦」、「看開頭就覺得好浪費電,錢太多?」……。
停電這個就不多講了,是常見的迷思誤區,每戶人家都怕停電,難道傳統家電和燈具在停電的時候也可以使用嗎?除非你家高級豪宅有不斷電系統的電力支援,或者自己安裝 UPS,但這些都是特例。
至於浪費電,先不講台灣的用電耗電怪獸主要是工業用電和商業用電,民生用電根本微乎其微。
你看多少公司、商家冷氣狂開,環境設計又不節能,開著冷氣開著窗,還用舊型冷氣,浪費的電量都是民生的幾百倍。
回過頭來看,智能家居系統其實沒耗多少電,而且因為自動感應機制
和情境應用
,讓你真正在使用時才開燈,人離去關燈,幾乎不會有「離開家裡忘記關燈」或「一個房間、環境明明沒人卻燈常亮」的情狀發生,加上室內溫度也是偵測環境適應調整,所以理論上會更省電。
不過我一開始也是挺擔心我們家的夏月電費,畢竟我們比前屋主多了整個白天在家(他們是上班族,我們則是居家工作,白天不能去公司省電費、冷氣費),而且我們煮飯都是用高功率的 IH 感應爐,而不是瓦斯,加上浴室還有電熱毛巾架和地暖,比起前屋主的電器設備多了太多,即便我們智能家居有省到電,電費應該也是爆炸才對。
結果帳單一來,發現我們家電費居然比前屋主的同期電費少了一百多度,我猜這大概是現代電器設備和傳統電器設備的差別,例如傳統燈泡高耗電又熱,我們家全家 LED 燈泡;或者冰箱、冷氣等高功率電器,越現代的機型越講究能耗比
,也就是每度電能發揮的實際功用要越大,也就越省電。
這也告訴我們,有時候以為「換設備」的成本很高,其實只要你仔細計算,你會發現:
「舊設備」帶來的「額外隱藏成本」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累積後,反而會超過購入新設備的費用。
如果這台新設備可以用好一陣子,換掉才是省錢、省電的作法。
最可怕的不是看不懂,而是認為一切新鮮與自己無關。
另一方面有趣的是,這些問題不用我去回覆,就有少部分熱心的網友路人,或者更少部分的智能家居應用者來回應。(替這些勇士點讚! 👍🏼)
不過還是有酸民持續發聲,說:
「在我眼裡看來一堆智能家居就是不必要的垃圾添加在生活裡,並不是真正解決生活問題。就像是我生來有手可以拉窗簾,幹嘛需要花錢買一個智能語音的來幫我拉窗簾。」
然後有一個人回應:
「原始人已知用火,我們能用手鑽木取火,你幹嘛需要瓦斯爐?」
😆🤣🤭
這回應真的夠絕,用同樣的邏輯來讓對方思考,或者也能說「我們能用手洗衣服,幹嘛需要買洗衣機?」
其實這些說白了就是每個人對於生活的定義不一樣,本來就沒有誰一定正確、誰一定錯誤,是一種你在乎生活的什麼感受體驗的選擇罷了。
然而,
最可怕的不是看不懂,因為看不懂可以引導你去設法看懂;
最可怕的是,認為一切新鮮的都與你無關。
我們人很習慣於「習慣的行為
」,這是一種安全感取向,因為我繼續這樣想、這樣做最不用花腦力去思考,能開啟自動駕駛模式,這個模式沒啥問題,但對於新事物的價值觀則會影響一個人的快樂、人際和成就。
因為懂特別多的人不一定會比較快樂,但失去了對新事物的好奇,生活一定會灰黯的。
別成為害怕新事物的人
在過去,擁抱一套觀念和既定模式可能會讓你覺得自己特別堅持
,但把時間點拉到現在,可能更多會是「固執
」。
隨著時代的變化越來越快,不只是科技產品,有太多的新價值觀出現在我們身邊,這些都代表著一類人的生活方式。
就像我常說的工作模式,從工廠到辦公室,再到混合工作、全遠端,以及專案式協作。或者之前討論很熱的《台北女子圖鑑》第五集,上演了「開放式關係」,被人笑稱是《台北約跑圖鑑》,但也有一群人認為這部戲開始好看有料。
🤔 為什麼每一個人的價值觀不同?我看過一段說法是:
從小經歷過屈辱、認為外面的世界很危險的人,做什麼事寧可自己做,非常不願意依賴別人。 而從小在安全友好的環境中長大的人卻很願意接觸不同的人,願意跟遠在天邊的人相互依賴。
這也是為什麼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常常嘴上講著自由,談論「顛覆式」創新是一種日常;而從事重復性勞動的人則認為團結就是力量,紀律是法寶,可控才有效率 —— 因為所處的環境
不一樣。
回到智能家居這議題上,我們可以藉由一些新科技、生活和工作方式,來分出哪些人是透露出好奇的進步人,哪些人則是守固在自己一方世界裡的保守人。
擁有進步思維,讓你與世界的相處更融洽
這件事也讓我聯想到我們的生活黑客社群。
為什麼明明年記、職業、背景跨度這麼大的一群人,明明在日常生活中幾乎不會有交集的一群人,卻可以在短時間內聊天融洽,甚至產生一些想都沒想過的合作和計劃?
我認為就是「擁有進步思維」。
進步思維不代表我們永遠都是接收、認同新事物的那一方,而是我們會好奇新的事物、科技和價值觀,甚至更重要的是「會去思考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價值觀」。
即便「想法的包容」比起「生活的改變」來得容易許多,但能做到的人依然是少數。我們依然在自己的生活線中,不太可能聽到一個人做了某件事,就拋家棄子裸辭去做,但我們會對這件事產生好奇:
- 聽聽看別人的生活模式和選擇是什麼?
- 有什麼我不知道的事情還有代價?
這是一種即便我現在可能用不上,但我能和這世界保持同步的強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會讓交流起來更舒服愉快,因為彼此會感受到被了解、被包容。
對於固執的人來說,這是一種攻擊和防備,
對於進步的人來說,這是一種新鮮和趣味。
很高興,我能透過這個訂閱服務,認識到這麼棒、擁有進步思維的一群人。
🥊 總結 / 行動思考題
- 購買物品,不能只是看當下的標籤價錢,還要計算到「額外隱藏成本」。
- 最可怕的不是看不懂,而是認為一切新鮮與自己無關。
- 每個人對於生活的定義不一樣,本來就沒有誰一定正確、誰一定錯誤,是一種你在乎生活的什麼感受體驗的選擇罷了。
- 我們可以藉由一些新科技、生活和工作方式,來分出哪些人是透露出好奇的進步人,哪些人則是守固在自己一方世界裡的保守人。
- 擁有進步思維,讓你與世界的相處更融洽,生活得更快樂。
💬 思考題:
或者,你平常是怎麼看待那些與你不同的價值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