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kip to content

【一人公司 #2】開公司能節稅?商業的本質是交換,利他與利己的思考誤區?

一人公司系列 Podcast 成立公司怎麼節稅?商業的本質是交換,利他與利己的思考誤區?
開公司有什麼優點?節稅?當有人認為你「很商業」「很理工」,這是怎麼回事?解構利己與利他思維。長大後,面對家人的擔心,怎麼讓他們放心讓我們去開公司創業?雷蒙三十 Podcast 播客節目文字記錄

📌目錄

Group 10 2

嗨!來到「一人公司系列」的第二集啦!

這是一個連續性的 Podcast ,上一集我們談到:

  1. 經營一人公司,要常常問自己的一個問題?
  2. 職稱重不重要?根據你的產品定位
  3. 夫妻創業,遇到吵架怎麼辦?決策流程的建立

無論是經營自己,還是我們倆個再經營一個公司(但我更喜歡講「生態」,把我們的用戶納進來一起),好像每天都在打怪,一路上會遇到各種不同的挑戰,而且你會一直想要更好。

💡 這週要和你分享的啟發點有三個:

  1. 成立公司的優點?節稅、貸款與合作?
  2. 被黑化的商業?商業的本質是什麼?
  3. 面對家人的質疑與不理解,我們該怎麼做?

啟發一:成立公司的優點?什麼時候要成立公司?

柚子:
「之前你有經營過N次坊的團隊,但當時沒有成立公司,現在卻要成立公司的理由是什麼?」

雷蒙:
「因為當時還沒賺多少錢 XD。」
「雖然現在也還沒賺多少,但要從長計議。」

成立公司的最直觀優點:合法節稅

節稅是什麼意思?

舉個例子,在 N 次坊的那段時期,我曾經開過一堂 3,600 元/人 的整天工作坊,因為價格比較高,所以學員主要是有工作的人,也因為價格比較高,所以大多人會索取發票,為什麼?

因為自己的公司可以報帳。

這個報帳就很有學問了,要來解釋先解釋「個人綜合所得稅」跟「營利事業所得稅」的差異,先上個表:

109 年度(2020)個人所得稅應納稅額級距與累進差額試算
綜合所得淨額稅率累進差額
NT$ 0 – NT$ 540,0005%0
NT$ 540,001 – NT$ 1,210,00012%NT$ 37,800
NT$ 1,210,001 – NT$ 2,420,00020%NT$ 134,600
NT$ 2,420,001 – NT$ 4,530,00030%NT$ 376,600
NT$ 4,530,001 以上40%NT$ 829,600

簡單來說,如果一名工作者的年所得淨額是 700,000 的話,其中 540,000 收 5%,另外 160,000 收 12%,所以你總共要繳稅 (54萬*5 %) + (16萬*12%)= 27,000 + 19,200= 46,200 元;或是用累計差額的算法= (70萬*12%) – 累進差額 37,800 = 84,000-37,800 = 46,200元

但是如果我是一間公司的負責人,我的收入是來自公司營業收入,雖然每一筆交易都要開 5% 的營業稅,但營利事業所得稅(公司的所得稅)卻能把成本納進去計算,也就是說:

公司是用「淨利」來算所得稅
公司的所得淨額 = 「營業收入 – 營業成本」

所以我們都會有這個經驗,有一些人吃飯、停車、買辦公用品,或者報名課程(學習),都會報「統一編號」,就是因為要把這些費用,算進去營業成本裡頭,去降低公司的所得淨額,合法節稅。

比方說,我買了一個新的螢幕顯示器(15,000),做為我公司的辦公用品,這 15,000 就能算在營業成本;但如果是個人所得稅的話,就沒有這項扣除。

另外,公司年營業額要 > 2,000,000,才需繳交營利事業所得稅。

成立公司的另一項優點:申請貸款

上一篇也有講到,當你是一間公司的負責人時,跟企業、銀行及政府要合作或往來的時候,對他們來說,會比起「單一個人」更為可靠,更容易取得合作機會。

所以我們接著來講講,跟政府或銀行申請貸款這件事。

以前開公司需要準備一定金額的資本額,但目前政府已經取消最低資本額的限制。

因此,你也可以銅板開公司。

只是,我們和會計師詢問,因為我們想跟文化部申請一個創作者的貸款(資訊放下面)。

會計師也建議,最低資本額登記 100 萬新台幣,會更容易通過。

當然這是個不成文的規定。

只是你可以用平常心來想想——
如果你身上只有一萬,然後跟別人借一百萬比較容易?
還是你資本額一百萬,去跟別人再多借一百萬,那個比較容易成功,如果都是陌生人的話。

我想,政府也會想避免有心人利用空頭公司的名義去錢滾錢,有一定的門檻,才能讓這筆低利率的貸款專案落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上。

20200923 045032 U13100 M641211 e516
由文化部執行、文化內容策進院協助受理及輔導的文創專案貸款,總額達100億, 9 月 23 日正式宣布啟動(圖片來源:富邦金控)

文化部表示,符合 20 歲至 45 歲的文創事業負責人(公司、商業、有限合夥、登記或立案)、事業成立未滿5年,皆可提出創業貸款申請,並提供 5 年利息補貼:

https://www.moc.gov.tw/webarticle_117805.html


啟發二:被黑化的商業?商業的本質是交換。

「哇,你很理工欸!」
「你也太商業了吧!」

這兩句話現在的解讀方式,好像都是貶意的。但我認為不應是這樣的。

前者好像是在說很宅,但宅就不好嗎?我們社會上的少數派宅宅們,也宅出了二次元文化阿,推動著影視與娛樂產業;而且就我的經驗,讀理工的同學們的邏輯思考和系統解構能力都還不錯,這也是很棒的優點阿。

「商業」也是如此,是一種「手段」,而且我想下一個重話,我認為

商業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本質!

從遠古的以物易物,人們社會的建構就是如此,本質就是交換,讓彼此都獲得好處

過去的社會裡,是我把我手上的東西做好(農作物、工藝品),然後就有人會需要我的東西,拿我需要的跟我交換,兩個人都獲得好處與進步。

現在的網路時代裡,我把我的專業經營的好,有像你這樣的人需要我的內容、觀點和策略,所以拿錢和你認為我需要的東西和我交換,達成雙贏的合作。

利他思維,最終都是利己

我們也可以反過來說,先利己,然後才能利他。

「這什麼奇怪的說法?」
「當然是要有大愛,利他才能利己。」柚子說

請聽我的說明。

如果你一開始就「先說利他才能利己」的,
要嘛是為了政治正確,為了自己看起來高尚,要嘛是你可能常常打擾到他人。

我看過一些課程和文章,總是不斷鼓吹著「結交有影響力的人脈」。

這件事當然重要,但前提是「先累積自己的實力」。

我認為的「人脈」,是雙方能產生有價值和意義的連結
也就是雙贏局面的另一種呈現。

要是今天有人介紹張忠謀給我認識,我還真的不知道要跟他說什麼,叫他分我一些股票嗎?那也是單贏,我沒有實質對他有幫助,就不是人脈。

你有要幫助他人的心態,這點非常好,但請先把自己做好。

讓你幫別人這件事,也能幫助到自己;提昇自己,也能夠幫助到他人。

我專心把我的產品、內容跟服務都做好,這是種利己還是利他?
以用戶層面來看,當然是利他,
但把視角切到我的個人成長,那就是種利己。

因為我把產品和內容做好,對我是一種升級,也會讓更多需要我的人找上我,我也有了收益,這就是雙贏。

商業的本質就是交換,達成雙贏的局面。

至於那些會酸某某人太商業的,很大可能就是因為他不具提供自己與他人好處的能力,無法構成交換。

他只能期待不平等的交易,通常是要求別人要犧牲奉獻吃虧,然後把好處送給他。
難聽一點來說,有一些表面上的公益,私底下就是這樣的運作模式。


啟發三:面對家人的質疑擔心,怎麼讓他們放心?

柚子: 
「我們家人的感情很好,現在成立公司了,他們很擔心我的工作,常常關心我的狀況。」

雷蒙: 
「真的哦?我家都不管我,我之前連轉系都是有一天我媽偶然問起,她才知道的。」

柚子:
 「在我們家早就被打了...。」

當然我還是有自己跟家人的溝通模式

(歡迎參考:如何和父母聊天,使家人放心?怎麼回應朋友們的關心,甚至轉移迴避問題?

當我們長大了,時常在外工作,家人無法看見我人在哪?在做什麼?
所以只能用打電話或文字關心,
但你愈逃避,他們只會愈擔心。

跟父母家人相處,你要時常供給的三種感受:

「安全感、參與感、成就感」

就像我和柚子要開公司這件事,以前的觀念開公司就是實業,有個有形的產品、一間店面等等,
但我們雷蒙三十這種陪跑的訂閱服務、數位內容,長輩可能就不是很明白,所以他們會很擔心。

所有的質疑,都來自於他們的關心。

柚子在這集的 Podcast,分享了一套讓家人放心的方式,要怎麼讓家人理解,甚至可能轉為支持我們呢?

歡迎你去聽我們的 Podcast。


本集小結&思考題

  1. 成立公司的優點:節稅、貸款與負責人
  2. 商業的本質是交換,人脈也是雙贏思維的結果,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原動力。
  3. 長大後和父母家人的相處,你要時常提供安全感、參與感與成就感。

🤔思考題:

最近讓你最有成就感的「利他的雙贏思維」是什麼事呢?歡迎你跟我們分享。
2
留言一起討論(最下方可以用臉書登入)x

一人公司系列|下集預告

  1. 和商務空間聊聊,自由工作者要租共享空間嗎?怎麼打造自己的工作室 ?
  2. 怎麼談成一場好合作?未來可以辦線下錄音見面會?

希望我們第二週的啟發,也能讓你有所收穫。
歡迎到雷蒙三十 臉書社團 或者 Instagram @yuiraymond 和我們一起討論和交流。

本集聽眾回饋

Channelzkimo

很清晰的節目走向,錄音也更佳活潑,我雖然沒有要開公司,但是我覺得這個節目對我也會有幫助。
我喜歡第二季的節目

Summary

5
立即分享

關於作者

留言回應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4 Comments
Newest
Oldest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