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kip to content

S01E07:斜槓和跨領域的誤區?談學習的方向性和用戶思維

斜槓和跨領域的誤區?談學習的方向性和用戶思維|雷蒙三十
職場和社會談斜槓?學校談跨領域?但我們都忽略了學習的方向性?斜槓和跨域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結果不是目的。跨領域的價值,不在於多少學生/員工真的斜槓了,而是多少人因此點燃了學習的動機。

📌目錄

斜槓和跨領域的誤區?談學習的方向性和用戶思維|雷蒙三十

前幾期談了許多關於「職場」和「個人定位」的內容,這週我想跟你聊聊近期對於「教育」的想法

為什麼呢?因為最近疫情的緣故,越來越多企業開始推動「數位能力」的培育,一方面是為了提前部署,做好未來可能全面遠程工作的準備,又或者說是推動員工的「多工能力」,畢竟「斜槓」這詞,好像越來越成為顯學了?

不過,我認為目前社會上推動的跨領域有個「誤區」,這也是我今天想談的主題:「跨領域學習的主動/被動性」,(無論是這幾年在大學內推動的跨域課程,還是企業內這陣子推動的斜槓數位能力!)


斜槓,是一種生活模式,是種結果不是目的。

先說下我怎麼看待「斜槓」這兩個字?

我認為斜槓的核心在於 — 主動的跨領域學習,他是種生活方式的選擇,是個結果,不是目的

在過去也曾寫過一篇《刪除線青年》的文章,內容提到因為所處的這個時代具有「不確定性」,所以讓我們很難再根據過往的生活經驗,判斷未來事情發生的概率。

同時,我們也不再需要仰賴大型組織的幫忙,就能基於網路的大量資訊,去找尋新的「協作模式」; 不再需要仰賴過往的金字塔組織,聽從命令然後分工合作,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網狀型、去中心化的協作組織出現。

因此,互聯網時代下的我們,更容易去追尋自己嚮往的價值,才會有越來越多人拼了命去尋找自己「體驗生活的方式」,這不只是讓自己變得有價值,同時也找尋那一個,有人認同你的價值觀、與你交流,互相成就彼此成就的社群。

當一個人不再依賴於大型組織,選擇在多個群落之間來回協作,這時候就是一種「跨域」,是一種生活方式,是個結果。

只不過,「跨領域」現在卻被教育和職場拿來作為目的,本末倒置。


企業內推動斜槓能力:以員工出發

後來,我發現越來越多企業開始會在組織內建立「學習計畫」,把人才培訓視為己任,這個出發點當然很好,只不過問題在於這件事的「方向性」。

無論是從媒體報導,還是從一些朋友的經驗分享,發現企業雖然對外表示「人才培訓」,但實質上是想要自己的人員擁有「多工能力」。

例如一個工程師,除了要熟悉前端、後端,最好還要懂算法,能負責維運網站的工作;一個設計師,不能只會平面設計,還要擅長多媒體、動畫,最好再具備網頁端設計的技能……我聽了覺得這是瘋了嗎(X)

當然我也知道,保持競爭力、擁有多種能力是好事,但這種人真的可遇不可求,而且這種以企業方單方面的「能力期望」、「競爭力養成」為出發的培訓計畫,你不覺得聽起來就像小時候很討厭的家長和老師嗎?🙂

先把你丟去才藝班,也不問問你喜歡、想嘗試什麼東西?

再要求你去學這個,卻沒考慮到你現在是否有足夠時間和精力?

真的開始學了,也沒有進一步了解你的感受,以為你總是學的很開心?

以員工出發的學習文化,才真正對企業有長遠幫助

最近我看到一則報導關於 國泰金 與 Hahow for Business 企業線上學習合作,主要特色有兩點,分別是:開放同仁許願課程內容、如果上課達指定堂數,就可以申請一天學習假xd。

這種從老闆主管去安排員工的學習內容,轉為由員工自己決定要學什麼的「半被動」轉換,我認為是好的開始,員工們終於可以用自己喜愛的方式參與學習。

(半被動:因為學習的範圍還是有一定程度歸屬於老闆的安排,再加上搭配實體獎勵,並非完全自主性!)

在企業裡頭,我們如何掌握自己的「主動性」呢?或者說老闆如何激發員工們的主動性,我認為這是人力資源管理的第一要素。

我過去做企業內訓主要考慮的三點:

  1. 我準備的課程內容,是否知識點豐富?讓聽者有所學習?
  2. 聽者在接收內容後,是否有足夠多的比例能實際運用在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中?
  3. 企業能否藉由這次的內訓課程,發現哪些員工其實是具有潛力的呢?

然而,優先級我是 3, 2, 1 這樣排序的。

我認為學習不是一時的,不能只靠著一兩次的感興趣,所以說最難能可貴的其實是「主動性」。

因此,企業主和人資們,應該思考如何激發員工們的主動性,才是推動「跨域」和「斜槓能力」的第一前提!


大學的雙主修:被動的跨域學習,不全是以學生出發

講完企業,讓我們來看看大學的教育。

大學推動「跨領域」其實也有一陣子了,一般來說,傳統的「雙主修」其實就是某種跨領域的學習方式,但聽到這邊,你應該有發現「雙主修」的本質也是「被動學習」。

疑?為什麼?不是學生主動去選擇雙主修嗎?又沒人逼你?

因為雙主修是由老師決定課程內容(須修滿 XXX)、學校透過他們事先規劃好的「課程包」來綁定你的學習、社會用了證書的安全感來限制了你的選擇。

斜槓和跨領域的誤區?談學習的方向性和用戶思維

或許,雙主修在過去的校園和職場確實很有用,但後來因為網路的出現,越來越多公司和學生發現,雙主修雖然能讓學歷比較好看,但校園裡的知識和職場上的實務,有挺大的落差,以機會成本來說的話,其實是不太值得的。

所以當雙主修跟學歷的影響效益越來越小(除了那些需要靠證書的科系、醫學、法律、會計…「師」結尾的職業之外),也有些學校開始推動「實用派」的跨領域課程。

我個人是樂見其成拉!尤其成大開了一個不分系!

成大不分系:打開選課的邊界,但成效有限

簡單說說我奇葩的大學經歷:這邊可以看我當年大學畢業時的畢業致詞

從大一入學到大三下學期都在化工系,後來因為化工系學業真的太繁重,無法讓我有時間賺錢,所以升大四時,轉到工業資訊管理學系。雖然自由時間多了很多,但坦白說我的學習內容依然被課表綁住(當時也有想過要不直接不要這個學歷了,但考量到家裡的期待,加上去北京都至少要本科畢業的緣故,還是只能硬著頭皮讀完),所以我也可以算是個不正統的雙主修(化工系的時候我修了快 100 學分,工資管我也修了 80 學分)xd。

即便我知道自己的學習目標、方法和路徑,坦白說我覺得過程真的挺痛苦,浪費很多經歷和時間去滿足學校的規定和期待,為了考試而讀書。

斜槓和跨領域的誤區?談學習的方向性和用戶思維

幸運的是,成大在我升大五時成立了第一屆大一到大四不分系學程(Cross College Elite Program),學生可以根據專題去選擇想學習的課程,這才是真正從「被動」轉向「主動學習」。

不過啊,教育的問題是個長年累月的結構性問題,不是成大或者我在這邊提了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就能解決的,但推動這種「主動學習」,我認為前提在於:

  1. 有多少學生能了解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轉系不是因為推力,而是因為拉力。)
  2. 學校和社會上,是否提供了足夠的誘因、動機,讓學生去探索職涯?(不是讓大家覺得「跟著系上的安排」才是最保險的?)
  3. 社會的價值、爸媽的支持是否能降低同學們身上的名校光環?(讓他知道去探索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領域,是被允許的!而不會因為選擇了一個未來職涯道路明確的科系,未來就會被說死,把往後的 40~50 年寶貴歲月都賭上去XD)

跨領域的學習,應該是由下而上推動的,是用戶導向

台灣企業人才培訓、大學實驗教育,或者說成大不分系未來幾會如何發展呢?我也不知道。

但我希望「教育的方向」能夠改變 —— 由用戶推動(如同唐鳳說過,成立青年諮詢委員會的原因,是希望讓當事者主張推動,而不是一些沒有相關的人去決定)

當學習的方向從被動改為主動,才能建立一個正循環的文化。然而,跨領域的價值,不在於多少學生/員工 真的斜槓了,而是多少人因此點燃了學習的動機。

(本期小彩蛋!下一期會有雷蒙三十的第一位「而立人物」!本篇部分觀點,是從該嘉賓的內容延伸, EP08 見!)


本次思考題

上一次你的學習動機被點燃是什麼時候呢?是因為什麼緣故?又或是在學習什麼新技能呢?這種方法有辦法移轉到其他未來想嘗試的領域嗎?
0
留言給我,一起討論x

如果你找不到任何學習動機被點燃的經驗…那麼,你也可以去詢問身旁的朋友、家人,說不定你就會因此更了解他們的價值,或是他們過去的經驗喔!

歡迎到 Instagram #雷蒙三十,或者到臉書社團參與本期的討論,我們都會看的喔!

立即分享

關於作者

留言回應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