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好久不見,你最近好嗎?
距離上次發出電子報(年初對於雷蒙週報的思考)過了兩個月,先謝謝所有這兩個月內有回信給我的讀者朋友,你們的關心和建議對我來說都非常寶貴,給了這陣子有些低潮的我,不少動力和能量。
🛫 如果有追蹤我的臉書或 Instagram 的朋友會知道我們這陣子在澳洲旅行。疫情影響 + 職涯事業重建的雙重因素,我們從北京回來後都沒有好好有過一場旅行。剛好,這次有個機會去澳洲換個心情,那就走吧。
坦白說,本想藉著這次旅行,給自己一次重新整理,小到從電腦裡的檔案資料、使用的數位工具,或大到事業和產品服務的規劃……等,結果這趟旅行給我們的「意外」不斷,幾乎原先的計劃都被打亂了。例如在西澳的網路品質實在太差,在公路上 90% 的時間連手機的一格通訊都沒有;即便到了住處,好不容易終於連上網了,但瀏覽網頁都會卡。
後來我選擇直接躺平,把原訂的目標都放在一旁,先好好感受、體會當下。
決定把原先目標放在一邊的片刻,也讓我想到 10 年前獨自去印度旅行回台後,遇到很多人會問我這種句式:
「旅行(人生)的終極意義是什麼?」
我大概記得,當時的我很中二瀟灑地回說:「我也不知道這問題的答案是什麼,但追尋這個問題的過程,或許就是答案本身。」
我當年覺得旅行之所以迷人,是因為在大學階段很多事情都身不由己——為了學分和考試熬夜讀書,或是做個「學生」該有的樣子,這些都不是我自己想做的,只是遵循社會期待的行為;不像獨自旅行可以自行安排行程——要不要去參與背包客棧晚上的活動?要不要跟這人進一步交流?要不要早起去哪兒闖一闖……等都是能自主選擇的。
旅行讓我對自己的生活有更大的掌控感,所以我當年覺得很享受這件事。這就像我現在認為活用數位工具、做自由工作者都能給自己更大的生活掌控感,所以我走在這條路上。
如果你最近也在問自己類似的問題,我想告訴你:「誰規定我們一定要有一個長久的人生目標?」保持當下的熱忱、內心充實就足夠了。那怎麼保持熱忱、充實內心?這是有方法的。
「記錄生活
」就是一個我們普通人都能做到的事,練習抓住那些小而清晰的瞬間,這些瞬間能讓你更珍惜當下,不會被那些包裝成哲學的終極問題給困住;當我們回頭看我們拍下的照、寫下的文字,就像是用第三人稱來看自己,你會發現原來自己過得也很豐富,哪需要和外界的其他人去比較。
又或者說,
寫電子報(雷蒙週報)可以作為一種例行工作去幹,
也可以是一種記錄生活的習慣。
好久沒寫,一不小心又把開場招呼寫了一堆 😅。
總之,今天這一封久違的《雷蒙週報》,算是 4.0 的試刊篇(1.0 → 3.0 的過程可以看這),雖還稱不上正式的週報回歸,因為我還沒決定好到底未來該怎麼經營這份電子報——要聚焦單一主題嗎?怎麼樣的寫法能讓我持續、快樂地寫?什麼樣的內容對你和我能建立長期關係?這些煩惱,是我接下來要好好面對的難題。
那為什麼稱為 4.0?相信你有發現一個最顯而易見的改變是,未來《雷蒙週報》會直接寫在個人網站上,而不像以前在 Notion 上,因為往長久經營的角度去想,還是把內容建置在自己家,甚至未來串接自動化也更方便。(畢竟官網花了不少錢和精力,升級視覺和設計)
所以,回到週報的本質,就像讀者說的「像是看報紙一樣,跟世界有點連結」,這次來到新網站的試刊篇,先單純分享、彙整我這段日子思考、嘗試的重要大小事。
往期的 100 期《雷蒙週報》依然會存放在 Notion 資料庫
還在思考怎麼再運用、再策展裡面的內容,畢竟裡面還是有很多寶藏,從好用的數位工具、我嘗試過的工作方法或者一些個人的思考和啟發。
一、我也該招募個團隊夥伴——品牌行銷專家
- 成立公司兩年多了,一直以來就是我跟柚子兩人,用肉身搭配一堆工具來實踐一人公司模式(克制無限擴張,追求穩定,獨立性和長期的彈性)。
- 雖然每天都在拒絕一些合作邀約,但業務量還是越來越多,這告訴我必須較大幅度地,調整團隊的工作和運行模式。除了今年要實現整體工作流至少 50% AI or 自動化之外,也該找個新夥伴加入來負責我做得最爛的「行銷推廣」。
- 加上前陣子年度盤點時,我反省我們的最大問題是——外圈(Paywall 之外)的人,幾乎不知道(或很難獲得)到我們每週嘔心瀝血產出的好內容、教學模式跟社群服務,甚至既往內容一大堆,卻很少好好再運用,這都是我沒做好,但有太多機會和打點可以發展成好專案的資源。
邀請你一起加入(點此查看詳細招募說明&我們雷蒙三十的價值觀以及做的事),一起打造繁體中文圈裡「探討數位生活、活用數位工具、分享數位生活方案」的代表品牌,成為 Lifehacker 路上的實踐、分享者,幫助更多人擁有「調動工具的能力」、升級生活的掌控感。
二、Home Studio 直播 Podcast 多功能工作室打造記錄
- 去年八月裝修完入住至今,還有一個空間屬於「還沒想好怎麼規劃運用」,所以就一直先叫做「多功能室」,平常就是踩飛輪、拉單槓用的運動空間,或者有人來家裡住,就把沙發床推進來變成客房、書房。
- 農曆年後,我們有計劃下半年回歸 Podcast 節目,想說藉此添購燈光來幫助我們拍出更有質感的畫面,所以就找我心目中最懂這塊的高手朋友 Alvinist / 艾爾文的生活紀錄 ,一起來把這空間真正變成「多功能的工作室」——能運動、能當客房看書休息,又是 Home Studio,能拍攝、能錄音直播的另一個工作空間。
- 搞裝修的這段日子,我悟出要讓家裡有質感的「三大元素」:燈光、綠植、設計家具。不過後兩者實在太貴,普通人還是玩玩燈光跟人造植物就好
【這裡有「特別禮物」要給你 】
這次二度 DIY 貼吸音板,我們有額外買「六角形立體切邊吸音板」作為額外裝飾用,結果加了植物後覺得再多東西畫面會太亂,所以目前有全新白色、灰色、黃色各兩片(市價約 1500 元),來做抽獎送需要的人 !
※ 抽獎詳情點此
三、看看這些人,怎麼做好一件事
這段時間,寫了不少現代人的數字生活圖鑑,相信你可以從這些「做事案例」中,獲得一些啟發和可能性。
這不像一般的人物故事專訪,而是探究「個人怎麼運用(或者抵抗)科技與數位的生活或工作方式」,從在台灣的居家工作者怎麼尋找合適的工作地點或咖啡廳?怎麼人在雪梨工作,還能在台灣經營副業的品牌和團隊?一窺連續創業家的真實生活,而不只是他光鮮亮麗的那一面?平面設計師怎麼將生活打理的井然有序?……等等
比起傳統的人物採訪著重在成功故事和激勵人心的成績和轉折點,我更看重一個人是「怎麼做好一件事」,背後的方法論價值觀、每天的日常生活,以及運用了哪些數位工具來賦能自己。
如果下半年能順利回歸 Podcast 播客節目,這些人物案例就是我們的主題方向 ✌️
🚀 關於 AI 工具的爆發,我的看法
剛好我在澳洲「躺平」的這段時間裡,AI 的生成工具大爆發,從 GPT-3 直接到 GPT-4,Midjourney 都出了 v5,甚至連微軟都發表了 Copilot(但還沒實裝)。
幾年前的 SaaS No-code 工具百花齊放,才有了你眼前的我,如果沒有這些數位工具,我就無法從煩冗、多身份的職業和工作中解放出來,就不可能去擔任簡報邏輯和數位工具的講師,賺取學費生活費然後開啟我的 Lifehacker 生活,可能就變得要去當家教,困在傳統學術圈的金字塔裡。
所以我是對於 AI 工具的全面應用非常樂觀期待的人,尤其看了 Microsoft Copilot 的發佈會後,覺得這才是我心目中的 AI 應用,真正的第二大腦。
「我們不再需要管檔案該放在哪,只要根據需求和腦中的資訊片段,直接向 Microsoft Copilot 提出問題,AI 會自動從『我們既往的資料』去組織整理,把真正需要的東西丟給我們,而且這樣生成的內容也不會像 ChatGPT 這麼地死板 AI 感,畢竟它丟出的資訊是基於我們自己的內容本身。」
——這才是我理想中的第二大腦,不需要再整理任何資料。
「至於微軟也重新啟用『Loop』,一款幾乎可以說是仿製 Notion 的生產力工具,很多人覺得 Notion 要完蛋了,但我卻不這麼覺得。」
—— Loop,要想趕上 Notion 的體驗,中間至少還隔著 10 個 wolai。
回到我的教學領域——Notion 上,關於 Notion AI,我怎麼看?有哪些使用情境?我在這篇貼文有簡單分享。
最後,關於澳洲遊牧旅行的觀察和啟發,我們會陸續分享在社群媒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