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kip to content

#101 – 旅行(人生)的終極意義是?| 雷蒙週報

《雷蒙週報》4.0 試刊,和你分享我在澳洲旅行工作的一個思考;招募品牌行銷新夥伴;Home Studio 直播多功能工作室打造;正式進入 AI 工具時代,我的看法是?

📌目錄

👋 嗨,好久不見,你最近好嗎?

距離上次發出電子報(年初對於雷蒙週報的思考)過了兩個月,先謝謝所有這兩個月內有回信給我的讀者朋友,你們的關心和建議對我來說都非常寶貴,給了這陣子有些低潮的我,不少動力和能量。

🛫 如果有追蹤我的臉書Instagram 的朋友會知道我們這陣子在澳洲旅行。疫情影響 + 職涯事業重建的雙重因素,我們從北京回來後都沒有好好有過一場旅行。剛好,這次有個機會去澳洲換個心情,那就走吧。

羅特尼斯島(Rottnest Island)
到羅特尼斯島(Rottnest Island)尋找微笑袋鼠(Quokka)

坦白說,本想藉著這次旅行,給自己一次重新整理,小到從電腦裡的檔案資料、使用的數位工具,或大到事業和產品服務的規劃……等,結果這趟旅行給我們的「意外」不斷,幾乎原先的計劃都被打亂了。例如在西澳的網路品質實在太差,在公路上 90% 的時間連手機的一格通訊都沒有;即便到了住處,好不容易終於連上網了,但瀏覽網頁都會卡。

後來我選擇直接躺平,把原訂的目標都放在一旁,先好好感受、體會當下。

決定把原先目標放在一邊的片刻,也讓我想到 10 年前獨自去印度旅行回台後,遇到很多人會問我這種句式:

「旅行(人生)的終極意義是什麼?」

1522663 801026423245577 1095493665 o
2013 年到印度自助旅行,參與節慶

我大概記得,當時的我很中二瀟灑地回說:「我也不知道這問題的答案是什麼,但追尋這個問題的過程,或許就是答案本身。」

我當年覺得旅行之所以迷人,是因為在大學階段很多事情都身不由己——為了學分和考試熬夜讀書,或是做個「學生」該有的樣子,這些都不是我自己想做的,只是遵循社會期待的行為;不像獨自旅行可以自行安排行程——要不要去參與背包客棧晚上的活動?要不要跟這人進一步交流?要不要早起去哪兒闖一闖……等都是能自主選擇的。

旅行讓我對自己的生活有更大的掌控感,所以我當年覺得很享受這件事。這就像我現在認為活用數位工具、做自由工作者都能給自己更大的生活掌控感,所以我走在這條路上。

如果你最近也在問自己類似的問題,我想告訴你:「誰規定我們一定要有一個長久的人生目標?」保持當下的熱忱、內心充實就足夠了。那怎麼保持熱忱、充實內心?這是有方法的。

記錄生活」就是一個我們普通人都能做到的事,練習抓住那些小而清晰的瞬間,這些瞬間能讓你更珍惜當下,不會被那些包裝成哲學的終極問題給困住;當我們回頭看我們拍下的照、寫下的文字,就像是用第三人稱來看自己,你會發現原來自己過得也很豐富,哪需要和外界的其他人去比較。

又或者說,
寫電子報(雷蒙週報)可以作為一種例行工作去幹,
也可以是一種記錄生活的習慣。

好久沒寫,一不小心又把開場招呼寫了一堆 😅。


總之,今天這一封久違的《雷蒙週報》,算是 4.0 的試刊篇(1.0 → 3.0 的過程可以看這),雖還稱不上正式的週報回歸,因為我還沒決定好到底未來該怎麼經營這份電子報——要聚焦單一主題嗎?怎麼樣的寫法能讓我持續、快樂地寫?什麼樣的內容對你和我能建立長期關係?這些煩惱,是我接下來要好好面對的難題。

那為什麼稱為 4.0?相信你有發現一個最顯而易見的改變是,未來《雷蒙週報》會直接寫在個人網站上,而不像以前在 Notion 上,因為往長久經營的角度去想,還是把內容建置在自己家,甚至未來串接自動化也更方便。(畢竟官網花了不少錢和精力,升級視覺和設計

所以,回到週報的本質,就像讀者說的「像是看報紙一樣,跟世界有點連結」,這次來到新網站的試刊篇,先單純分享、彙整我這段日子思考、嘗試的重要大小事。

往期的 100 期《雷蒙週報》依然會存放在 Notion 資料庫

還在思考怎麼再運用、再策展裡面的內容,畢竟裡面還是有很多寶藏,從好用的數位工具、我嘗試過的工作方法或者一些個人的思考和啟發。

一、我也該招募個團隊夥伴——品牌行銷專家

339082278 1579031085931685 6908840198390025757 n
  1. 成立公司兩年多了,一直以來就是我跟柚子兩人,用肉身搭配一堆工具來實踐一人公司模式(克制無限擴張,追求穩定,獨立性和長期的彈性)。
  2. ​雖然每天都在拒絕一些合作邀約,但業務量還是越來越多,這告訴我必須較大幅度地,調整團隊的工作和運行模式。除了今年要實現整體工作流至少 50% AI or 自動化之外,也該找個新夥伴加入來負責我做得最爛的「行銷推廣」。
  3. ​加上前陣子年度盤點時,我反省我們的最大問題是——外圈(Paywall 之外)的人,幾乎不知道(或很難獲得)到我們每週嘔心瀝血產出的好內容、教學模式跟社群服務,甚至既往內容一大堆,卻很少好好再運用,這都是我沒做好,但有太多機會和打點可以發展成好專案的資源。

邀請你一起加入(點此查看詳細招募說明&我們雷蒙三十的價值觀以及做的事),一起打造繁體中文圈裡「探討數位生活、活用數位工具、分享數位生活方案」的代表品牌,成為 Lifehacker 路上的實踐、分享者,幫助更多人擁有「調動工具的能力」、升級生活的掌控感。

二、Home Studio 直播 Podcast 多功能工作室打造記錄

  1. 去年八月裝修完入住至今,還有一個空間屬於「還沒想好怎麼規劃運用」,所以就一直先叫做「多功能室」,平常就是踩飛輪、拉單槓用的運動空間,或者有人來家裡住,就把沙發床推進來變成客房、書房。
  2. ​農曆年後,我們有計劃下半年回歸 Podcast 節目,想說藉此添購燈光來幫助我們拍出更有質感的畫面,所以就找我心目中最懂這塊的高手朋友 Alvinist / 艾爾文的生活紀錄 ,一起來把這空間真正變成「多功能的工作室」——能運動、能當客房看書休息,又是 Home Studio,能拍攝、能錄音直播的另一個工作空間。
  3. 搞裝修的這段日子,我悟出要讓家裡有質感的「三大元素」:燈光、綠植、設計家具。不過後兩者實在太貴,普通人還是玩玩燈光跟人造植物就好 😂

【這裡有「特別禮物」要給你 ✌️

這次二度 DIY 貼吸音板,我們有額外買「六角形立體切邊吸音板」作為額外裝飾用,結果加了植物後覺得再多東西畫面會太亂,所以目前有全新白色、灰色、黃色各兩片(市價約 1500 元),來做抽獎送需要的人 🎁

抽獎詳情點此

三、看看這些人,怎麼做好一件事

這段時間,寫了不少現代人的數字生活圖鑑,相信你可以從這些「做事案例」中,獲得一些啟發和可能性。

這不像一般的人物故事專訪,而是探究「個人怎麼運用(或者抵抗)科技與數位的生活或工作方式」,從在台灣的居家工作者怎麼尋找合適的工作地點或咖啡廳?怎麼人在雪梨工作,還能在台灣經營副業的品牌和團隊?一窺連續創業家的真實生活,而不只是他光鮮亮麗的那一面?平面設計師怎麼將生活打理的井然有序?……等等

比起傳統的人物採訪著重在成功故事和激勵人心的成績和轉折點,我更看重一個人是「怎麼做好一件事」,背後的方法論價值觀、每天的日常生活,以及運用了哪些數位工具來賦能自己。

如果下半年能順利回歸 Podcast 播客節目,這些人物案例就是我們的主題方向 ✌️

🚀 關於 AI 工具的爆發,我的看法

剛好我在澳洲「躺平」的這段時間裡,AI 的生成工具大爆發,從 GPT-3 直接到 GPT-4,Midjourney 都出了 v5,甚至連微軟都發表了 Copilot(但還沒實裝)。

幾年前的 SaaS No-code 工具百花齊放,才有了你眼前的我,如果沒有這些數位工具,我就無法從煩冗、多身份的職業和工作中解放出來,就不可能去擔任簡報邏輯和數位工具的講師,賺取學費生活費然後開啟我的 Lifehacker 生活,可能就變得要去當家教,困在傳統學術圈的金字塔裡。

所以我是對於 AI 工具的全面應用非常樂觀期待的人,尤其看了 Microsoft Copilot 的發佈會後,覺得這才是我心目中的 AI 應用,真正的第二大腦。

「我們不再需要管檔案該放在哪,只要根據需求和腦中的資訊片段,直接向 Microsoft Copilot ​ 提出問題,AI 會自動從『我們既往的資料』去組織整理,把真正需要的東西丟給我們,而且這樣生成的內容也不會像 ChatGPT 這麼地死板 AI 感,畢竟它丟出的資訊是基於我們自己的內容本身。」

——這才是我理想中的第二大腦,不需要再整理任何資料

「至於微軟也重新啟用『Loop』,一款幾乎可以說是仿製 Notion 的生產力工具,很多人覺得 Notion 要完蛋了,但我卻不這麼覺得。」

—— Loop,要想趕上 Notion 的體驗,中間至少還隔著 10 個 wolai

回到我的教學領域——Notion 上,關於 Notion AI,我怎麼看?有哪些使用情境?我在這篇貼文有簡單分享。


最後,關於澳洲遊牧旅行的觀察和啟發,我們會陸續分享在社群媒體上:

  1. 旅行工作者很難搭飛機?第一次被檢查背包重量,差點上不了飛機…
  2. 到國外記得拿個當地超市的環保袋,用途不只是收納…
  3. 所有的壞事,說不定都是為了某件好事的預先準備,千萬分之一的機率被我們遇上?

立即分享

關於作者

📌 目錄

留言回應

訂閱
接收通知
guest
1 留言
最新的留言
最舊的留言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