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寫這篇文章?
記得在 2021 年個體小聚讀書會《原子習慣》,有一位參與者的話我印象非常深刻。
她說她的理想生活是每天帶著筆電去咖啡廳工作,透過寫作來養活自己。接著,讀書會的 PM(也是我們的訂戶)用她曾經的作法給了回饋:「我之前也有這樣的想法,所以我每週會安排一個時段,真的去咖啡廳工作,也建議妳試試看,妳才能知道自己喜不喜歡。」
果然是我們的訂戶,非常的生活黑客,從言行中直接展現了「實踐」和「驗證」的精神。
今天就根據這個情境展開來聊聊:「我大學時曾陷入的窮人思維。」
生活觀察:用行動驗證你的理想
奇葩說曾經有個辯題是:「朋友有不靠譜的夢想,該不該勸阻?」
我是「不用勸阻」那派的。
第一,當一個人有夢想時,你用言語勸阻他是沒用的。我們都知道,當別人拼命叫你不要做某件事時,你會更想去做。所以當你阻攔他,他更可能叛逆地認為,雖千萬人,吾往矣。
第二,如果這件事確實怎麼看都不靠譜,你身為他的好朋友非常擔心他投入夢想後,成本巨高,那怎麼辦?
很簡單,用力鼓勵他「直接去嘗試」。假設他說他想當個電競選手,那就把現實拿到他眼前,告訴他:「職業的電競選手一天要打 14 小時電動,你先連續一個月試試看,看可不可以打出自己的一套成績和方法,甚至輸出攻略。」
我們不用勸阻他,時間跟現實,自然是他最好的朋友。
我 2020 年底寫過一則《夢想與幻想》,裡頭有一句話:
「缺乏行動的樂觀幻想,讓我們沉溺於好的部分,誤以為已經達成。」
所以,如果你現在有一個你的生活目標,這非常棒,比起很多人在人生中浮浮沈沈卻還不知道該往哪走好上太多,但記得要保持小規模去實踐的習慣,不要只是空想。
20 歲左右沒有用行動去驗證夢想,過份樂觀;
30 歲後還沒辦法排出生活中的優先順序,不夠成熟。
年輕時,應專注在個人發展和定位
如果你同意以上觀察,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
“Learn in your 20s Earn in your 30s.”
雖然這句話很直觀了,但如果用我的話來說:
錢是結果,不是目標。
年輕時,你的目標應該是發展能力和個人定位。
因為我大學要自己負責學費&生活費,大一時把高中打工賺的錢都拿給印度自助旅行 35 天,所以大二過得非常苦逼,甚至有一個月只能吃醬油配白飯,或者全聯白吐司。
所以當我大二下學期開始接案、遠距工作的時候,一開始我幾乎是各種案子來者不拒,除了全台到處講課之外,簡報設計案、數位轉型顧問、朋友單位的無酬勞營隊、學校社團的採訪,還是教授的邀約幫忙,我全部都去,事必躬親。
能賺錢當然做好,就算沒錢的活,就當作積累名聲,提升自己能力的機會。
確實,我 2018 那年的收入破百萬,總共講了超過 70 多場演講和工作坊,但我的身體跟精神狀況變得超糟糕。
除了生活節奏整個亂掉之外,我也沒精力好好規劃我的發展。更因為什麼都做、什麼都學,以致於沒有專注地往一個特定領域深度定位。那陣子身旁的人對我的看法是:「就是一個很拼、死嗑自己的非典型學生。」
所以 2019 年選擇去北京工作,算是讓我換個身份,換個不同領域累積作品和經歷的計劃。攤開來說,我 2018 那年因為做的事情太多太雜,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厲害,但我內心其實亂糟糟的,沒一個發展主軸。因此,換個環境和身份,我想是最能讓自己醒醒腦,透過不一樣的人事物,重新尋找自己的本質。
只是沒想到,你有你的計劃,這世界另有計劃。
一年之後,我因為疫情回到台灣,沒想到這麼快就要重新定位個人的品牌和未來路線。跟柚子討論了幾天後,認為「數位工作術」和「實驗精神」是我一路走來的本質,剛好又遇上生活黑客(Lifehacker)這個詞,覺得特別符合我這種「實踐派」的形象,於是發展至今。
當有了主軸,我才懂得知道什麼適合自己,應該持續鑽研和經營,什麼離主軸太遠,應該拒絕和轉移。所以拉回現在來看,即便我現在的生活也很忙碌,不過我是快樂的,一步步邁向我的理想生活,小而紮實的實踐著。
概念解構:缺乏目標和驗證設計 → 窮人思維
後來回頭想想,我的大學時期,是被「窮人思維」給綁架了。
所以我想和你展開來聊聊這段經歷,以及我學到的事。
正因為我有過一大段時間都很沒錢(貧),所以窮人思維的直覺——用時間來換錢。
貧只是一個狀態,窮則是一種心態。
貧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影響你掉入窮的思維。
🥊 總結 / 行動思考題
- 20 歲左右沒有用行動去驗證夢想,過份樂觀;30 歲後還沒辦法排出生活中的優先順序,不夠成熟。
- 錢是結果,不是目標。年輕時,你的目標應該是發展能力和個人定位。
- 當人生迷惘,首要是先確保身上的現金流足夠生活半年到一年,如果不夠要找能賺錢又能驗證想法的計劃;如果不能賺錢,那就要縮短實驗期,快速讓自己有專業能力為主。
- 怎麼擺脫窮人思維?去「設計」自己的目標和實驗計劃,「拒絕」不適合你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