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路之路》作者 Paul Millerd 的職涯覺醒


Paul Millerd 是前麥肯錫(McKinsey)顧問,《無路之路》(The Pathless Path)、《Good Work》作者,目前正在跟太太 Angie Wang 和女兒實踐數位遊牧生活。
2017 年,他放棄近 20 萬美元年薪,離開了人人羨慕的頂級顧問業。
2022 年,他自費出版了一本書《The Pathless Path》,在全球已賣出超過 65,000 冊。
這本書沒有任何傳統出版社的行銷資源,卻在網路上引爆,成為許多科技圈、創作者圈,甚至是我身邊夥伴口中「看了三遍」的神書(為什麼後面說),八月正式在台灣推出繁體中文版《無路之路》。



這不是一夜致富的故事,而是五年的行動實驗,不斷質疑「成功」的定義、什麼才是「足夠」?勇敢面對不確定性,一段尋找屬於自己人生答案的真實歷程。
當我們習慣被社會定義的成功綁架,Paul Millerd 選擇了一條沒有腳本的路,讓我們一起探索他如何重新定義工作的意義,以及這條「無路之路」究竟通往何方?
預設路徑 vs. 無路之路
- 預設路徑(Default Path):這是一套社會普遍認可的「人生腳本」。從拿到好成績、找到好工作,到買房成家,你只要照著這份清單逐一完成,就能被視為一個成功的成年人。它追求的是符合社會期待的「成就」。
- 無路之路(Pathless Path):這是一條「沒有腳本」的人生道路。需要透過親身實驗,去找出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這條路的核心是擁抱不確定性與不安感,而非遵循任何計畫或常規。
從追求「對的公司」到「質疑成功」
先問你一個問題:現在的工作,是你真心想要的,還是你認為自己「應該」想要的?
又花了多少時間,追求那些「看起來很棒」,但內心卻無感的事物上?
在亞洲社會裡,我們常被無形的期待綁架,包括父母、社會的標準、同儕的比較,卻很少停下來問: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還是我只是在做別人期待我做的事?
Paul Millerd 的覺醒,來自於他對「預設的成功劇本」的質疑。
他發現他的身份認同圍繞著一個膚淺的「成功」概念,但從未真正花時間反思重要的是什麼?
即使進入了 McKinsey 這樣的頂級公司,他內心深處仍然有懷疑,後來被 Paul Graham 的一段話深深刺痛,貼切描述了他當時的心情:
聲望就像一個強大的磁鐵,甚至會扭曲你對自己喜歡什麼的信念。
它讓你不是在做你喜歡的事情,而是在做你想要喜歡的事情。
他開始意識到,社會定義的成功,並不等於他個人的幸福。
就像我常說的那句:做對的事,而不是把事情做對。
這句話貫徹了我所有談數位工具和生產力的內容,也能同理類推到「一般人找工作」的迷思。
90% 的大學畢業生,腦中想的往往是「我需要一份工作」,回想起當年系上教授每堂課都在叨叨地說哪個公司多好、薪水怎麼爬、有哪些學長姐在裡面當高管可以幫忙……。
這些反而讓我們迷失了本質,好像「變成某個公司的員工是多麼重要的事」,加入某間公司、成為某公司的員工,不是真正重要的事。
真正卓越的人,他們思考的是「我需要去做有人需要,而且我熱愛的事」。
健康危機:用脆弱性重新定義風險
我們常擔心收入不穩定,卻很少停下來自問:什麼才是真正的風險危機?
Paul 的人生徹底轉彎,是因為一場嚴重的萊姆病(Lyme disease)1。
這場病讓他深刻體會到,人生最壞的情況不是失業,是做著不快樂的事,還失去了健康。
這次的健康危機,改變了他與「未知」的關係,他開始撰寫部落格,分享自己與萊姆病抗爭的經歷,並開始思考:「如果生命有限,還要把時間浪費在不熱愛的事情上嗎?」
多少人為了工作拼命,卻忽略了身體、忽略了家人?
他逐漸明白,真正的風險不是丟掉一份工作,而是錯過體驗人生的勇氣。
台灣轉機:文化與愛情的雙重收穫
有時候,人生的轉機來自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對 Paul 而言,這個地方就是台灣。
2018 年,在 Paul 辭職一年後,沒有任何計畫來到台灣,最後愛上了寫作和遇見未來的老婆 Angie,人生軌跡從此改變。

Paul 的經歷告訴我們,多去不同城市、國家看看,世界比想像中寬廣,人生的可能性也更多。
到了新環境,保持開放心態,體驗新文化,許多美好就在不經意間發生。
最好的計劃就是沒有計劃,讓生活自然展開,驚喜就會出現。
工作的再定義:從「身份」到「行動」
「你是做什麼的?」這是我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工作,不知不覺成為我們最重要的身份標籤。
Paul 離職後,最痛苦的事情之一,就是哀悼那個「在成功企業工作」的自我。當他不再是「麥肯錫的顧問」,那他是誰?
許多人都想過轉職、嘗試副業,卻害怕做錯,Paul 選擇用「實驗」來降低風險。
他還沒離職前,就開始各種小嘗試,後來離職後開始大量寫作,分享他對工作的思考,這些文章為他帶來了演講、教練和自由工作者的機會,最終催生了《無路之路》這本書。
真正的改變,來自具體的行動。
在新時代夫妻的工作與生活探索——《無路之路》線上分享會那天,有個觀眾問題是:「當還不確定長遠方向時,怎麼樣去做「有意義的嘗試」,而不會覺得自己只是在浪費時間?」
Paul 認為,「浪費時間」是人類生活中最核心的一部分。你需要閒晃、去嘗試、去探索、去浪費時間。
當你發現自己完全沒在浪費時間,通常代表你把自己繃得太緊了。
要怎麼找到想投入的事情或是工作?
他最喜歡的方法是:推出(Ship)、放棄(Quit)、學習(Learn)。

- Ship 容易推出:讓實驗可以很輕易地開始。
- Quit 簡單退場:設計簡單的退場機制,可以隨時停止或放棄。
- Learn 學習就好:唯一的目標就是「學習」,而不是成功。
設計一個能輕易開始、也容易退場的實驗,你唯一的目標是從中學習,而不是追求完美。他提醒大家,我們早已不是學生,要盡快拋棄那種凡事追求滿分的思維。
當實驗獲得正向回饋,他才逐步投入更多資源,讓影響力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邊做邊學」的實驗,讓轉換跑道不再那麼可怕。
Angie 的故事也是一個很好的見證,她曾在科技業工作,後來轉職成健身教練,接著她參加了 David Perell 的寫作課程 Write of Passage,在那個寫作社群中獲得很多支持,並開始透過寫作,獲得自由接案的機會。
她不是先規劃好轉職路徑,而是在一次次的「行動」中,找到了新方向。
簡單來說,別想太多,先做、先獲得回饋再慢慢調整。
這些小實驗,不需要等到完全準備好,如同我常說的:「先完成,再完美。」
成為自由工作者的條件與心態調整
Paul 認為你只需要「一個客戶」,你甚至應該一開始先做一個「免費」的案子試試看,並全心投入這趟旅程,同時也要明白,你根本「不知道」你自己在做什麼。
當你意識到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時,那通常代表你走對路了。
Not knowing what you are doing means you are onto something.
Paul 知道自己不會想走回頭路,所以他基本上就是每天醒來,選擇繼續面對它。
他很驚訝自己居然在體制內待了那麼久,那時的工作環境教會他一件事:他就是個怪咖。
身邊的人沒有和他一樣的渴望,他想過的生活,比身邊的人認為需要的錢還要少得多。他甚至希望自己能更早、更窮的時候就離開,這樣就可以更早開始尋找屬於自己的好工作(Good Work)。
到今天他仍然會對這條路感到不確定,但目標不是要讓不舒服的感覺消失,而是要「持續選擇」他想要的生活和工作。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東西可以分享,如果總是去跟比你強的人比較,你絕對會感覺很糟。
人生的重點,其實是「臣服於你自己的天性」,而這可能需要一輩子的時間去學習!
數位遊牧夫妻的真實相處?
8/22,我們跟 Paul 和 Angie 兩對夫妻,一起接收一起來出版的邀約,辦了一場線上對談!
內容包括:
- 我們對「夫妻一起工作」最初的期待和現實是什麼?
- 認識另一半後,工作和生活的劇烈變化
- 在台灣與國外工作的差異,以及我們如何選擇數位遊牧的地點
夫妻合作的平衡藝術:關係比工作更重要
Paul 和 Angie 曾經嘗試過一起工作,但後來選擇了各自發展。
Angie 在分享會中提到,她曾一度陷入「應該幫 Paul 賺錢」的焦慮,但 Paul 說他不想當 Angie 的老闆,並鼓勵她去做那些讓她真正快樂的事,比如畫畫、做 Podcast。
因為他們知道:關係,遠比工作重要。
Paul 的生活方式,不是把賺錢或事業成功擺在第一位。在辭職後,就盡量不去做那些自己沒有動力去做的事,所以他專注在寫作跟一些顧問工作。
唯一的目標,就是「維持」現在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要賺大錢。
在無路之路上,知道自己擁有的已足夠,
才能自由地「拒絕」看起來賺錢的機會。
「接受」讓你活力滿滿,甚至長遠下來回報更大的東西。
夫妻到底適不適合一起工作?看怎麼分工
我和柚子的狀況剛好相反,我們是共同經營雷蒙三十這個品牌。
我覺得能一起工作的關鍵問題在於,兩個人有沒有清楚的「責任邊界」?
像是我和柚子的專長是互補的:我擅長內種創作、商業思維和系統建構,柚子則對人際關係和會員社群經營更專業。
各自負責主要的項目,就會大幅減少爭執吵架的可能,達到 1+1>2 的效果。
打個比方來說,我是負責內容的,柚子僅僅會用她的角度給些建議,但最終決策權在我;她是負責會員社群的,我也會給點想法,但最終還是她說的算。這樣子合作,是對彼此專業的信任,也會讓彼此更有「完整的成就感」。
當然,困難的部分也在於,我們需要學會就事論事,必須學會區分「工作上的不同意見」和「感情上的問題」,而不是把工作上的分歧帶到生活中。
不過,這也讓我們看見了彼此在「專業狀態」下的樣子:柚子會看到我在設計產品時的系統思考,我會看見她在面對社群挑戰時的柔軟與智慧。
這些過程不只是工作,更是重新認識彼此的途徑,也讓我們的關係,比當初想像的還要厚實。
夫妻既是隊友,也是獨立的個體,無論哪種模式,核心都在於清晰的溝通和對彼此個體性的尊重。
如何建立工作和生活的界線?
對於像 Paul 他們這樣的數位遊牧者,或像我們這樣的夫妻創業者,工作和生活的界線變得模糊,如何建立秩序?
Paul:有了女兒後,他最大的改變是「無法在家工作」,因為女兒總想跟他玩。
於是,共享辦公室成了他的最佳解方。白天,他在那裡結合社交與工作;晚上,他能全心全意陪伴家人。
Angie:認為作為脫離朝九晚五工作的夫妻,變化很快,包括工作內容、朋友圈、興趣,甚至是對生活的渴望,所以時常找時間和彼此「check-in」,看看彼此生活和心理、對人生規劃和理想有什麼新變化,是非常重要的事!
柚子:覺得夫妻一起創業,特別是幾乎是 24 小時在一起工作生活,可能沒辦法真的完全「設定界線」,但可以設計很多「屬於兩個人的默契」。
- 文字溝通默契:當彼此專注時,用文字訊息非同步溝通,避免打斷對方。
- 晚安曲儀式:每晚 12 點播放晚安曲,提醒彼此該結束工作,進入夫妻時間。
- 年度家庭會議:每年底,我們會一起復盤今年的生活與事業,規劃明年的目標。
這些看似微小的規則或儀式,其實都是在模糊的生活中,刻意創造出來的「儀式點」。幫助我們在不同角色間順暢切換,確保工作時是高效的夥伴,生活時是親密的伴侶。
由於創作者和一人公司的型態,工作跟生活必然是整合的2,我們也會透過共用行事曆規劃家庭日,先把重要的時間保護起來,也同步給彼此知道。甚至年底都會一起規劃明年想做的事情,讓彼此成為對方的助力,一起完成更多事、享受生活。
台灣與國外工作環境的差異與體悟
Paul 和 Angie 覺得每個國家都有「預設路徑」(default path)的壓力,這點在台灣和美國都一樣,在不同國家生活,就會開始依不同的文化邏輯和規則行事,在自己的母國尤其如此。
像是用中文創作時,需要「謙虛」,並且小心翼翼,加上在台灣有從小到大生長的親友圈,大家眼中會有既定的形象,而且親友們大部分都是朝九晚五的工作,會覺得自己的生活很特異。
Paul 和 Angie 喜歡去一些怪咖雲集的城市,像是奧斯丁(Austin),或數位遊牧的主要城市清邁。
他們說,你會在這些地方遇到十幾歲就開始遊牧、一輩子沒當過上班族的人,這幾年開始有的「無路之路」,早就是其他人習以為常的生活,和這些來自各種文化、生命經驗的人相處,會改變對工作和生命可能性的想像。
我和柚子,因為創業前三年剛好遇到疫情,哪兒都無法去,所以剛好能把專注力好好放在工作上(還是自己的 智能工作宅 最高效舒服);這幾年隨著工作模式和現金流穩定下來,開始陸續出國、邊旅行邊工作,像是澳洲、馬來西亞、北京、日本,今年十月時也要帶團隊夥伴一起去清邁一個月數位遊牧。
我們還是很喜歡台灣,但也沒限制一定只能在台灣;就像我認為「數位遊牧」不是非得需要一直離開,而是擁有「獨自工作的能力」,還有對世界「保有好奇心」,這才是最重要的。


還有一件有夠巧的事:Angie 說他們正在清邁的時候我們也嚇一跳!因為我們是年初就確認好十月要去清邁的計劃,結果住宿的地方就是 Angie、Paul 他們現在住的地方 😆
屬於你的「無路之路」在哪?為什麼這書這麼受歡迎?
Paul 踏上「無路之路」的時機點,剛好跟我在兩種不同的人生階段。
Paul 是先沿著主流道路,成功累積資產;30 歲之後,再來探索、實踐他內心真正想要的生活。
這本書之所以這麼熱門、有共鳴,除了 Paul 的文字跟敘事功力真的一流之外,還有一點很關鍵 —— AI 時代有越來越多大廠裁員 + 個人工作者越來越多,讓人們開始思考「什麼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打中很多把時間跟精力賣給公司的人。
雷蒙的無路之路版本:什麼時候最適合開始?
我則是從國中父母離異後,發現靠環境、靠父母,不如靠自己最實在。於是從 PR18 的學渣一路苦讀到 PR98,幸運考進社會主流的「好學校」師大附中、成大化工。
以前很肚爛,覺得為啥當周遭的人都不用擔心生活費學費,無憂無慮玩得有夠爽,但我在大學就要自己全部負責?但後來漸漸發現,這也是種「隱藏的幸運」。當身邊同儕在玩社團、跑趴跑夜衝的時候,我被生存所逼,常常到圖書館透過網路自學,又在雜誌上接觸到「校外資訊」,逼著我很早開始懷疑「畢業後的職涯」是我想要的生活嗎?
於是讀到大三時,明明只要再撐一年,就大概率能進台灣最重要的半導體產業,加入百萬年薪的穩定(賣肝)生活。
但我還是聽了內心的聲音毅然轉系,把時間投注回自己的熱情,寫作也是到了第 5 年,才有現在的《雷蒙三十》。
在我沒錢沒身分的 20 歲,踏上尋找「自己的無路之路」,相對沒啥好失去的,雖然苦一些,但機會成本也更低,能沒包袱地去闖。我相信,在這時代沒有什麼最適合開始的年齡,無論 20、30 還是 40 歲,都不遲,最重要是你開始意識到「什麼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幫助別人勇敢過人生,讓他們大鳴大放,是這世上最重要的事之一。我想看到人們過上真正有能力過的生活,而不是只過著他們以為的人生。—— 《無路之路》序章
📍 喜歡《無路之路》的你,可能也會喜歡這些書(來自 Paul Millerd 推薦)
- Anne-Laure Le Cunff 的《Tiny Experiments》(暫譯:微型實驗)
- David Whyte 的《Crossing the Unknown Sea》(暫譯:穿越未知之海)
- Stephen Cope 的《The Great Work of Your Life》(暫譯:你一生的偉大工作)
- Noah Kagan 的《Million Dollar Weekend》(繁中版:一個週末!打造千萬事業)👈 這本比較實用一點
📍 今年,我把我這套「從普通人到超級個體」&「現代工作和個人商業模式路徑」,都整理在這堂我的年度大課【超級個體工作術】,如果你有需求,歡迎參考看看:

本文註腳補充
- 萊姆病是一種由蟲傳播的細菌感染,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嚴重的神經系統問題、關節炎、心臟問題等 ↩︎
- 不是追求工作生活平衡,而是整合,打造組合式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