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kip to content

你職業倦怠了嗎?知識產品打磨專家的真實建議,怎麼結合專業和商業?|數字生活圖鑑 #22 —— 喊涵專訪

從穩定的職場工作轉一人接案創業的過程,具體有哪些挑戰?喊涵建議一人公司或創作者該怎麼關注「使用者需求」,不只是自身定位?怎麼調適職業倦怠 Burn out 的身心狀態?推薦的數位工具和產品?

📌目錄

生活在網路科技時代,我們該關注的不是數位工具與科技產品本身,而是個人怎麼運用(或者抵抗)科技與數位的「生活方式」——這才是有血有肉地活在數字時代裡的生活黑客,而不是被困在數字系統裡。

透過這個專欄,我會邀請身旁認真生活的朋友、訂閱會員用文字進行採訪,把他們真實的故事案例寫下來給你參考,讓你與不同領域的生活黑客們連線同步,有意識地升級自己生活的掌握感。

現代人的數字生活圖鑑 #22
22 精選圖片

🔍 前言:為什麼有這次的文字訪談、進一步瞭解喊涵?

我和喊涵的第一次認識,來自 2020 年底的一次聚會,當時我和柚子正要踏入一人公司的階段,而她已經在路上。我有把那一晚的精彩對話紀錄在這:夫妻創業,如何建立決策流程?吵架怎麼吵?雷蒙三十|一人公司系列

經過 3 年,我們各自都推出了自己品牌的核心產品和服務,也有過幾段一人公司的難題與掙扎,還有經歷身為創作者的絕望之谷(Burn out,職業倦怠),所以這次想先透過文字約訪喊涵,看看經過披荊斬棘之路的我們,有了哪些新的學習和啟發?

—— 雷蒙(侯智薰)


先介紹一下你自己,目前的生活和工作?

我是喊涵,每天與線上課程為伍的知識工作者,也是一間內容製作公司的老闆。我在 2020 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透鏡數位內容》,專門幫想開課的講師打造線上課程。

我服務的講師很廣,包含:

  • 個人知識創作者:很多知識型自媒體經營者,到後期會想透過開課,更有系統幫助自己的受眾,也能藉此變現,但怎麼把「創作」變成「教學產品」就是另外的技術了,所以走到這個階段的創作者,會選擇找我合作,或是購買我的課程,自食其力做出課程。
  • 有規模的教育單位:在廣大的線上教育市場上,當然不只有個人玩家,也會有企業玩家。我去年的代表作《電商結構學》,就是一家專注在電商教育的機構(燒賣研究所),找我一起聯名打造的精品線上課程。
  • 大型企業裡的內部講師:去年我有協助麥當勞製作內訓課程影片,是個很難忘的經驗,可惜因為保密合約所以無法細部分享。
  • 政府單位:我們有協助國教署製作「學習歷程檔案」課程;也有跟嘉義市政府合作,幫助他們製作給大眾的免費公益課程,應該 10 月底才會公開。

簡單來說,我就是個 做課的人 🤣

22 01
今年燒賣精品課拍攝現場

從穩定職場工作,轉一人接案創業,哪個具體差異是你沒預料過的?

這條路上真的發生太多沒有預料過的事情了⋯⋯但如果要我總結這三年半的創業,我認為「跟市場正面對決」是最大的差異跟體悟。我可以舉兩個例子:

  1. 財務面:
    • 以前在公司上班,就算我是內容總監,要扛起整個部門的業績,但無論賺錢還是虧錢,都是公司的錢。可以很專注在「用既有資源盡力嘗試」,失敗也沒關係,反正公司也不會因此倒閉(如果因為一個專案就讓公司倒閉,那這些公司肯定在本質上有更大的問題)就算因此被 Fire 了,去找新工作就好。
    • 自己創業卻是賭身家,我是小資本創業,存了 50 萬就開公司。在執行課程製作案件時,我有點像統包商的角色,統籌整個專案跟內容製作,後期的影像、設計等等,其實都是跟外包人員或廠商配合,所以會需要為客戶代墊款項。這時只要一個專案的進度不如預期,拖延到收款時間,很容易會有 30~40 幾萬的週轉壓力。後來才學會,原來做生意要善用銀行跟政府資源,我們申請了免利息的青創貸款後,馬上就解了週轉問題,讓公司可以健康營運。
  2. 商業面:
    • 以前在公司上班,我一直都是用「自己部門」的角度在思考事情,我會有意識想站在公司整體面向去思考策略,但畢竟我只懂內容,不懂行銷、系統、營運,所以難以做出完善的商業決策。 舉例來說,我會用內容的角度去評估一個開課者有沒有變現潛力、教學能力好不好,但是我並沒有足夠的行銷知識,讓我去判斷這個開課者的主題,是否有足夠的市場規模,或者就算開課者的自有流量不足,但是否能透過行銷手法來操作放大。
    • 在創業之後,我不僅要為客戶做案子,還要賣自己的課程,所以我不得不把行銷、系統、營運等其他商業知識 Pick Up 起來。雖然很痛苦,要在短時間內補足這麼多技能,但也因此獲得了更高層次的商業視角。 現在我在評估任何一個知識 IP 時,我都會用全面的角度先看商業策略,而不是去細看他的教學內容。因為選擇比努力重要,很多時候第一步選對市場,後面才有得玩;如果開局就選了太小眾,或是競爭者太多的市場,後面製課就要用很高的成本來進攻。

心理學專業,對你創業過程的哪個關鍵事件,有最大的幫助?

不論是應用到打磨內容、與客戶或團隊夥伴溝通,或是你受苦於 Burn out 狀態時,第一時間約了心理諮商,是什麼關鍵事件讓你感受到心理系出身的優勢?

看到這個問題時,我心中浮現的答案竟然是很老掉牙的詞——同理

我曾經想當臨床心理師,所以在大學時期蠻認真在練習晤談技巧,也有修了諮商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等等,甚至還有去精神科病房見習過。以前我會覺得學了很多心理治療理論很 Fancy,但後來轉換跑道去做線上課程後,我才發現大學期間鍛鍊出來的同理跟溝通能力,無形中幫助我建立了口碑,讓我客源不斷。

用《峰值體驗》的語言來形容,我透過同理跟溝通為客戶創造出峰值,讓他們覺得服務體驗很好,願意跟很多人推薦我。

線上課程是一門跟「人」有關的事業,在打造課程的過程中,我要跟開課老師緊密配合,幫他知識萃取、寫稿、模仿語氣、打理服裝儀容、建立自信、引導拍攝⋯⋯短則 3 個月,長則半年。

這也是一段壓力很大的過程,越厲害的老師越忙,常常沒辦法空出時間好好思考,而且啟動專案後,老師也是賭身家,要先給我訂金,也要先給行銷團隊訂金。所以隨著募資上線時間逼近,老師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此時就很吃同理溝通能力,當有一份文稿必須要求老師看過給回饋,但老師一直拖延的時候,就要依照不同老師的個性進行提醒,用他聽得進去的方法溝通,才能達成目的。如果只是當個做課機器,就無法得到老師的信任,後續專案會更難推進,無法如期結案收款。

22 02
為出版集團進行課程企劃內訓

作為多年知識產品打磨專家,你認為哪一個策略和方法,是現在內容創作者不能忽略的?

加入 Lifehacker Premium 解鎖本頁完整內容。 包含:內容創作者關鍵策略、創業的過程的意外收穫、工作之餘如何保持生活品質?
bnr 解鎖隱藏內容 Lifehacker Premium

平時還會使用哪些應用/產品/工具?

  • ChatGPT:一定要用 GPT-4 有插件的版本,我會大量使用 GPT 來整理資訊、搜集資料。例如要寫訪綱的時候,我會請 GPT 幫我抓取講者的網路資料,產出 50% 完成度的框架,我再進行細修。
  • 熊掌記:我自己慣用的筆記軟體,在大家瘋狂嘗試 Heptabase 的時候,我還是鍾愛熊掌記。我不需要筆記之間連來連去的功能,只是需要一個跨裝置同步、介面簡潔、可支援 Markdown 也可作為 iPad 畫布的筆記軟體。我現在無論是做筆記、寫文章、整理待辦清單⋯⋯都會使用它。
  • FigJam:處理複雜度高的課程架構,或是平面製作物(例如輔銷物海報)時,往往需要收集跨團隊回饋,這時候如果可以直接在架構圖或海報上註解,對給予回饋的人來說很直覺。FigJam 就可以幫助我們達到這個效果,我們會直接把課程架構或海報放上 FigJam 畫布,讓跨團隊的夥伴全部進入畫布裡自由註解,甚至也可以上傳他們自己做的示意圖,提高溝通效率。
22 04

過去一年內,哪個 5,000 元以下的花費,對生活帶來最多正面影響?

Bose 降噪耳機(QC45),雖然要 8,000 塊,但真的蠻值得的。我是一個如果不靜下心來,就無法好好處理內容的人,例如課程架構、課程逐字稿、審核影片、寫電子報等等。

我是一個超級容易被外界訊息分心的人,員工在旁邊討論事情,我聽到就很想參與;在咖啡廳工作,其他客人在聊天,我也會忍不住很想偷聽⋯⋯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耳機戴上。可惜我戴不習慣耳塞式耳機,耳道式又很容易掉出來,原本覺得耳罩式耳機很貴,又會卡到眼鏡,但試戴了 Bose 耳罩式降噪耳機後,真的來到新的世界,連續戴 2~3 小時都不會不舒服,隔音效果也超好。

平時有什麼與眾不同的習慣,或者朋友覺得很荒謬的愛好?

我會靈遊 XD 詳細的故事要說明有點長,不如直接附上我的 Podcast。

我跟兩位前同事,從 2021 年就開始經營 Podcast 節目《失職日記》,我們會分享職場上遇到的鬼故事,也會一起討論自己遇到的工作難題。這一集有完整講述我的靈遊超能力。

給同樣歷經 Burn out 的工作者,一點建議?

給同樣歷經 Burn out 的工作者或創業者,最不該做的事就是「加油」

通常一個人會 Burn out 就是因為太努力了,都不放過自己,所以才會累到想結束一切。所以給這群人最真心的建議就是:你已經夠努力了,所以不要再加油了,請對自己好一點,讓自己休息,這個世界不會因為你休息一天而毀滅。

如果你的公司、工作、專案、事業⋯⋯真的因為休息一天就毀滅,那這件事本身就是有問題的,一個健康的公司、工作、專案、事業⋯⋯不會因為一個人休息一天而出事。


如果想要更了解你的話,可以在哪找到你?


🔏 本篇為「Lifehacker Premium」限定文章

想獲得更多人物案例故事?能立即用上的自我管理、工作效能與生活品質升級方法?

👉🏼 加入生活黑客高價值會員社群,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 總結 / 行動思考題

今天和你分享了,喊涵創業後的挑戰和應對策略:

  1. 在穩定職場工作與一人接案創業最大的不同:「直面市場」、「財務壓力」和「商業策略的全面性」。
  2. 過去的心理學專業幫助喊涵持續建立良好的客戶關係和口碑,尤其是在壓力大和時間緊迫的狀況下,「同理溝通」成為他在推進專案的關鍵技能。
  3. 作為多年內容產品打磨專家,喊涵認為創作者應該去思考「誰需要你」(市場需求)而不只是「我是誰」或「我想做什麼」(自身定位)。透過進行使用者研究和市場分析,可以更有效解決商業問題,例如營收衰退。
  4. 靈活性和開放性可能帶來意料之外的成果,例如由計畫出書轉為開始寫電子報,意外獲得跟訂閱者交流的機會,也帶來新的商業模式轉型和方向。
  5. 給經歷過 Burn out 的工作者或創業者,最不該做的事就是繼續「加油」。這群人應該給自己休息的時間,因為一個健康的工作環境不會因為你休息一天而毀滅。

💬 思考題:

你有什麼問題想問問喊涵嗎?或者什麼地方引發了你的共鳴?
0
簡單留言,一起討論吧x

歡迎直接到會員專屬 Discord 頻道交流,或者底下留言,若未來我進一步跟喊涵訪談聊聊的時候,我會記得把你的問題帶上的!

立即分享

關於作者

留言回應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