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kip to content

三個影響 Notion 產品設計的先行者

Notion 產品設計哲學和故事
生產力應用 Notion 的產品理念是源於三個 1970 年代的電腦科學領域的先行者(Pioneers),Alan Kay、Douglas Engelbart、Ted Nelson,用一篇文記錄 Notion 產品背後的故事、思想和三位先行者給的啟發。

📌目錄

Notion 產品設計哲學和故事

身為一個強迫症的處女座與生產力工具玩家,Notion 是我繼 Airtable 後,最讓我感覺被「點亮」的生產力應用,它的自由性直接顛覆我們過去對於筆記型應用的認知,你在使用 Notion 的同時,它也在幫助你思考。

於是我深入瀏覽了 Notion 的官方網站,發現這團隊打造產品的思路特別有意思,是個有哲學味道、有生命力,且挺生活黑客的團隊,我還發現了 Notion 的產品理念是源於三個 1970 年代的電腦科學領域的先行者(Pioneers)。

所以用這篇文,記錄 Notion 這產品背後的故事、思想和三位先行者給它的啟發。

Notion 重大時間軸

Notion
  • 2013 年,團隊成立於舊金山,開發一款名為「概念」(Notion)的產品
  • 2014 年,團隊遇到大的瓶頸,解散公司,與合夥人去日本京都重建
  • 2016 年,Notion 發佈了瀏覽器版本與 OSX 版本
  • 2018 年,Notion 更新 2.0 版本,新增資料庫(Database)功能,讓 Notion 真正有別於一般筆記軟體的工具;同時,在 Product Hunt 上成為月度第一產品
  • 2019 年,公司宣布用戶達 100 萬
  • 2020 年,在疫情的影響下,Notion 以 20 億美元估質,融資 5000 萬美元
  • 2020 年 5 月,宣布全使用者免費,不再有 Block 數量限制
  • 2020 年 8 月,發佈首個非英語版本(韓文),韓文用戶 130+ 萬 [1]
  • 更多 Notion 更新日誌(官方英文)

我是在 2017 年 iOS 版本推出時「認識」 Notion 的,但只限於試用一下,並沒有融入我的工作與生活,畢竟那時候功能沒有這麼全面,讀取速度又慢,甚至還沒「借鑒」Airtable 的 database;直到 2018 年的 2.0 版本,讓我重新使用並深入研究 Notion。

Notion 是什麼?

一站式的工作空間(All-in-one Workspace)

CleanShot 2021 02 28 at 16.18.33
官方網站上以「一站式工作空間」來描述 Notion

Notion 是一款像是樂高積木的生產力應用,它是基於功能模塊(Block)的方式,打破了傳統的生產力工具的限制。你可以根據你的需求,就像是玩樂高積木一樣,無論是時間管理、知識管理、筆記記錄、任務看板、甘特圖、多人團隊專案協作……等,都能用 Notion 拼湊出自己想要的工具。

Notion 創辦人和 CEO(Ivan Zhao)曾在採訪中:「我們的期望是,Notion 的用戶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工具或者工作流程。 用 Notion 作為現成的文檔工具,筆記工具,專案管理工具,他們能用 Notion 做出任何適合他們團隊或者家庭的工具。」

所以在 Notion 的官網,About Page 的標題是

A story of tools and the future of work.

Notion 的三個階段與核心原則

我認為 Notion 的演變共經歷了「三個階段」與「一個核心原則」。

核心原則來自 Ivan Zhao 在 Instagram 的簽名:“Tools for thoughts.”

  1. Notion 的最初想法是網站建設工具,創辦人想展現對這個世界的認識
  2. 從網站建設工具轉為生產力工具,解決人們真正的生活問題
  3. 現在的 Notion 不只是一個工具(tool)而是工具箱(toolbox),讓用戶能根據自己的需求解決問題。

Notion 把每一個功能拆開來成 Block 讓用戶自行組裝,提供了一套工具箱(Toolbox),而不是給你一把錘子(Tool),與其讓你都用一套既定的模式解決問題,不如讓你根據自己的生活、工作模式去自行搭配。

這跟我當初愛上 Airtable 的原因很像,Airtable 在他們的 About Page 上寫著:

Airtable was founded on the belief that software shouldn’t dictate how you work—you should dictate how it works. Our mission is to democratize software creation by enabling anyone to build the tools that meet their needs. Creators and creatives around the world use Airtable to do everything from cattle tracking to filmmaking, and they have great things to say.”

※至於,現在的 Notion 說的 “future of work”,我認為還差「國際化」與「API」。

前者是不同語系的優化,不光是指 UI 介面語言。雖然目前的 Notion 支援中文輸入,但是在排版上如同 Medium 類似,對於中文體驗挺不友善的 [2];後者是讓 Notion 能跟其他生產力工具整合,真正實現團隊的核心原則,不讓想法被侷限,而能自由地整合、連結、自動化。

Notion 的產品設計理念來源?

Notion About Page 上寫著團隊創造 Notion 的故事,其中提到了三個在 1970 年代的先行者(Pioneers)的思想,分別是:

  1. 放大想像力(Amplify Imagination) ——Alan Kay
  2. 增強智力(Augment Intellect)——Douglas Engelbart
  3. 讓思想不限於載體(Expand our Thoughts far beyond text on paper) ——Ted Nelson

這三位先行者,做為我們瞭解 Notion 產品背後的設計理念與哲學。

Alan Kay:美國電腦科學家;觀點 > 知識

Alan Kay

艾倫・凱(Alan Kay)最有名的話是:「預測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創造它。」(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invent it.)

我研究 Notion 後才知道原來這句話是源於 Alan Kay。之前引用時一直以為是 Peter Drucker,看來這類名言到時候都混淆了,所以除了看他說什麼話之外,也要看他經歷了什麼 [3],從中去試圖瞭解他的思想。

  1. Alan 取得了電腦科學領域最傑出的專業成就之一:京都獎和圖靈獎。同時他也是個人計算(PC),圖形用戶界面(GUI), 和有史以來最具影響力的語言之一 Smalltalk 的發明者。
  2. 關於教育,Alan 認為不應該把孩子看做「必須用教育來挽救 或 有缺陷的成年人」,他鼓勵孩子自己去觀察真實世界的特徵,用觀察、實驗、修補的方式去學習,這種學習方法在後來被稱為「建構式主義學習法」。
  3. A point of view worth more than 80 IQ points.” 他認為比知識與智商更強大的是,改變我們思想和觀念格局的觀點(Outlook)。比如說,達文希有很高的 IQ,卻不能實現自己的很多想法,但是亨利福特出生在合適的時代,擁有足夠的知識和資源能幫他製造出汽車改變人們的交通方式。然而,牛頓的微積分給了我們一個強大的工具,用新的視角去看待這世界,像給了我們第二個大腦,使得現代的年輕人能做到比當時牛頓時代最聰明的人都做不到的事。

Douglas Engelbart:滑鼠的發明者;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

Douglas Engelbart

道格拉斯·卡爾·恩格爾巴特(Douglas Engelbart)是滑鼠的發明者,但除此之外,他是美國「增強人類智力」(Augmenting the Human Intellect)項目的發起者,他認為科技的發展,是基於人類處理信息的能力。因此他致力於開發計算機的技術,以對信息直接進行處理,同時提高個人以及組織的處理能力。

Douglas Engelbart 也是最早用電腦實現線上視訊會議與多人協作的人,成為 1960 年代自由主義與黑客文化的代表人物,並且創辦一本雜誌叫《全球目錄》(Whole Earth Catalog),是我曾經在《生活黑客怎麼理解物質系統?》一文中有提及的,互聯網尚未普及時,專門推薦各種好工具的雜誌。

他表面上看起來是個非常 Geek 的發明家,但他內在是個理想主義者,相信「集體合作」是讓世界變好的原因也是結果,所以能讓人類的集體智慧得以展現,就可以推進每一個重要問題,他運用的手段是計算機技術。

Ted Nelson:超文本創造者;將內容與結構分開

Ted Nelson

泰德·尼爾森(Ted Nelson)是超文本(hypertext)與富媒體(hypermedia)的創造者,為 HTTP 之父。根據 1997 年《福布斯》的個人資料,尼爾森將自己視為文學浪漫派,「軟體領域的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美國導演」。在他的個人網站上,他介紹自己是 “Someone has to have a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1. Ted Nelson 是一個爭議比較多的人物,據說知道他的人不是很喜歡他,就是討厭他。
  2. Ted Nelson 希望將內容(content)從結構(structure)中分開,這樣同一個內容可以有多個結構,讀者和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從不同的角度看內容。他喜歡將軟件比作電影,都是通過螢幕上的事件影響觀看者的心靈,除此之外應用還要有交互溝通的性質,他把應用設計類比電影製作。
  3. Ted Nelson 在紙上寫字是一種事物之間聯繫的弱化,因為這意味著你要扔掉所有的關聯,以一個特定的順序告訴讀者整體中的某一部分。而這就是Ted Nelson一生想要去解決的問題,給世界一個更好的表達思考和想法的方法。

Ted Nelson 影響 Notion 團隊最深的地方在於他提出的「上都計劃」(Project Xanadu)。

1xmD wacM9YLv8gih0ALN4g
Xanadu Space

「Xanadu」是中國的地名,指「元上都」,是當時忽必烈即位的地方,後來成為了忽必烈的避暑行宮。這個地方被西方人廣為人知的原因是 13 世紀馬可波羅在此地獲得忽必烈的覲見,在他的《遊記》中記載該都市生活奢華的生活和環境,後來西方人用 Xanadu 比喻「世外桃源」。 Ted Nelson 將其項目起名叫做 Xanadu 似乎也有在電腦世界中開啓世外桃源的意味。

Notion 的團隊哲學?上都計劃

在 Ted Nelson 的 Project Xanadu 裡,他有幾個堅持:

▍關於評論標註

  1. 我們必須能夠標記任何東西
  2. 在任何東西加上筆記
  3. 用可視化的方式顯示相關連的內容

1&2 所有內容皆可以 Highlight 與 comment,這個 Notion 已經做到了,這也是當初我用 Medium 特別喜歡的功能之一,現在我的 WordPress 也能透過外掛程式做到。

例如你可以在這邊,點擊句子最後的綠色「評論圖示」直接留言。只是要我特別弄出一個區塊,就有侷限性。
2
下方留言區可以臉書登入唷x

▍關於超文本連結

  1. 被引用方的授權
  2. 不會失效的鏈結
  3. 雙向鏈結
  4. 相連文檔之前的並排對照
  5. 深度版本管理
  6. 增量出版

3 & 5 基本上 Notion 已經做到了,只是基於 Zettelkasten 卡片盒筆記法 的 Roam Research & Obsidian 做得更好,甚至還能做到 4 和可視化的顯示相關連內容。

Ted Nelson 在 50 年前就提出這些想法,而這些正是 Notion 產品設計的核心思路。

後記:Notion 給我的啟發

沒想到光是寫三個給 Notion 產品設計哲學啟發的先行者資料,就花了我這麼多時間,這篇文章寫到這已經五個多小時…關於 Notion 團隊與一些過往精彩的受訪報導(從中也能獲得他們對於生產力、生活與工具的觀點),我下次再寫一篇。

我是個生產力工具的玩家,為什麼喜歡玩生產力工具,不僅僅是因為它們能讓我的生活和工作變得更好,而且我能從中獲得新的思考與想法,它們幫助我思考,思考怎麼去設計工作流程,而不只是幫助我解決問題。

比方說,現在給你一個錘子,你解決了你釘釘子的問題,但很可能就讓你越過了思考,思考到底這個安裝真的要用上釘子嗎?還是有更好或者破壞更小的方式?

我覺得 Notion 就是一個這樣的工具,給人們提供工具「箱」(Toolbox),幫助我們思考,而不僅僅是(照照著別人的步驟或模版)做。

不過,雖然大多數人一直強調 All-in-One 的好處,但我反而持不同看法,有些有極強針對性的需求,還是用特定的工具(錘子)做解決,不需要什麼都用到龐大的工具箱。例如我的主要 CRM(客戶管理系統)依然是建構在 Airtable 而不是 Notion 上。

(2021.04.14 更新:中文世界裡最完整的 Notion 線上課程已上線)

另外,今年四月左右,我會上線一堂Notion 線上課程,因為我清楚 Notion 最大的問題,正來自它的最大優勢——靈活性過強,導致初學者的意志力和信心容易崩潰。我想透過一門「有系統的影片課程」 + 「線上訓練營」,幫助有需要提昇自己工作效能與生活品質的人,打造出屬於自己的數位工作術和 Notion 模組。

生活黑客線上訓練營頁面(預計七月推出 Notion 的線上訓練營)

我的臉書,「開啟追蹤」與「搶先看」

※ 加入我的專屬內容訂閱服務(生活黑客之路)擁有第一手福利消息

參考資料

  1. Notion CEO(Ivan Zhao)於韓文媒體(EO)的採訪
  2. wolai 一款中文細節優化的 Notion (優化/抄襲?)產品
  3. 艾倫·凱(Alan Kay)的深刻見解
  4. A few words on Doug Engelbart
  5. 計算機歷史 Ted Nelson
立即分享

關於作者

留言回應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3 Comments
Newest
Oldest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