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週第七屆 Notion 訓練營開營,從第一屆到現在已經 2 年半。
我突然好奇一件事:對我這種「低耐心」的人,是怎麼能把一件事持續做超過兩年的?
這幾天簡單歸納了三個關鍵點:
- 刻意設計每一屆的優化點。
- 讓這些設計點,是透過引入外部回饋,不只是自己的妄想。
- 打造自己喜歡的工作環境(協作機制)。
刻意設計進步點:打造自己的副本
先說第一點:「刻意設計進步」。簡單說就是讓你的進步可視化、可感覺到。
🎮 用遊戲的方式說:就是讓經驗值和等級盡量可見,讓技能、裝備的升級有感。
如上圖,記錄著我們每一屆的重要變化。
每一屆 Notion 訓練營的舉辦,除了在教學內容面(Notion 和數位工作術)一定會隨著新功能和我自己的應用方式微調升級之外。(例如第六屆額外發佈了:Notion Project 團隊工作案例&個人知識管理系統 PAI)
在學習機制和學員運營面,都還會有一些新的挑戰和刺激,幫助我能繼續獲得新鮮感,讓工作像遊戲專案一樣好玩,才能玩的久。
🎮 用遊戲的方式說:你要設計自己的副本!
解決這副本能幫助自己提升專業能力和累積成就。
引入回饋:將個人成就昇華成眾人成就
不過,這裡還有個關鍵是,這些升級點主要來自學員&教學團隊的建議回饋,而不只是我個人單方面的妄想。
讓產品的主要用戶來告訴我們哪邊可以更好,除了能避免盲區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個人成就昇華到眾人成就。你不只是為自己而戰,還有你的同行夥伴。(這樣才更像遊戲副本對吧)
所以我們每一屆都會特別仔細看過同學們的回饋建議,把收集到的回饋再聚焦在最重要的兩點——怎麼提高學習成效、如何升級學習體驗上,然後再按照優先級和資源人力分配,到每一屆去做實踐。
像是今年第七屆新推出的:數位學生證(下圖)。
特別感謝我們的設計夥伴的即刻救援!幫助燒腦一天的我在一個下午定稿 🙏🏼
這其實這是第四屆就已從回饋中萌芽的想法。
當時從結營回饋問卷裡發現,「開營的宣誓儀式」的體驗好壞參半,有人覺得一起簽下學習契約很有儀式感,但也有人覺得沒意思。
所以我們開始思考有沒有更好的作法。直到某天收到同行專家(KK魔法學院校長)的 K大 建議,說「宣誓儀式」只是單點儀式感,但沒辦法做到「長期信物」的綜效,所以我們開始思考有沒有方式可以讓同學有儀式感,又能想要分享,能放在工作桌面上展示的作法。
但因為這個優化方案,算是從 70 分到 80 分的升級,不像「作業設計、學號系統或自習室」這種推出之後,直接大幅度升級學習體驗有明顯改變,屬於那種「不緊急,也不這麼至關重要的」優化項目,於是到第七屆才測試上線。
寫到這邊,才發現,原來自己可能不是低耐心,只是「不喜歡一直做重複、不能感受到進步的事」。
就像一款遊戲,當每次上線只剩下跑制式流程(如:每日任務),卻感受不到新的成就、專業累積,或者新的故事,那麼一定沒多久就想卸載刪除了,工作和職場如是。
如果一件事,能隨著我越參與,越能感受到成長,獲得新的技能和有趣的故事,就能刺激我享受其中。
創造故事:加入一群人打造喜歡的工作環境
最後,想特別展開講講「新的故事」這一點。
🎮 用遊戲的方式說:當失去了遊戲性,但劇本還行就能玩!
真找不到成就感?轉頭去思考這工作旅程能創下什麼故事和回憶
決定做一人事業至今,我漸漸認知到:
📍 學習的終極目的,不是考多高分,超越多少人,
而是建立、發展有價值的長期關係。
因為產品解決一個問題,而場景持續解決問題。
如果有個場景(社群圈子和工作環境)促進你實踐,甚至持續提供你具體的建議回饋,那麼這才是我們終身學習路上,最需要的那構築的地基。
這個場景和裡面的人們,會推著自己把看到的新知識、新想法,往實際的應用層面用出來。能幫助自己解開收藏的焦慮,不會只是吸收了很多,但都只記憶在自己的腦袋裡。尤其透過會員社群和訓練營的教學團隊,我在這兩年多認識了很多我以往根本無法認識到的朋友和夥伴。
另外很慶幸的是,我選擇在第一屆就開始建構「全遠距的工作團隊」,所以不會有那種「原本實體再轉遠距」的不適感,因為遠距工作可不可行,在這個時代絕對不是技術和團隊制度上的問題,其實是有沒有選對人的問題。我常說「遠距工作不是逃避職場的方法,而是要投入更多工作熱忱」,如果能懂這句話的朋友,可能才是適合遠距協作的人選。
最後,謝謝所有下班後繼續在這當超人的教學團隊夥伴們,還有有寫下回饋建議給我們的訓練營學員們,是你們讓這趟旅行越走越遠,越來越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