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將,我發在臉書上,覺得重要的筆記和思考,重新寫作,紀錄在我的網站裡。
2024 年的黑五,看到有人分享如何策略性使用「表現要買,然後離去」的手法,破解產品方的自動化銷售信件1,拿到 7 折又 7 折(變成低於 5 折)的優惠購買價。
為什麼這些軟體工具,可以打 5 折賣?
甚至一些 VPN 服務,有高達 70% 以上的聯盟行銷分潤。
核心原因是,這些「數位產品」幾乎沒有邊際成本(Marginal Benefit)。
白話說就是「多賣出一件的成本近乎為 0」,不像食物或衣服這類實體產品,如果每一份的成本是 100 元,你售價少於 100 元就是賠錢賣,越賣越賠。
數位產品不太一樣,大部分的成本是在開發階段就付出;產品推出後,如果不是靠額外投廣告,只要有人買,幾乎都是賺。
那麼,身為數位內容產品的創作者,我該採取這類促銷手法嗎?
當我看到上面的現象時,我陷入了這個思考。🤔
搶新用戶的策略 vs 會員信任經營的反思
我不是一個很會寫爆文、拙於行銷的人,時間幾乎都花在老用戶身上。
所以「如何出圈」一直是件很困擾的事,也是 2024 的目標之一(不過沒做好)
以創業後的這四年,我幾乎都沒有做過促銷。
因為有一件事,讓我印象很深刻。
有一天,我被通知:手機門號可以續約了。
查了下發現,台灣的電信商,對「續約老用戶」的福利遠低於「攜碼轉入」。
這讓我很不解,這幾乎是逼著「連續付費的老用戶跳槽」去別人家?
我本來還在研究,既然已經老客戶這麼久了,有沒有什麼等級機制,能拿些會員福利,結果幾乎沒有。
讓我從一個想支持品牌的人,變成只能傾向「價格敏感」的選擇。
這件事,讓我回頭思考,雷蒙三十的品牌經營。
促銷 vs 漲價,哪個策略更適合我?
雷蒙三十的品牌經營,是以「老用戶」為核心。
產品定價的第一考量,是真正能幫助到需要的人。
不想要「大促銷」,還有個底層邏輯——不想吸引到其實沒有需求,只是對價格敏感的人。
在我的臉書上,有位網友說的很對,遊戲領域也是如此——會等優惠的人,通常只是因為,沒這麼想玩那遊戲而已。
所以至今,我的產品推出時,都是以「合理的價格」。
讓需要的人,無門檻加入,學習、實踐 → 有所改變,再透過持續更新,補充內容,持續漲價。
像是 Notion 實戰課程,從最一開始的 1580 元,漲價兩次到 3380 元,每月平均銷售人數,不減反增。
每當收到既有學員分享說:
「我是早期支持的人,果然賺到。」
「這套方法,已替我帶來數倍的效益,好在早期就加入。」
就特別的過癮、感動和感謝。
感謝所有在一開始選擇相信,持續實踐所學的每個同學。
不過寫到這裡,我依然不敢斷言,這樣做就是對的。
我相信,一定有更聰明的商業經營方式,能讓我更出圈,讓我賺得更多之餘,讓更多人知道數位工具的正確用法 —— 如何選擇適合的工具,迭代工作流,幫助自己更聰明工作,而不是被工具給控制。
我也將把「出圈」這個目標從 2024 年,延後至 2025 年。
希望我 2025 年能找到一個,有效的出圈方式,但不傷害品牌信任,甚至能有綜效的策略。
※ 內容註腳
- 對於數位產品的促銷活動,如果對方有用電子報,記得放入購物車但不要完成購買,很大概率就會有隱藏的折扣。來自 Wang Jo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