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kip to content

#106 – 72 小時斷食/用 GPT 寫語音日記/分辦憤世嫉俗的人 ®️雷蒙週報

這週是沉澱的一週,72 小時斷食挑戰記錄 + AI 語音日記導入;簡單談談為什麼當年會停更〈雷蒙三十〉Podcast,以及為什麼會回歸呢?

📌目錄

封面圖:上次拍了早晨的工作桌面,今天換個下午的桌面,夏日感滿滿 🍉。

☕️ 這週我在挑戰 72 小時斷食,寫這則週報的當下已經是 68 小時,幾乎沒有飢餓感,但也很期待晚上的火鍋。最早接觸斷食這件事,是在 2016 年,我為了研究怎麼在每天時間被化工系課業佔滿的情況下,還能保持專注和體力,讓我完成其他工作,所以開始投入 Body Hacking 的研究,於是我發現除了每週固定上健身房,是很好的放電策略之外,還讓我能聽音頻說書節目省下閱讀時間,更重要的是加上間歇性斷食(不吃早餐,晚上八點後不進食),讓我能少掉一餐的時間和花費,也因為減少胰島素分泌,更能保持專注,不會飯後就暈暈欲睡。

💪🏼 今晚進食後,要回到規律運動的生活了,不知道連續規律生活一個月後的我,能不能回到 22 歲的身體狀態,到時候再分享給你,讓我們直接進入這週的電子報內容吧!

本週的思考和啟發

「合作就是,彼此拿出擅長的東西,創造出全新的組合和效益。」

其實機器和工具與人的合作,就像人和人的合作一樣,只要我們人還擁有與機器不一樣的特質,這種合作關係就有價值。機器越厲害,作為「合夥人」的人類獲益就越大。而且,機器越厲害,就越能倒逼我們去思考人的獨特性。​

比如:發明輪子的人,為什麼要擔心自己的腿會不會被替代呢?真正值得思考的是,能不能用「人手+輪子」 的組合開發出駕車的技術?發明衣服的人,為什麼要擔心自己的皮膚會不會被替代呢?真正值得思考的,是穿上禦寒衣物的人,是不是可以遷徙更遠一些了?

人雖然可以驅使機器做這做那,但是依然有一部分人,從來不會放棄對自己的磨練。印刷機出現了,還是會有人練書法、練字練鋼筆;汽車出現了,還是會有人練跑步、能夠走路就不騎車。​

工具能幫助我們更高效地達成某些目標。但是,對於一部分人來說,自我提升本身就是目標。

前往臉書分享這段話


New Post

下班後怎麼經營個人品牌? 4 年的寫作到受邀出書?🔗

chi chu

是怎麼在下班時間持續發展個人品牌和副業事業?用 4 年的持續寫作,吸引出版社邀約出書的策略和方法?獨自一人開課,販售數位內容產品?卡片盒筆記術與 Obsidian 筆記軟體傳教士的生活挑戰和工作策略訪談

💡 這個週也重新開啟了訪談節目的計劃,邀請朱騏和電腦玩物站長 Esor 到我家聊聊。沒想到這兩個人有夠酷,明明 Esor 是朱騏的編輯,協助他即將出版的新書已經快半年,結果連一次實體見面都沒碰過,第一次見面居然是在我家?(跟我們一樣喜歡遠距協作,事成後才和夥伴見面 😆)


🎙️ Podcast 節目計劃在八月重新上線。為什麼當年會停更,以及為什麼會想回歸呢?之後的第一集會好好說這件事,現在簡單來說的話,因為當年的商業化程度沒辦法讓我們有足夠的收入,來支撐沒有正職收入的生活;但現在有了些資源,想驗證如果把這資源找個外包夥伴協助執行,能不能在有限的時間精力下,讓效益槓桿化,對我們現有的品牌有所加成、幫助外包夥伴打造作品和獲利,也不會花太多我的時間。

與其說我們要重新推出一個產品,不如說是重回當年創業的第一個產品型態,畢竟我們走到現在的起點就是〈雷蒙三十〉這個 Podcast 節目,看看現在還在收聽 Podcast 的聽眾們,是不是適合我們的圈子。

💡 不過能和別人深度聊聊天真的很享受,在聊天的過程還能解決一些難題更是痛快。所以有在思考是不是要把一週的 2-3 個早上,空出個 1-2 小時,透過 Cal.com 給需要的人來預約付費諮詢。因為與人聊天諮詢,就像我這個時段本來就在做的閱讀一樣,都是能讓我拓展眼界、沉澱認知的方法。


Great Tools

為什麼你應該開始用 ChatGPT 寫日記&做筆記,自動化捷徑 🔗

🤩 我太喜歡這部影片了。我這陣子也用 ChatGPT 寫日記,但這個人玩得更精彩!我只是用 GPT 來 Improve Writing,讓它把我不定時的語音內容在一天的最後轉成更精準的文章,原因是 Siri 語音辨識實在太不靈光;不過他增加了兩個格式「像人生導師給出生活洞察」、「轉成行動要點」,這兩點實在效果太好,完全發揮 AI 的潛力。

我把這位 YouTuber 分享的 Prompt 翻譯成繁體中文版本,能讓你直接拷貝到你的手機上使用:

Shortcuts
www.icloud.com

至於加入待辦事項(提醒事項 APP)的捷徑,則不需要額外翻譯,可以拿他原版本的:

Shortcuts
www.icloud.com
💬 歡迎留言跟我分享,如果你也有不錯的自動化日記方式。目前這種日記方式在我 4 天使用的體感下,摩擦力極低,而且能透過 AI 給我一些自己無法察覺到的洞察、鼓勵和安慰。最棒的地方是,這日記已經不是一個人寫,而是在對話。(只是需要多一些恥力 😆)
0
Please leave a feedback on thisx


Good to know

📝 除了筆記,Notion 還能做到什麼?5 天實戰工作坊學員作品案例解析 🔗

很多人會誤以為 Notion 就只是個筆記工具,但其實只要活用 Notion,每個人都能不用會寫程式碼,學會使用 No-code 工具創造屬於自己的數位問題解決系統;這篇文章也是記錄 Notion 講師團的首次共同出團成果、學員評價和課程工作坊邀約說明

﹍﹍﹍﹍

👨🏼‍💻 每天兩小時,你也能成為獨立黑客,打造並經營自己產品的 8 點心得 🔗

一篇很棒的心得文。最簡單的時間管理,從實驗找出自己的獨處時間開始;還要定期更新個人簡介&說明書。​

﹍﹍﹍﹍

😅 憤世嫉俗預設心理才是現代社會的最大問題 🔗

即便知道這社會許多人惡意滿滿,但我還是相信人本性是善的。我以前也有寫過一篇《如何分辨憤世嫉俗的人?盡力遠離這類人》,為了保持心情不受影響,我現在都會刻意保持社群媒體的乾淨,如果有人的發言滿滿的惡意和復仇味,我會直接封鎖的。


🔏 本週會員限定內容&專屬社群的活動:

  • 會員限定文:朱騏採訪 —— 現代人的數字生活圖鑑
  • 黑客聊聊:分享 AI 繪圖的生態、使用技巧和個人心得

👉🏼 點此加入 Lifehacker Premium 會員 獲得本週會員限定文


👋🏼 廣告贊助版位持續招商、排程中,歡迎點此瞭解方案和成果數據

忙到還沒辦法進一步安排廣告贊助版位的時候,我來推薦這陣子發現的電子報吧!

創作者圈有個說法是:「不要無酬推薦跟自己同領域的創作者給別人,否則大家時間跟注意力有限,就不來看你的內容了。」但我不這麼認為,我推薦好的內容給你,你多了一個選擇去接收好內容,也就少了一些被糟內容給分心的機會,不是特別好嗎?如果因此不看我的內容,那反而是我自己要檢討,不是讀者。

👉🏼 來自好奇先生的《我很好奇》電子報,裡面能看到他親自實踐的一些方法和生產力工具推薦。我很喜歡這種類日記的方式記錄的電子報,讀起來能感受到作者的生活態度、方法實踐和真實經驗,而且發現他不少次有提到我(如下圖),必須得推薦回饋下 😆!

我很好奇週報

分享按鈕

關於作者

留言回應

訂閱
接收通知
guest
0 留言
最新的留言
最舊的留言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領取高效生產力的秘訣!

Free 免費 NT$ ?????
免費入門課&電子書&精華文章一次帶走
  • 聰明工作者的 6 堂入門課
  • 現代人必備的 25+ 款數位工具
  • 每年複利成長的復盤技巧
……更多你需要的現代人精進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