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瓦基是誰?從台積電到知識型超級個體,不追求爆紅,選擇能走 10 年的路

一篇給轉職者、創作者,以及正走在「超級個體」這條路上的人的深度人物誌。瓦基,從台積電年薪百萬到踏入閱讀與教育事業,用五年打造信任型個人品牌與可持續的商業飛輪。他不是靠爆紅,而是靠持續力、價值感、自我校準,走出能走十年的路。這篇文章不只是介紹他的養成故事,也是我的同行與致敬——因為在我創業低谷時,是他提醒了我:選擇你願意走十年的方法,慢慢累積、深度連結、用喜歡的步調打造自己的路。如果你也在尋找長期主義、品牌飛輪或 Solopreneur 的方向,這篇文章會是你很好的參照點。

📌目錄

最近這段時間,我一直在調整自己的節奏。

有些日子,能量滿格;有些日子,會懷疑自己是不是搞錯方向。
在心情起伏的時刻,去看一些同行的創作者總能舒緩我的焦慮。

就像瓦基,我記得第一次跟他交流內容創作的策略時,
他說了一句話,我至今還記得:

「選一條你能走下個十年的路,然後從今天開始用喜歡的方式走。」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不用去追趕,記得回到自己。

今天這篇文章,不只是訪談的精華整理稿,更是想好好介紹、推薦這位我不能望其項背的超級個體,給同樣在這條路上的你。

當一份工作不再能點燃內心的熱情時,我們該如何找到下一個方向?

你是否也曾在穩定的工作中,思考自己創造的價值是否「非我不可」?

第一場《超級個體工作術》的加餐策略課,我邀請到很欣賞的超級個體代表,也是跟我同年離職嘗試創業的內容創作者1之一:閱讀前哨站的瓦基,聊聊新時代創作者如何從「注意力遊戲」轉向「信任遊戲」,一起拆解社群、教育、商業模式設計!


🆕 30 分鐘策略課精華影片

如何一步步將閱讀的愛好,發展成一個擁有龐大影響力的「超級個體」事業?

我把學員限定的 90 分鐘策略課,剪輯成 30 分鐘精華版,你可以學到:

✅ 轉職心法:瓦基離開台積電的關鍵評估點

✅ 商業模式:超級個體如何設計產品漏斗(免費內容到高價產品)

✅ 複利系統:如何讓你的內容、產品、社群互相加乘

完整回放影片,請至「超級個體工作術」的課程單元 Bonus

瓦基是誰?台積電的穩定與「非我不可」的召喚,怎麼選擇?

人們常問:「這個人做得很好,他是怎麼做到的?」

但我這次想問的是:

「這個人為什麼值得被記住?」

瓦基在 33 歲時做出人生重大決定,從工作十年、年薪 300 萬起跳的台積電離職,全心投入個人事業的嘗試,從一開始 Medium 到學習自架的簡易 WordPress 網站,成為閱讀自媒體的內容創作者。

這 5 年來,他的策略不僅僅是「發內容賺流量」,所以他逐漸走出跟一般只做「廣播型的自媒體」的差異特色。

他經營閱讀前哨站部落格、下一本讀什麼 Podcast、定期撰寫免費電子報,甚至出書、與外部團隊推出 陪跑型的習慣 APP……等內容產品形式,持續探索內容的產品形式、個人事業的商業模式,並透過子彈筆記、原子習慣、卡片筆記……等方法實踐理想生活。

而且,當市場喊著「線上課程氾濫、已死」的環境下,瓦基的課程依然取得驚人成績:

這次透過「超級個體工作術」,我希望能收集並拆解我們身邊的好案例,讓更多學員除了我的版本,也能聽聽不同專業、背景下的有趣人物,是怎麼設計自己的商業模式、聽聽他的工作生活價值觀,甚至怎麼持續活出超級個體的方式。


重點精華整理

這次的訪談,我用課程中的產品和用戶漏斗模型,拆解他如何設計免費內容到高價值付費社群的「四大階段」——從對著模糊大眾的「內容廣播」,轉向建立深度連結的百人社群的背後機制。

如果你也渴望將「熱情」轉化為「事業」,並打造一個可持續、且讓自己快樂的商業模式,那這場訪談中的策略思維與實戰經驗,將會帶給你深刻的啟發 ⬇️

  • 尋找熱情事業的關鍵:就像納瓦爾 Naval Ravikant 說的那句: 「找到一個對別人來說像工作,但對你來說像玩樂的事。」2
  • 設計漏斗的目的,把時間專注在高價值連結:過去的內容創作像「數位廣播」,你根本不認識千千萬萬個在看你內容的人。真正的價值在於建立更深刻、持續的生命連結,這也是創建小型付費社群的核心動機。
  • 飛輪效應:成功的個人事業並非單點作戰,更該去建立一套能互助的飛輪,而不是讓自己打了三份工 —— 讓免費內容、產品(書籍、課程)與服務(會員社群)彼此連動、互相加乘的飛輪系統。

從「非我不可」到「超級個體」

雷蒙:這次訪談我最好奇的問題之一,就是瓦基當初在台積電擁有這麼多人夢寐以求的工作,是什麼樣的契機,讓你開始思考「離開」這條路?

瓦基:這源於我對自身價值的深刻反思,我會不斷追問,在公司裡做的事情,是否真的「非我不可」?

我發現許多工作其實可以被他人取代,甚至有人能做得更好。

與此同時,我在經營自媒體的過程中,透過分享讀書內容,收到了許多真實且深刻的回饋,感受到了更獨特的價值與影響力。

💬 雷蒙小總結:

瓦基不是因為討厭原本的工作而離開,而是因為找到了「更喜歡」且「價值感更強」的事情

這兩種價值感的對照,促使他做出選擇,希望能一天八小時都在做自己熱愛的事,而不是被動地等待主管分派任務。這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

轉換跑道,不一定是逃離現有工作的痛苦或不滿,也可以是奔向一個讓你更有價值、更興奮的未來。

很多人在「擅長技能」和「熱情」之間掙扎,不知道該選哪一條路?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深入探討這個兩難:選擇擅長但犧牲喜歡,這是一個人生陷阱。


個人商業模式的「產品和用戶漏斗」

雷蒙:訪談中,我在白板上一起畫出了課程中,提到的漏斗模型,我把它稱為「個人商業模式的產品漏斗」。

這是一個引導觀眾從認識你,到成為核心客戶的完整路徑:

超級個體 47 產品漏斗
超級個體工作術 單元 47 的知識圖卡
  • 第一層:免費內容(Free Content)
    • 目的:滿足好奇心,讓大眾看見你的成果與專業,建立初步信任。
    • 媒介:部落格文章、FB/IG/Threads 貼文、Podcast、YouTube 影片。
    • 雷蒙解說:所有流量的入口,重點是「廣度」和「持續性」。你得先讓別人看見你的成果,才有後續的連結與信任
  • 第二層:結緣品(Lead Magnet
    • 目的:讓潛在客戶付出少量金錢或時間(如 Email),與你建立更深的連結。
    • 媒介:免費的電子報、免費的線上課程、實體書、數位模版等低單價產品。
    • 雷蒙解說:結緣品是介於免費內容和付費產品之間的橋樑,建立信任的關鍵。願意用 Email 交換價值的人,代表他對你的信任又更深了一層,而瓦基的書《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結緣品。
  • 第三層:核心產品(Core Product)
    • 目的:提供系統化的 Know-how,解決客戶的特定具體問題。
    • 媒介:高單價的線上課程(Online Course)、實體工作坊(Workshop)、訂閱制的 APP 服務等。
    • 雷蒙解說:這是你商業模式的核心收入來源。它的價值在於提供「系統化」的具體解決方案,幫客戶節省大量自我摸索的時間。
  • 第四層:高利潤產品(High-Profit Product)
    • 目的:聚焦在少數人身上,提供個人化的深度服務,帶來具體的改變。
    • 媒介:高單價、長期的會員制社群(Membership)、陪跑教練服務等。
    • 雷蒙解說:這一層追求的不是人數,而是「深度」和「連結」,怎麼讓你的用戶變成品牌共同體的超級用戶?是我們品牌最一開始的付費訂閱會員,也是瓦基接下來的事業重心(我同樣在 2026 年會更新我們的付費訂閱方案)!

💬 雷蒙總結:

這套「個人事業的產品漏斗」,讓潛能客戶付出不同程度的承諾,逐步篩選出你的「鐵粉」。

透過設計你的個人商業模式,你的熱情才能轉化為可持續、且讓自己快樂的商業價值。

【延伸閱讀】一人公司如何做到千萬營收?產品設計組合、成本管理和人生選擇


從萬人影響力的流量思維 打造強連結「百人付費社群」

雷蒙:瓦基提到今年開始想嘗試「反槓桿」的策略,把心力從萬人追蹤的流量打法,轉向深度經營百人社群,考量是什麼?

瓦基:經營自媒體多年後,我感覺自己像在做「數位的廣播」,雖然影響了成千上萬人,但觀眾的面孔卻是模糊的,我無法真正認識內容改變了誰的生命。

我反思:「這件對著沒有面孔的人互動的事情,我還想再做 20 年嗎?」 答案是否定的。

我渴望建立更深度的連結,這促使我規劃一個限制人數在 150 人的私密付費社群。

這個人數參考了「鄧巴數3」,即一個人能穩定維持社交關係的人數上限。

並建立了一個規則:「三個月不活躍就退費」,寧願人數少,也希望維持社群的高強度凝聚力與活躍度。

💬 雷蒙總結:

瓦基這個從「廣」到「深」的轉變,我認為是所有成熟創作者必經的思考。

當影響力到達一定程度後,真正的滿足感不再來自於數字的增長,而是來自於真實的生命連結

【延伸閱讀】私域經營的漏斗實戰:大部分人都用錯了社群?從流量到品牌共同體


知識內化的流程:從輸入到行動

雷蒙:很多人都知道要多讀書,但很少人能像瓦基一樣,持續地高品質輸出。所以瓦基是如何將大量的輸入,轉化成有觀點的輸出?

瓦基:從「輸入」(如讀一本書)直接跳到「行動」是很困難的。中間最關鍵的步驟是透過「寫筆記」和「寫作」來進行深度思考與內化。

我的流程是:輸入(書籍) → 寫筆記/文章(深度思考) → 產出行動方案4

寫作是為了和內容進行思辨和對話,提煉出最適合自己的行動。

對外發布的文章、影音,都只是我思考後的成果。

💬 雷蒙總結:

瓦基分享的流程,關鍵在於「寫作是為了自己思考」,而不是為了發表。

我在《做內容訂閱半年後,我發現「寫作習慣」的本質:創作自由度》文章裡,跟暢哥(于為暢)聊到對寫作的看法,他說到:

「不要只為讀者而寫,要記得為自己而寫。」

雖然寫出來的內容要專業,這是種職業,但別讓寫作完全成了「例行式工作」。

透過寫作為自己釐清思緒的過程,正是將輸入的知識內化成智慧不可或缺的步驟。

對我們一般人而言,不一定要公開發表,但為自己寫筆記、釐清思緒,是累積洞察力的必經之路。


結語

​瓦基的故事告訴我們:打造一人事業,不是追求一夜致富的捷徑,是一場持續探索與優化的實驗

從台積電百萬年薪到自己創業,他找到的不是「更輕鬆」的路,而是「更喜歡、有價值」的路。

找到一個對別人來說像工作,但對你來說像玩樂的事。—— Naval Ravikant

當工作不再只是交換時間與金錢,而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你才能真正享受這場馬拉松。

一個能長久穩定的商業模式,也不是仰賴一次性爆紅,而是建立飛輪效應、系統化。

免費內容帶來流量,結緣品累積信任,核心產品創造收入篩選鐵粉,高價社群建立深度連結

每個環節互相加乘,讓你的影響力與收入同步累積。

更重要的是,瓦基從「萬人影響力」轉向「百人社群」的決定:真正的價值不在於觸及多少人,而在於你能與多少人建立真實的生命連結。

與其對著模糊的萬人喊話,不如深度陪伴一百個願意與你同行的夥伴。

🚀 這篇為訪談的重點精華文章,一刀未剪超過 100 分鐘的精彩內容都在專屬《超級個體工作術》學員的課程單元中!

📒 第一場加餐策略課|心得筆記收集

讓我們看見,列入下次的優化迭代,更讓我幫你擴散出去!

如果你有寫心得、筆記,歡迎留言在以下兩個平台:


📍 今年,我把我這套「從普通人到超級個體」&「現代工作和個人商業模式路徑」,都整理在這堂我的年度大課【超級個體工作術】,如果你有需求,歡迎參考看看:

solopreneur cover compressed

本文註腳補充

  1. 2022 年瓦基出書時,第一場新書分享座談會,找了我當主持對談人的小紀錄。 ↩︎
  2. 延伸閱讀:選擇擅長但犧牲喜歡,這是一個人生陷阱。 ↩︎
  3. 鄧巴數是你能夠認識、叫得出名字,並能夠建立起關係的人數,大致上就是 150。 ↩︎
  4. 我也有寫過一篇「我的 AI 寫作工作流」,裡面提到的觀念跟瓦基不謀而合。 ↩︎

分享按鈕

關於作者

留言回應

訂閱
接收通知
guest
0 留言
最新的留言
最舊的留言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領取高效生產力的秘訣!

Free 免費 NT$ ?????
免費入門課&電子書&精華文章一次帶走
  • 聰明工作者的 10 堂體驗課
  • 現代人必備的 25+ 款數位工具
……更多你需要的現代人精進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