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kip to content

斷捨離不是種整理術,而是高階的極簡主義,擺脫執著。

很多社群媒體上的懶人包,只把斷捨離講成「收拾的整理術」,我覺得他們是跟《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這本書搞混起來了。斷捨離的目的更像是一種心境、哲學,帶著「禪意」——不執著。

📌目錄

斷捨離

⚡ 本文為額外加餐

為感謝 Miula & Soking 的推薦,也慶祝 2021 年我們正式開啟付費訂閱服務,把去年 12 月的一則內容出來加餐分享,也錄製成 Podcast。(電子報的閱讀體驗跟部落格、Podcast 還是有差別,可以感受一下哈)

瞭解更多訂閱服務的內容,與訂閱者們的真實回饋,這邊請

稟賦效應:現代人的選擇掙扎

一個月前,去年的 12 月 13 號,我到成大的一門兩學分密集式課程,帶「Podcast 經營從 0 到 1」的工作坊。

課程結束後,有個同學留下來問我一些問題,其中有個問題跟課程內容沒太大相關,卻是一種很典型的選擇掙扎:

「我覺得我不適合讀OOO系,但我還是離不開。」 
「我已經讀了四年的OOO系,還沒找到喜歡的感覺。」
「但既然都四年了,那就再考個研吧。」

這就是典型的「稟賦效應」(註一)。

因為曾經擁有,曾經投入,即便現在不合適,卻還是執著。

在心理上我們很容易如此,但物質上也是。

就像週一有記者要來我們基隆的家採訪,想看看我們這種平凡人,沒有高檔的設備跟工作室,怎麼在家裡做 Podcast 節目 XD。

因為有人要來家裡拍攝,柚子和我回到基隆後,開始清理家裡。

有趣的是,我發現柚子的習慣動作是「收拾好」,我的下意識則是「這個還需要嗎?」不需要就丟了。

所以今天想和你聊聊「斷捨離」,和生活黑客的物質系統。

※ 註一:Endowment effect
2017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塞勒(Thaler Richard)教授在 1980 年提出的 ,和常聽見的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直接相關,指當人們擁有某樣事物,就會在心中把該物的價值放大,也對損失的畏懼更大。

傳統經濟理論認為人們為獲得某商品願意付出的價格,和失去已經擁有的同樣的商品所要求的補償沒有區別,但稟賦效應否認了這一點。


認知誤區:斷捨離不是普通的收拾打掃而已

關於物質系統,近幾年最有名的就屬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和山下英子的書《斷捨離》了。

兩本書都是佔據排行榜第一名一段時間,山下英子甚至還有為「斷捨離」註冊商標,真的是太聰明了…因為這一詞後來還在 2014 年成為十大流行語 XD。

他們都有提到的共同觀點是,「我們和物品的關係,往往是我們心智的外在投射。」

我看到有位讀者的評論,用一句話簡要有力地說明兩本書的差異:

「怦然心動整理術」是種軟性的物質系統入門書,重點是留下令你心動的物品;
「斷捨離」是更高階的極簡主義書,重點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

一般人把「斷捨離」認為是家庭物品的「整理術」

但生活黑客們和山下英子不只這麼看,斷捨離是一種日常的心智修練,透過觀察自己,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我們認為,真正的斷捨離和普通的打掃、收拾和整理不太一樣,它關注的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

判斷機制是,你要從「當下是否有用」的角度,決定一個物品的留與捨。

因為你所擁有的物品,除了會佔用你的注意力,也會直接反映出你對自己的認知。

你可以透過篩選物品的這種訓練,越來越認識自己,書中有舉一些例子,比方說:

  1. 你是不是發現雖然衣櫃堆滿了衣服,卻常常找不到一件能穿的?
    ——你也許是一個過於念舊不願意更新的人。
    (我們家的柚子大概是這種,感情回憶派 XD)
  2. 你總是等到有客人,才會用高級餐具(或其他日常用品)?
    ——也許是在你的潛意識裡頭,你覺得自己配不上這種高級,在內心是屬於自卑的
  3. 你總是習慣買好多衛生紙囤積在家裡?
    ——也許是因為你對未來充滿了不安…等等

概念解構:先斷、後捨,最終不執著

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少買;
捨:捨棄用不上的廢物——多扔;
離:脫離對物品的迷戀——不執著於欲望。

除此之外,這三個字是有順序的。

「斷」是入口、「捨」是出口,最終你會達到「離」的結果。

我看過很多社群媒體上的懶人包,只把斷捨離講成「收拾的整理術」,我覺得他們是跟《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這本書搞混了;斷捨離更像是一種心境、哲學,或者說帶著「禪意」——不執著。

之前有跟大家稍微聊過一本書《為什麼佛學是真的》,英文書名 Why Buddhism is True: The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Meditation and Enlightenment,改天會在我的付費內容好好寫一則我看完後的啟發。先一句話來說:佛學是把佛教裡「哲學思想」的部分抽取出來。

所以,我們如果真的理解斷捨離的本質,就會知道「不是為了整理而整理」,而是透過向外整理,引發內在改變


應對策略:怎麼斷絕不需要?

作者認為:人們無法捨棄不必要的物品,就是擔心「有一天會派上用場」、「未來可能會想要使用」,然而這個想法,卻是用「過去」的囤積去設想「未來」,反而造成「現在」的困擾,也局限了未來的可能。

那麼,怎麼斷絕不需要?我給你三個建議:

不因為便宜而去購買,或因為免費而貪婪。

  1. 我們在購買東西的時候,常常想的不是我「需不需要」這個東西,而是我(好像)「想要」這個東西。首先,這種思維需要調整。
  2. 怎麼判斷「不需要」?你「現在用不到」的東西,就是不需要。比方說朋友送給你的聖誕禮物,雖然你心裡頭明明就知道不會用到,或是根本不適合你,但是不收不好意思,所以就收下來了,然後就一直堆在房間裡頭,也捨不得丟。如果真的不想丟,那建議把它給需要的人。
  3. 看到有免費的東西就花時間去拿,無論是免費的課程、禮品,還是活動,但你現在的狀況其實不需要這東西,這反而製造了你的焦慮,分散了原有的注意力。

行動思考題:你有太多執著嗎?

無論是對特價、折扣的執著,還是對喜愛、回憶的人事物執著, 導致家中處處堆滿物品,心中塞滿心事。

沉溺在過去之中,很容易和傳統企業一樣,因為過去投入太多,而不敢放棄,不願轉型;過去的美好事物很棒,它們是我們存在的意義與前進的動力——就像在《鬼滅之刃・無限列車》夢境裡的炭治郎,知道過去無法回來,所以選擇向前走,離開夢境,回到現實保護他現在和未來的重要事物

通過斷捨離的練習,生活黑客不只是在物品上做到不執著,還可以延伸到交友、工作、管理、關係經營,甚至教育孩子。

相信我們的蒙友們,應該也有人曾經實踐過「真正的斷捨離」,不只是簡單的收拾物品而已。

這對於你的生活產生了什麼影響?歡迎留言分享給我
0
文章後的留言區可以臉書登入x

山下英子在書中說:

「人生就像搭上一部空間有限的列車,抵達終點站時,又有多少行李能陪你到最後?既然有限,更應該好好選擇不是嗎?」

有一句話我很喜歡,蠻能呼應這段的,分享給你:

「世界上有很多的東西,你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你能帶走的,只有自己,和自己的脾氣。」

2021 年到了,建議你可以來場大掃除。

整理去年留下的,著眼於現在的需要。下次整理物品時,練習不是去想「把這收拾好、整理好、放好」,而是「這個我現在還需要嗎?」「有人會比我更需要它嗎?」

練習放下對物品的執著,生活會活的更快樂、自在。

▍更多好內容,歡迎你加入「生活黑客之路」內容訂閱

參考文獻:

  1. 《Anomalies: The Endowment Effect, Loss Aversion, and Status Quo Bia》 – Richard H. Thaler
  2.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3. 《斷捨離: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4. 《你和物品的關係,就是你和自己的關係》

立即分享

關於作者

留言回應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