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53 期(3/3-3/16)封面照片:把站立工作,升等為走路工作!
我發現自己一直以來,都有一種「努力病」。
總覺得,只要我在某件事情上投入越多,回報就會越豐厚。
雖然這道理放在過去,或許沒啥問題,但現在這時代,有太多的槓桿機會,用對工具、找對環境……等,所以才有「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的這說法。
但我還是控制不住地,想要把覺得重要的事情做好,就像這週都在忙「剪輯師的招募1」:
- 招募文檔寫了 4500 字,發佈在 FB 和 Threads,1 個工作日
- 把 30 多位申請者的提問,整理成一頁 Notion,1 個工作日
- 再跟柚子一起研究所有申請資料,決定第一批面試人選,1 個工作日
沒錯,一週就有一半不見了,而且我還沒把「第二階段後的任務挑戰」給準備好 😅
還好有藉此把一篇放在草稿許久的文章《遠距工作的面試方法》,給發出。
怎麼有一種「尋找人才」,比我當年「求職找工作」還累上許多的錯覺…
還是「努力病」作祟,私認為如果越用心對待這招募,應該就能吸引到更用心的人吧。
※ 這週末已把這 7 天的應徵者內容都看完(信件會陸續寄出)



一人公司和小規模團隊:自由和壓力雙面刃
自由的外顯模樣,就是沒人管你,但沒人管就代表風險自負,跟自由(旅)行也是這概念。
所以這週看到《上班不要看》解散的消息,我也蠻能感受到這種不捨和壓力2。
雖然我從小就是努力病跟窮人思維,但人總會慢慢成長的。
30 歲的我,是該去挑戰、學習怎麼在保有自由彈性的條件下,還能讓自己有這能力,能提供舞台給需要的人,達成 1+1 > 2 的綜效。當然,我也會害怕遇到不善良、動機不純的人,例如這週的台灣網紅事件(Andy 和家寧),大學時期我也遇過不少,雖然沒有 Andy 這麼慘痛,憋屈 10 年,但這類事件遇過一次,真的會對人性和信任非常失望,需要好長一段時間才能恢復。
慶幸台灣的網友們還是願意出手幫忙,讓我們知道大部分人還是善良的!
哦對了,封面圖是我買的走路機到了!現在每天的閱讀時段,會搭配升降桌,給他走個 90 分鐘,大概 5000~7000 步!期待一個月後能體脂肪下降到 20% 以內 💪🏼
🤝🏼 本期贊助:免費報名,台灣規模最大的 AI 展覽活動


你知道 AI 很重要,也許還沒真的「用起來」,但可以先看看專家&產業怎麼用。
今年,台灣規模最大的 AI 展覽【AI EXPO Taiwan 2025】來了,
200+ 項最新的 AI 工具、超過 30 場菁英級講座
集結 250+ 家企業、60 所大學
從工具應用到市場趨勢,一次聽好聽滿。
時間:2025 年 3 月 26 – 28 日
地點:台北花博爭艷館
🎁 免費報名,記得趁現在卡位!出席還能抽「台北-首爾雙人來回機票」
📍 本月&即將的重要活動和消息?
- 上週雷蒙週報 #152 的課程抽獎(價值 NT$4,650),中獎者為 Huang-Yin Chung(請回信給我你在 wordup 平台 的 Email 帳號,我會回傳一個兌換碼給你唷)
- 這週要帶 Notion 訓練營第九屆的教學團隊去 Team Building,這次人數是歷屆最多!還在觀望的朋友,盡早報名即將額滿唷。
- 先偷偷預告我們的 ChatGPT 工作術課程,也即將在四月份更新至 2.0 版本。除了會新增這一年來,我最新的 AI 工作流用法,也會把整堂課的章節單元優化,到時候也會隨之調漲。
這週,我的輸入和閱讀?
—文章和學習筆記—
💬 AI vs 創作者的影響
周加恩的最新力作,創作者必讀。我非常同意「工具價值」已經被 AI 取代的差不多,還好現在真的習慣用 AI 學習、搜尋的人大概只佔 10%,而且我很喜歡他的洞察「『觀點價值』只是一種表象,沒有人在意創新」,就拿這時代的抖音還是抄襲致敬事件來看,大家不在乎是否第一和原創,只在乎是否滿足了自己的閱聽感受和需求。
所以非常認同他的結論「Curator 比 Reporter 重要」,之所以要找剪輯師(影像內容策展專家),而且這麼用心寫招募文檔,就是希望能找一個人除了釋放我的剪輯後製時間,更能帶領我們品牌上升一個高度,用影像把內容呈現的更好。
🔎 新文章:怎麼判斷遠距工作的人才?如何面試&準備?
結論與真相:【光靠面試,無法找到遠距工作的人才。】
—數位工具和 AI 應用—
✍🏼 Ghost 部落格電子報網站部署教學文
前陣子正式上線了「生活黑客筆記」(Notion 電子報&學員作品心得)副站,遇到好多人詢問我怎麼架設 Ghost 的?於是寫了這篇文章,讓有需要的人都能少走點冤枉路。分享我實際踩過的坑,你可以不用再踩一次 😅
⌨️ 開源的 JSON 可視化編輯器
JSON Crack 能將 JSON 資料可視化,直接生成互動式圖表的開源工具。直接把一長串文字變成樹狀結構,很適合呈現、討論,還有教學。以後我的 n8n 教學影片就會用這個工具來輔助!
—影片—
👍🏼 丁輝:決定人生的不是經歷,而是解讀方式
這部影片的一開場就把我給抓住了。小時候自卑的底色,也是我經歷過的日子。我好喜歡主持人用訪談人的新書最「開頭」和「結尾」的兩個詞,做為整段訪談的起與合,太妙了。也很認同下的標題「決定人生的不是經歷,而是解讀方式」,值得一看,細細品味。
🔍 雷蒙的社群動態精選&會員限定內容&學員見證:
👉🏼 點此加入 Lifehacker Premium 會員&進入會員社群,更多限定內容,一起交流進步。
※ 內容註腳
- 後來看了下大部分的應徵者,尤其有人說到「目標是一起打造中文圈最高品質、高效的生產力教學及知識內容」。讓我太感動,覺得「剪輯師」這職稱名好像對大家來說太窄。以最終的目標來說,我當然希望這夥伴能成為我們的「影像內容策展人」或「品牌影音製作人」,但因為還沒合作過,前期一定是要能先拿出「實際作品和成績」,我們才能繼續探索、賦予更多的資源,一起打造更好的舞台。 ↩︎
- 「我理想中的一人公司,價值觀在哪?」我寫了一小則自己的筆記和思考在臉書上(點此前往 🔗) ↩︎
🤝🏼 如果你喜歡〈雷蒙週報〉並願意幫助我繼續分享下去
〈雷蒙週報〉是繁體中文圈 Top 的數位工具應用、科技產品的電子報品牌,提供現代人如何聰明工作、提升生活品質的方法。訂閱者超過 17,000 人,開信率 > 60%;為了讓這電子報長久經營,我可以協助你推廣好的產品、服務或活動被更多人看見,點此進一步瞭解如何跟我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