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更新於:2024/03/15
更新部分內容,並附上我 2024 的新版復盤方法和 Notion 應用模版教學於文末。
首篇寫於 2020/11/29

(圖片來源:數位島嶼)
年初、年中和年尾,是個公司和個人的復盤季節。
那年在北京互聯網行業裡工作,我見識到一個道理:「老事情寫文檔,新事情做復盤。」
這可能跟一般人的認知不一樣,為什麼新事情做復盤?
因為復盤是將過去的經驗萃取成能力的核心技術,也是讓我們的新目標(例如年度計劃)能更符合自己,而不是透過空想出來,或是別人做什麼我就做什麼。
💡 身為一個每年要求自己掌握一門新技術的生活黑客和 Solopreneur,我打算寫個復盤思維的完整介紹。
先用這篇文和你分享,三種常見的復盤誤區,並告訴你其中的關鍵能力缺失在哪;再用下一篇以自己身為內容創作者的經驗來說明,專業工作者的復盤方法論,以及你可以怎麼做。
工作經驗無法累積,你的能力就無法產生複利


這個時代,向自己學習是最為重要的能力。有句話這樣說:
「不懂復盤的工作者,工作五年還比不上別人一年。」
因為你的工作經驗無法累積,形成有效的方法論,你的能力就無法產生複利。
復盤的技術:萃取經驗,找到規律,提升能力
「復盤」換成大白話來說就是「總結經驗」,但不僅如此。
只可惜,學校裡頭不會教復盤的思維;公司裡的主管也大多數不懂,因為以前的環境變化的沒有像現在這麼快速。就連目前市面上的兩本復盤的書,其中《復盤+:把經驗轉化為能力》這一本比較適合公司團隊,但還沒有適合個人做復盤的案例參考。
只有極少部分專業工作者才掌握了有效的復盤技術,能持續把點狀經驗轉為能力模型。
而絕大部分的工作者,都是老闆叫他做工作總結,才會開始去盤點過往的任務記錄、分析問題,甚至大多是為了做而做,名為復盤,實則流水帳,缺乏結構思考力和問題分析,根本無法創造複利效應。

好的復盤,是你經驗到能力的那個橋樑。
一、不懂復盤思維的初心者

這類人是最常見的,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上:
我明明(看起來)很努力,但怎麼時間一直在走,我還是老樣子?
這現象尤其在拼了命「純學習吸收」的人身上最常看見。
明明學了好多,買了好多課程跟書,怎麼能力還是沒什麼增長?
因為別人在輸出(走),會復盤,找到自己的能力模型,而你總是在原地踏步,用吸收新知識自滿,這也是俗稱的「用戰術的勤奮來掩蓋戰略的懶惰」,方法不對,用盡全力也效能低落。
以生態學來看,一個有機體要想獲得生存與發展,其學習(learning)的速度必須大於或至少等於環境變化(change)的速度(L≥C)。復盤不是回顧導向,而是往未來的學習導向的,不只是推演過去而已。
摘要於《復盤+:把經驗轉化為能力》
因為 A 類型的人,甚至連「回顧」自己之前做了什麼都很少做,更別說是「產出」了,也當然無法從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中,找到規律和模式——經驗萃取。因為沒有屬於自己的知識庫和方法論,所以不斷學新的,就忘掉舊的,越走越迷糊越是焦慮。
復盤思維是什麼意思?怎麼運用?
前面說到「復盤」的概念來自於圍棋,後來是聯想創始人柳傳志將其引入企業管理應用:
「在這些年管理工作和自我成長中,『復盤』是最令我受益的工具之一。」
by 柳傳志
後來復盤這門方法,被越來越多公司和個人採用,現在已經有太多種方法,小到個人寫一篇文章,大到上百人的產品項目開發,都可以通過復盤的方法來總結規律,提升能力。
一般人的復盤,會用的最基本模型是 PDCA 戴明閉環;而近幾年優化的模型是 GRAI:
回顧目標(Goal)比對結果(Results),並從中作過程分析(Analysis),總結經驗與規律(Insight):

很多人之所以很努力卻沒有長進,其實是因為沒有復盤,所以不斷重復自己的錯誤,不知道該怎麼找到更有效的方式去工作和學習。
我看過很多團隊和專案,好不容易用了半年、一年的時間策劃並執行了一件有意思事,成本資源都投入進去了,但要舉辦下一屆時,卻因為沒有一個復盤,以致於下一次幾乎要從頭開始,後來加入的成員也不曉得如何有效幫上忙。
也看過一些沒有復盤思維的人,持續用同一套動作做事,卻幻想著結果會有所不同——這是期待運氣幫忙躲開曾經踩過的坑嗎?
閱歷這個東西,不僅要經歷,還要閱讀(多看別人與觀察環境);經驗這東西,不僅要經歷,還要實驗(有正確的復盤方法) 。
二、流水帳做總結的被動工作者

絕大部分工作者最一開始接觸復盤的概念時,通常是來自於公司和老闆要求寫日報、週報或者每一季度的回顧總結。
但大多數職場小白,沒有理解這種匯報跟總結回顧要怎麼寫,通常是以「記錄流水帳」的心態來寫,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反正就是當日記寫吧。
沒有目標、缺少條理,沒有結構思考與分析的能力,所以明明回顧寫了很多,也算是有產出,但卻難以再次運用。
除了上面提到的 GARI 框架之外,還需運用金字塔原理和 MECE 結構的展開式,根據一個主題/目標/行動結論做展開來討論,讓邏輯更清晰,也讓復盤的層次更完整:

這也是為什麼你可以看到有些人的復盤很全面,有些人的卻很破碎。
三、能運用復盤去發現問題的工作者

當 100 個人在職場和專案裡不斷採坑、撞牆後,總有個十幾個人能掌握邏輯架構、能針對現象做歸納整理,輸出還不錯的工作報告,這是職場 5 年經驗應該有工作水準。
然而,當你缺少問題分析的能力,雖然你能運用復盤去回顧發現問題,但卻對怎麼解決問題毫無頭緒。
問題分析:復盤不是只做回顧,是針對未來做有效學習
因為大部分人都能看到表象的問題,卻無法對問題與挑戰作進一步的拆解和應對策略。
例如製作 Podcast 節目,你可能會發現你的聽眾訂閱數一直沒起來,認為是行銷宣傳的力度不夠導致的問題,但你可能沒分析到,你的流失率也很高,即便一直拉新的人進來,舊的人維持不了,那也是枉然。

分析問題,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去做拆解:可控、半可控與不可控。
聰明的現代人會把時間和精力專注在「可控」的事情上,將其標準化降低成本、將其專業化找出差異提升價值;
並針對「半可控」的能力缺失,安排學習計劃;理性放棄想掌握「不可控」的欲望,尋找替代方案。
- 可控(已熟練的狀況) 因為熟練,所以能畫出標準工作流程,讓未來再發生時,能知道如何以最低成本、高效的方式去應對。
- 半可控(能力缺失) 通常是你現在能力與經驗的缺失,為此安排學習計劃,掌握能力和工具轉為可控。
- 不可控(客觀與環境原因) 例如疫情、他人關係……等非自己能掌握的客觀因素。通常建議直接無視忽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焦慮,或去思考有沒有替代方案,可以轉為半可控。
這種把一般人能發現的問題,分成三種應對策略,也是之前談生活黑客的斯多葛哲學中提到的,不只是一直看過去的問題,而是針對未來去區分,什麼是我們能掌控的,什麼是不可控制的。
想要有效成長,要向前人學習,但別忘了向自己學習
人生無處不是選擇,時間、精力,錢都有限,但是挑戰和難題是無限的。
我們有三大學習對象,一是父母老師(學世界觀和道德邊界),二是前任(學人際關係和互動),三是自己。
前兩個數量都有限,而且「難以控制」,所以還是向自己學習還是最靠譜。
發現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直是職場成長的基礎技能。
但在這 VUCA(Volatile 多變、Uncertain 不定、Complex 複雜、Ambiguous 模糊)的時代裡,通過復盤,不但可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還可以把經驗轉化為能力,讓自己跑的更快、更穩。
下一篇(內容創作者的復盤方法案例)我會以自己做為一個內容創作與自媒體經營者的角度,簡單分享我的復盤方法論。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