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摘要這篇文章
本文部分摘自得到App 羅振宇的《啟發俱樂部第十六期》(怎樣做一個產品?),加上自己的見解。
因為最近正在打磨年底即將推出的產品服務(生活黑客之路),這則羅胖的分享實在讓我太有啟發,讓我有更清晰的方向去規劃內容產品和用戶路徑,故加以自己的經驗分享,也給我們個體經營者社群的夥伴們有所參考。
今天這篇要回答的問題是:到底什麼才是產品?
因為科技的進步,產品已經從實體到虛擬,形式上變了,但本質沒啥變。
好的產品不是去無窮擴張,是節制的,是反人性的,怎麼說?
那我們,該怎麼做出一個好產品呢?
[ez-toc]
智能時代的到來,產品從實體到服務
服務業和製造業,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製造業的產品是清晰的,而服務業的產品是模糊的、需要自己來定義的。
然而,所有的製造業公司,因為智能時代的到來,也在往服務業演化。
比如說 Hahow 這類型的影音學習平台,你認為他們的產品是什麼呢?是一檔一檔的課程?是每一個上傳到平台的影音?還是每一個與 Hahow 合作的老師?又或者是給會員或企業的學習方案呢?
如果你看完這一篇文章,你會知道,「產品不只是你拿什麼東西收錢」。
當一個公司選定了不同的產品模式,迭代優化的方向也不一樣,最後公司演化出來的樣子也不一樣。
同樣是做學習平台,Hahow、YOTTA、PressPlay 和 Udemy 和 得到,你能說他們是相同的產品嗎?或者同樣是做訂閱制服務,于為暢、科技島讀、Miula 科技巨頭解碼、了概,還有未來的雷蒙三十,也當然不是同樣的產品。
寫到這邊,我們先給產品一個定義:
產品,就是一個用戶難題的解決方案
產品不是圍繞著自己的擅長,而是用戶難題
但是,當絕大部分公司在談到產品的時候,其實都忘了用戶難題,而是圍繞著自己習慣的領域去做自己擅長的事。
你可以看到很多人把產品迭代這件事,只關注了功能強化、技術升級,卻看不到他們對用戶難題的關注。
所以,一個好的產品的出發點是:
你提供的產品就是你正在面臨的難題,只是你走的比較前面。
像是我之前在北京的 Keep ,這款產品的緣起,來自於創辦人王寧自己的難題。
他曾經困擾於運動和健身,研究了許多方法和工具,最終用一年時間從 85 公斤,減到 65 公斤,但在過程中卻找不到一款好用的整合型解決方案,所以他找夥伴一起做了 Keep 這款產品。
我未來要提供的內容產品也是如此,正因為我走過升級自我效能的這一條路,知道成為一名高效的專業工作者和生活黑客需要哪些工具和方法的支持,所以我想把這樣難題的解決方案,提供給對自己要求高,想培養可遷移能力的每一個遊牧世代。
雖然我們推廣數位遊牧的生活模式,但你不一定要現在就離開傳統職場。我是希望跟著我們的你,能夠具備可以遷移的專業工作能力,讓你不必仰賴著企業系統,等到哪天你覺得可以了,或者又遇上一個黑天鵝,你的組織不靠譜時,你有自己的職業道路和生活方式可以選擇。
20201112 新增:「為什麼現在的商業可以做到不去迎合?」
產品,不是種空泛的承諾,它應該有明確的邊界
用戶難題可大可小,但大多是沒有邊界的,產品反之。
這句話什麼意思?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
如果用戶的難題是「缺乏幸福的婚姻」,任何產品都不能直接解決這個難題。
為什麼?因為幸福的婚姻,是一個沒有邊界的難題,而產品必須有邊界。
所以,我們可以給用戶每周準備三次相親,但是,我們不能直接給用戶幸福,這是做產品的「節制」。
再比如,如果用戶的難題是「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我們能提供的產品像是,安排一次深度探索的旅遊行程,也一樣是有邊界的。
因為在用戶難題面前,好產品的特質是:謙遜、節制。
這邊的節制,是指對「產品提供者」的節制,不管面對的難題看起來有多大,做產品都要試圖用一個足夠聚焦、有邊界的方案來解決它,這往往卻是最有效的。
至於為什麼,讓我接著說。
做一個好產品,就是做一個好展覽
羅胖在啟發俱樂部裡頭提到:「做一個好產品,就是做一個好展覽。」
他接著說:「人是在匱乏中演化出來的物種。所以,人性的本來面目,是不斷攫取和擴張。但是所謂的展覽呢?它是在萬事萬物的洪流中,選取一部分片段,確立清楚的邊界,塑造一個體驗。」
展覽正好與人性相反,給了我們一種非常奇妙的行為和共鳴模式,它不要多,而是要少。
畢竟要解決難題的最終,靠的還是用戶自己的行動與感受,我們做產品的,只是給他一個指南針和路徑,但路要他自己走。
所以我常說:
我不是一個給答案的人,頂多是給你個參考方法,讓你更清楚知道自己的難題,以及怎麼給出、回答自己內心那個問題的答案。
做產品(策展)的五個原則
文章的上半部告訴你何謂產品?產品的本質又是什麼?
接下來要告訴你,怎麼做一個產品?你可以參考這五大原則:
選擇片段、塑造感受、設計流程、確立邊界和賦予意義。
我們先把這五個詞簡單定義下,接著舉例。
片段選擇
羅胖這樣說:「在世界的噪聲洪流中,選擇出一小部分,給特定的人看。」
一個好的產品人和策展人,他們看世界的方式,不是農夫式的,守著一顆種子變大,成為一片田野。他們看世界的方式,是由大切小,類似探險家一樣,到月球上只切出一塊岩石,帶回來給地球人看。
因此,所有產品人的第一個任務,做出選擇(取捨)。
塑造感受
什麼是「展」?就是展開,把抽象概念延展,展開成感性的材料。
我們不是要出考題考用戶,不是去讓用戶調動自己的深層理解能力,而是調動感受力,協助他們完成自己與自己難題的連接。
就像剛剛提到的,我的產品是個指南針而不是答案本身。
製造流程
我們要去製造用戶可以「經歷」的流程,即使很短,即使是在線上,也應當是完整的「經歷」——從得知,到被喚醒然後參與,再到完成體驗與對下一次的期待。
確立邊界
一個產品就像一個展,不能是一個永久景觀,而是一個臨時性景觀。
它像「沙畫」一樣,隨時創造,也能隨時抹掉。因為稀缺,所以珍貴。因為反覆且再現,所以期待。你可以仔細想想,世界上沒有一場展覽是不結束的,因為不結束的展覽就沒有靈魂,人們也不會珍惜。
賦予意義
更準確地說,是為用戶建造一個有意義的「情境」。
是個能讓你的用戶認同,且可以參與的,本質上是一種行動感召。
結合以上五點原則,我們來打個比方——奧運會。
- 片段選擇:在所有運動中選出一部份的種類,在全世界的運動員中選出特定的一批
- 塑造感受:把各種抽象概念,變成開幕儀式,旗幟、徽章、獎牌
- 製造流程:從主辦城市宣佈到火炬傳遞,再到開幕、閉幕的完整流程
- 確立邊界:四年一次,特定城市
- 賦予意義:追求相互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
如果你用這 5 條原則,去檢視一下自己目前和未來的產品,還是個體小聚的讀書會,你會發現自己還有地方可以更好,也有更清晰的路徑可以優化,回到用戶本身的難題上。
好的產品是反人類本能的
一個產品之所以可貴,一個好展覽之所以能在我們心中留下好印象,正因為它是「反本能」的。
人的本能,是無止境地索取資源,無邊界地釋放慾望;而產品設計,就是要遏制這樣的本能,確立這個邊界。
吳伯凡老師談到過一個問題:「什麼是嘮叨?」
請注意,嘮叨,不是說得不對,而是喪失了對自己控制,喪失了邊界感。因為愛嘮叨的人,總是看見什麼說什麼,喪失了對他人感受的理解力。
這是為什麼?
吳伯凡老師說:「人老了之後,身體當中的『催產素』分泌下降了。」
催產素並不是女性的專利,男女都能分泌。它的作用,是讓人的心情從動蕩到平和,找到自己的控制能力和對他人的感受力——你握住自己孩子的手,擁抱自己心愛的人的那個瞬間,那就是分泌催產素的感覺。
接著羅胖補充一句,我覺得特別精華:「催產素就像攝影藝術那樣,把一切不必要的、噪音的事物從你的世界裡趕走,留下來的那些,就是美的。」
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對智慧有一個定義:「所謂智慧就是明白自己應該忽略什麼。」
我們說這個人很有智慧,表現在他能忽略好多無關緊要的事情,將注意力集中在真正對他重要的事情上;反過來沒有智慧的人,就是嚴執著於關注種種無關緊要的事情,卻對真正重要的事情漠不關心。
如果回到我們所推廣的自由職業、數位遊牧和一人公司裡頭的核心價值——「自由」上。
關於自由,我很常說的那句話:
真正的自由,不是當你要做什麼,就能幹什麼,
而是當你不想做什麼時,你能夠不做什麼。
這也是一流智慧(自由)的展現,也是我們做產品服務的邊界和取捨之一。
所以說,我一開頭講的「反人性」,不是去反用戶的人性,而是產品的提供者要自己節制自己,不是你認為想要的就塞到用戶身上去,帶著用戶明白自己該忽略什麼、該專注什麼。
所以到底什麼是產品?
好,讓我們最後總結一下,今天我們講了,什麼是產品?
答案有兩個:
- 產品是用戶難題的一個解決方案
- 怎麼解決?我們提供你五個原則,給用戶做一個展覽——讓他忽略不重要的事,而在真正重要的事上確立邊界
這整個過程,就像是為社會製造「催產素」。
一個美好的產品,都是「社會催產素」,它讓某部分人變得更好,這世界也就能變得更好。
One More Thing, 我常常說,要把自己當作一個產品,我們每一個人就是一個產品,這又可以怎麼分析?怎麼優化提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