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網路科技時代,我們該關注的不是數位工具與科技產品本身,而是個人怎麼運用(或者抵抗)科技與數位的「生活方式」——這才是有血有肉地活在數字時代裡的生活黑客,而不是被困在數字系統裡。
現代人的數字生活圖鑑 #03
透過這個專欄,我會邀請身旁認真生活的朋友、訂閱會員用文字進行採訪,把他們真實的故事案例寫下來給你參考,讓你與不同領域的生活黑客們連線同步,有意識地升級自己生活的掌握感。
今天《現代人的數字生活圖鑑》系列內容正式回歸,並且升級為 2.0 版本。這個系列專欄,我會邀請身旁認真生活的 Lifehacker,盡可能挖掘出他們是怎麼運用科技與數位工具來提升工作效率,並找回生活的掌握感。
畢竟《生活黑客之路》這個訂閱服務,我不希望你只是在遠方看著我一個人獨行,你隨時可以參與進來一起前行。今年我們訂閱服務裡,無論是成功實踐擅長和理想開啟個人事業的案例、接到案子發展副業、轉職成功,以及找到生活重心和熱愛的項目,甚至是遇到好伴侶……等。2022 年的訂閱服務,會有更多用戶參與項,當然這部分我還在學習和嘗試,怎麼讓我們的生態健康,讓沒有人會是一座孤島,讓所有人都能支持所有人,有自己的角色和價值。
所以這個系列會重新推出,除了能讓你看見更多面向的生活方式,甚至找到相似價值觀和共同目標的潛在夥伴之外,也是我目前能做到的——透過一些問題引導你挖掘出你的專業、熱愛和使命,也挹注一些影響力給你,讓你能去點亮下一個人。
by 2021.12.23
先介紹一下你自己,目前的生活和工作?
雷蒙:
Kyo 是我們的老訂戶,也是第二屆 Notion 訓練營學員。在第一週作業,被同學們稱為「思路最強
」的冷幽默工程師。但他一開始其實是法律專業,但為什麼 Kyo 之後沒有往原先的法律專業走?他有記錄這段小故事:《告別法律》 。這篇文章中,也能看見我們都曾有過的自我懷疑。
Kyo 曾經說:
「放棄很難,放棄學了十幾年的法律更是難上加難。那種感覺就像對過去自己的全面否定,讓人難以承受,猶如生了一場大病。」
然而,他現在轉職成為一名工程師,算是大病初癒,有了完全不一樣的生活模式和對生活的意識感。所以今天來邀請他分享下,他的是怎麼「持續記錄」,來幫助他工作和學習的?
我是畢業於法律系,之後在宜蘭當公務員,最後發現到自己並不適合,再不逃只能待在牢籠中(心理上),後來轉職為軟體工程師,目前在一家 IoT 公司擔任 Python 後端工程師,遠端工作。
出於對文字的熱愛,與法律邏輯訓練,我很重視程式的可讀性,相信好的程式碼就像一篇優美的文章,有著簡潔的語句與清晰的意圖。這次想分享、聊聊我近一年的筆記利器,對我的工作與學習都有很大助益的工具 Notion。
是什麼時候開始研究 Notion 的?機遇是?
一開始是在 Medium 上看到黃岳涵的文章,知道有這個新工具,但仍習慣使用老牌的 Evernote。真正開始認真學習 Notion 是在認識雷蒙以後(Notion 實戰課程),現在思考與筆記都已離不開 Notion,真是太香了。
你是怎麼高效使用 Notion 的?
也不敢說高效,但至少更容易把記憶留下。
目前工作上的任務或遇到的問題以及下班後的學習,全部使用 Notion 筆記、管理、複習(複習很重要,也很容易被忽略,沒有複習,筆記的價值會大打折扣,但我也還做得不夠好就是了)。
程式世界資訊量爆炸,沒有筆記歸納很快就會忘記,或被知識的洪流淹沒。關於以 Notion 做筆記,我的方法並不特別,甚至還沒有用到資料庫的進階功能比如「relation」,我覺得能「持續做,回頭看」就已經很好。 雖然 Notion 的功能非常複雜,但我們依舊可以只取其長處,並簡單使用。
Q:那麼,Notion 是怎麼在工作場景幫助到你的?
主要應用在兩個面向:工作任務與會議記錄。後者不難理解,這裡主要講一下記錄工作任務的要點與好處。
我會把工作中的主要任務過程加以筆記,包括思路、如何 debug、相關程式碼,就像寫在 Jira issue 一樣,只是內容上更加豐富,會有很多我的碎碎念與想法。其中有三個重點:
- 思考的所有方案值得全記錄下來,而不只是成功的那個。比如 debug 時預想有 A、B、C 三種可能,即使最後是 C 才有效,但嘗試過的 A、B 也很有記錄的價值,因為日後可能遇到類似但不完全一樣的問題,這些錯誤的嘗試往往更容易讓你釐清問題。
- 任務中使用到的技術或知識,可以關聯到學習筆記,讓兩者相輔相成。這部分可以用資料庫的 relation 欄位,也可以在 page 中直接引用連結該頁面或區塊(我目前的做法)。知識間有關聯,必然會更有印象,現在火紅的 Roam Research、Obisidian 不正是以此為賣點?
- 最後一點講好處。當你要整理履歷,寫下自己在這家公司做了什麼時,藉由瀏覽過去所有任務,可以很快速且有效地回顧,包括其中的挑戰與你當下的想法——你能夠看到自己的進步。
附帶一提,不需要每個任務都詳細記錄,這樣太費時費力,只挑重要的即可。
Q:剛剛也有說到你下班後的學習也是用 Notion,跟上述工作應用的差別是?
學習筆記的關鍵在於對於「難點」的掌握,以及下一次再遇到時,你「能夠想起」這個難點你曾經為它筆記過!或能在製作新的筆記時,去和舊的類似概念的筆記進行連結。
可以看得出,無論前述的工作任務筆記,還是這裡的學習筆記,「連結」這個概念確實至關重要。我的學習筆記有三個資料庫:
- 大型材料(書、線上課、完整網頁教學)的筆記:這個很容易理解。
- 知識概念筆記:文章、官方文件、主題搜尋整理,較為零碎,屬性上偏純資訊整理。
- 實作筆記(偏操作):主要是記述程式開發遇到的問題(不限於工作上),也包括了很多的實作細節與注意事項。記錄這些主要是遇到類似問題時,能直接省下回復記憶的時間精力,不必從頭再來。
區分上述三者是因為它們在內容上有一定差異,不適合放在同一個資料庫。到此可能已經有點資訊過載了,為了讓大家可以有一個比較具體的畫面,就以上述第三項「實作筆記資料庫(我稱之為 Code Hitch)」為例,對資料庫細節稍加介紹。
首先我非常喜歡使用「清單檢視(List View)
」,能用清單的我都會用清單,因為它們看起來最簡潔清爽,一目了然。當然,有些時候還是需要完整的 table 檢視。
欄位的部分,三個學習資料庫差別不大,差不多就是畫面上這幾個屬性值,除了標題外,由左到右分別為:
重要度:格式為單選值,選項為「⭐️(重要)」或「⭐️⭐️⭐️(非常重要)」,二星我就省略了,因為是給自己看的不用分很細。沒有選就是重要性普通,這欄位可以方便你用 filter 過濾重要的筆記。
類別:也是單選,選項主要是程式相關的技術類別,比如 Python、Docker、Git 等,畢竟這些資料庫主要是用在程式的學習。
是否完成:格式為勾選,確認這份筆記是否算是完成,防止寫到一半打斷後就忘記了(筆記一多後還真的會)。
經過天數:格式為公式,我最喜歡的一個欄位。表示這份筆記自最後一次修改後已經經過幾天,讓你用量化的方式知曉它在記憶中的新鮮程度,以便決定是否複習,對於需要主動複習的大型材料特別有用。
還是要再次強調,筆記本身沒什麼特別之處,怎麼使用才是重點。
雷蒙:
使用「經過天數」(Days)而非「最後更新時間」(Date),因為「數字」比起「日期」來說更直覺,也更能讓我們注意到,這點我也學到了!
筆記到實戰:以學習 Docker 並應用到工作為例
最後我以「學習使用 Docker」(一種程式開發上的技術,內涵可以不必深究)這個工作上遇到的實際場景為例,串連已提到的內容並簡單演示過程中我是如何調度與使用前述的 4 個資料庫。
如果大家想要更了解你的話,可以在哪個平台或是網站找到你?
雖然不算是紀律的作者,不過對於每一篇發文,我都為文句的好讀盡了自己最大的心力。歡迎來我的部落格找我:https://blog.kyomind.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