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圖:202403 會員智能宅小聚;這週漸漸找回工作狀態了,陸續把線上產品繼續打磨好,這週末要把「Heptabase & Readwise 直播課」的字幕剪輯版還有精華筆記上線!
上週寫了一篇「搏眼球的流量型」文章,雖然標題很狗血,但裡面的內容不靠搬運、不是跟風,而是成為自僱者三年來的總結,還有各種碎碎念。
在發文前,大概就預料到會有不少關注和討論,但坦白說沒想到有這麼多(結合各平台數據,約 2000 人讚,800 人分享;對我這種非流量型的創作者還是有吃驚到)。比較有趣的是,有蠻多網友留言&或朋友的私訊,不約而同都說到:
「默默地追了你好多年,沒想到這麼厲害阿。」
有趣在哪?剛好可以分為逗號前和後,兩個部分:
- 前面,默默追了我好多年,卻不知道我這幾年做了哪些作品和成果,這是我的不對,果然行銷能力還需要加強。
- 後面,其實只看收入的話,也不厲害;跟同齡人比起來的話。整篇文章我最喜歡的是最後一段「為什麼寫」,裡面提到,個人品牌和賺錢,對我來說一直都是一個結果,而非目的;雖然 2023 年整年度營收約 960 萬,但實際扣除營運成本、稅金和費用,剩下不到 50%,而且我跟柚子對分的話,真正能運用的收入,跟我同屆化工同學也差不多。
看到這種留言的當下,讓我想到了奇葩說的某集辯題「當表達者的宿命是被誤會,還要繼續表達嗎?」
像是這則動態和文章,即使總計超過 5 萬人看,也只有不到 10% 的人會真正看完、理解我想傳達的是什麼。當大部分的人只看到表面,甚至可能會造成誤會,難道我們就不繼續分享和寫作了嗎?不,正是因為這樣,我才要繼續寫,繼續囉唆,希望讓更多人能理解我們在追求、努力的是什麼。
再從價值回到實際面,也因為我不是靠賣個人品牌和理財致富課程維生的,所以這種「爆紅文」,其實對我本業幾乎沒有正面影響,反而是嘈雜。一陣干擾之後,還是要回到我經營社群平台的原則,瞬時流量是一回事,有多少人持續想跟你互動是另一回事,而我對後者更關心。
下週要開始第七屆的 Notion 訓練營了,我得趁這幾天把先前還沒處理完的工作債一一解決,把自己整頓好,去歡迎第七屆的同學們,也期待和來自各行各業的高手們,一起交流數位工作術(每一屆訓練營,也是我訓練自己的契機),因此大概率又要從社群媒體上隱居一陣子了 😅。
※ 今年重新回到 LINE 社群 🔗,因為寫一則電子報至少還是要 2~3 小時的整理排版和發送,有時候忙起來沒辦法週更,但一些最新活動&優惠的短消息,還是可以請小幫手快速發佈到 LINE 群裡面通知,如果你還沒加入,歡迎。
✅〔順便更新了我過去寫的「復盤的文章」〕
因為時間精力越來越有限,所以現在做工作上的任務,都會慣性去思考「怎麼產生綜效」。於是寫了這篇總結文後,我上架了「60 分鐘的復盤通識課&年度目標模版系統」,也順便更新了我的復盤文章(復盤的技術:你是哪種工作者?)
很神奇的地方是,回頭編輯 2020 年寫的文章時,會發現好多地方真的是「向前走迷迷糊糊,往回看清清楚楚」。當年復盤理出的方法和模式,有部分到現在我還在使用,像是當年的週末例會,現在則是進化成「會員直播策劃會」。
我們常常習慣關注前方的變化,卻忘了回頭看看哪些在我們身上是不變的。
那些不變的,才是屬於你自己的「第一性原理」,是你的原則,也是你的風格。
🎁 Steelcase 人體工學椅團購第三團
當台灣人大多只聽過 Herman Miller 時,我認真推薦同樣是世界知名的辦公傢俱品牌 Steelcase,一樣有原廠 12 年保固,而且代理商會親自送貨到你家&教學。
▍結論先行,這次團購優惠依然向廠商砍超過一萬元,把優惠都回饋給我的讀者。
任何地方都拿不到這價錢,即便電商做節慶;去年開了兩團,皆上線不到一個月就把廠商的貨清空,所以後續收到很多讀者來信、留言說,希望能再開。預計四月中開始送貨,目前預購價,請把握機會 ✌️
🔗 為什麼你的工作專注&坐姿健康值得更好的椅子?換掉 Aeron 的主因?
Good to know
✉️ 如何寫一封提問信,讓人會想立刻幫助你?
收到這種能把話好好說,提問具體清楚、有個人化情感,在乎別人的時間的信,一整天都會心情愉悅。
﹍﹍﹍﹍
🔍 為什麼初學者更應該寫心得筆記?
先從一個記錄者開始,幫助自己,養成寫字的習慣。
﹍﹍﹍﹍
⚒️ CleanMy®Phone:iPhone 空間清理工具,快速刪除重複照片
CleanMyMac 推出了手機版本(目前只支援 iPhone),結合了 Gemini(智慧篩選重複照片)、Speedtest(測網路速度),還有儲存空間檢查,讓你快速知道空間被什麼佔用了。使用起來比之前 Gemini 好用許多,操作體驗和視覺舒適度依然是天花板的存在,如果你常常困擾照片一堆、手機空間不足,建議你可以試試。
本週的思考和啟發
「弄清楚你閱讀和筆記的目的,比你怎麼看書、看多少書更重要。」
我也經歷過「筆記的嬰兒期」,或者說迷之自信。
什麼都來,什麼都吃,把各種興趣領域設成分類標籤。
一開始根據領域(科技、應用、生物、生產力、健康……等等)整理的很爽,覺得自己累積了 100 多則小筆記超神,隨便一分享就一堆讚跟分享,整個迷之自信爆棚。
直到某天,當筆記越來越肥大後,發現自己只是透過整理來麻痺自己,永遠只是在「把別人的話換句話說」,卻沒有多少「自己實踐、經歷過的東西」。 怎麼辦?
……(前往全文&分享這段話)
🤝🏼 如果你喜歡〈雷蒙週報〉並願意幫助我繼續分享下去
〈雷蒙週報〉是繁體中文圈 Top 的數位工具應用、科技產品的電子報品牌,提供現代人如何聰明工作、提升生活品質的方法。訂閱者超過 17,000 人,開信率 > 60%;為了讓這電子報長久經營,我可以協助你推廣好的產品、服務或活動被更多人看見,點此進一步瞭解如何跟我合作 🔗。
感謝你閱讀到此,留言&分享推薦給朋友是給我的最好幫助,一起進步 🤘🏼。
🔏 本週會員限定內容&專屬社群的活動&學員見證:
- 會員限定直播策劃會
- 一茶:第一次克服恐懼不當「搬運工」,尋找自己做筆記的目的。
- Ding:這堂課很值得的是,雷蒙會分享他使用工具的背後邏輯和想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並告訴我們他親自踩過的坑。
- Erich:訓練營的學習奇幻之旅,原來學習可以這樣好玩又有效
👉🏼 點此加入 Lifehacker Premium 會員 獲得本週會員限定文&進一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