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kip to content

新年到了,如何和父母親友聊天,回應關心,讓他們放心?

長大以後,我們的時間分配裡「父母」的佔比越來越少,卻收到越來越多「嘮叨」?該怎麼與父母或親友聊天?新年或者節慶裡頭的溝通說話方法,我們無法改變別人關心的方法,但可以讓自己學會怎麼回傳一顆好球。

📌目錄

familytalk cover
這篇是 2018 年的農曆新年,學習好好說話課程後寫在 Medium 的文章;2021 年的新年重新編輯。
lightbulb_outline

本篇知識點

1. 溝通是互相的,我們要的放心是「父母別嘮叨」,但他們要的放心是「能有所參與」。
2. 我們無法改變別人關心的方法,讓自己學會怎麼回傳一顆好球更可控。
3. 三個策略:安全感、參與感、成就感,讓安全感被滿足、讓他們有所參與,並主動建立比較基準。
4. 最後,你知道 FAMILY(家庭) 這個字是怎麼來的嗎?

當我們越是不去理父母,父母管我們越多?

相信你有發現,從我們高中十八歲成年後,因為家庭外的事情越來越多,無論是上大學、跑社團,還是出社會工作、忙於事業,我們給家裡的時間分配越來越少,甚至到 30 多歲後,有了自己的家庭或伴侶,更沒有時間去理父母了。

然而,你也會發現,當我們越是不去理父母,父母好像越容易越管我們越多,而這個「嘮叨與關心」,通常會在節日時一次爆發。

只是我們很少去想過:

「為什麼他們會『需要』如此關心?」

我們通常只是看到他們的表面的嘮叨行為,覺得很煩很打擾。

我就是個當初非常不理解這現象的人,直到後來想想,正是因為我們沒有時間去理會父母,所以他們不夠清楚你最近的狀況。因為在父母眼中,我們永遠都是個他們的孩子,當然會擔心會操心、胡思亂想甚至腦補。

坦白說,我也是個很不善於與父母溝通的人,即便心軟,但常常嘴硬又逞強。

所以常見的狀況是,即便腦中想了很多,卻沒多少能實際表達出來;形象一點就是,在台上明明能滔滔不絕,在父母面前卻安靜的小倉鼠一樣。

因此,在這大難臨頭的新年節日前,特別歸納了幾個方向,讓大家可以去參考,未來跟父母溝通或聊天的時候,能夠想起這幾個方向作為參考。

1D aXivox8sWsBGvMBHBhfQ 2
畢竟溝通是互相的事情,我們跟父母一樣,需要的都只是那份「放心」。

三個層面:「安全感、參與感、成就感」

一、安全感:靠的是「細節」

「最近好嗎?」這是句我們一定會遇到的問題,而通常我們都是很廣泛地回說:「好阿、還不錯」、「沒什麼壞事」、「跟平常一樣」。

但越是大而籠統,越容易讓父母覺得你是選擇報喜不報憂,有東西藏著不敢跟他們說。

別忘了,他們可比我們多活了三十多年,對於人的感知程度可沒那麼低。

父母甚至會因為你選擇簡單帶過,容易去腦補認為你是不想分享這一部分,就把話題停住了。

如果他們只是憂心忡忡擔心也就算了,最怕就是他們緊接追問和瘋狂嘮叨,是吧?

要滿足「安全感」的第一步,就是去講「細節」。

細節更有畫面,更能呈現你真實的生活,也會讓父母更放心。

當然,挑選那些「很生活的細節」即可,不用去講那些不想分享的個人隱私:

最近看了什麼電影?這部電影為什麼你想看?
有什麼印象深刻的場景與劇情? 很多人去看嗎?電影院的設備與環境如何?
看完之後的看法是?
跟朋友去哪裡旅行了?朋友們放假都做些什麼?
推薦父母也能去哪裡試試些什麼? 新養成了什麼習慣?
新的一年給自己什麼樣的挑戰?問問父母過去在你這個年紀時的新年都麼過的?

定期分享你自己很生活上的細節,記得要有畫面感。

常常練習去描繪生活的細節,不只對於溝通有幫助,也能更認識自己。

二、參與感:靠的是「詢問經驗」

所有人都一樣,當我們老了,會開始覺得自己是不是越來越難跟上時代;父母老了,也會覺得是不是很難參與我們的生活。

回想起我們小時候,都是由爸爸媽媽在一旁教我們如何使用餐具、騎腳踏車、折衣服等等等,但現在我們做什麼遇到困難時,更習慣上 Google 查詢,或者詢問朋友,很自然地會把他們晾在一旁。這也是為什麼有些長輩不喜歡科技,因為他們覺得這奪走了他們原有的「參與感」。

讓他們重新掌握權力 → 他們覺得能夠再次參與你的生活。

具體作法就是:「定期詢問他們的經驗和建議」

請注意,這邊的詢問經驗與建議,不是叫你去問工作上的問題,因為他們通常無法解決,還反而會弄得價值觀差異而吵架。

建議從「生活」問起,越生活越好吧!

從父母喜歡的領域出發,從料理做菜、他們在家平時會做的小事或習慣、茶、花花草草與植物、登山、過去的歷史與回憶等等。讓他們再次參與你的生活,讓父母覺得他們對你的生活是有意義的,讓他們來跟你分享、教你些東西。

以我自己來說,若別人來詢問我一件我自己很有興趣的事,我自然而然就會滔滔不絕地分享起來,這時的我會感到很有成就感,我們的父母也需要這份成就感。

所以,我跟我媽的聊天,就是透過問我媽媽關於素食、宗教上的事情,即便我實際上沒有什麼興趣,但看到媽媽樂開懷地跟我介紹,我也漸漸地有了興趣,也覺得更快樂了。

每個長輩,都希望自己還能對這個社會有用,有意義。他們的關心不是去窺探,而是希望自己有參與感。

IMG 3547 2
2019.02.03 那年的新年我們到台南

三、成就感:靠的是「給出比較」

這一點很看父母,差異性挺大的。

但我想很大部分的父母會喜歡把孩子當作「談資」的原因,也是因為同個圈子裡有人先開始,可以說是人類社會行為中,在社交上無法避免的話題:

「我家兒子最近考上了____大學!」
「我家女兒最近被____錄取了!」
「我家兒子今年年終領____耶!」

我想我們都不想父母沒有自己的圈子,因此我們需要給他們一些,能在社交上說嘴的材料。

但千萬記得,父母對於「成就的概念」跟我們有很大的不一樣。不必要是我們認為的很大很棒的成就(因為他們很可能不知道什麼是現在這個時代很大的成就),只要能拿與其他大眾、周邊人士來做比較,就能達到聊天社交材料的效果。

「我們公司上個月裁了 10 個員工,但是我還在喔!」
「OO畢業一年了,卻因為找不到工作繼續考研究所,而我目前的工作挺穩定的了呢!」
「我們老闆的兒子雖然學歷很高也賺了很多錢,但都沒有能輕鬆休閒的日子呢!成天工作的他,眉頭總是深鎖,感覺壓力好大。」

因為「比較」是「主觀的」,該怎麼形塑就靠你的功力了!

替父母找到基準點,並凸顯出你的好與不同,自然能讓他們放心且驕傲了。
(當然也要控制程度,不然你父母出去亂講也是個問題阿……)

最後加餐:如何轉移或迴避問題?

最後補充一點:

如果長輩們問了一個你很不想回答的問題時,我們該怎麼辦?

打個比方像是:

「下週情人節,有交男女朋友了嗎?」

面對這種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轉移」

把話題轉到對方身上,讓對方來分享個人經驗。因為通常會問這樣較為隱私問題的人,自己通常在這領域上挺有心得與成就,他把自己當作「過來人」,所以不認為這是隱私,反而是要分享(炫耀)出來的。

所以我們只要回說:

「說到昨天情人節,現在年輕人通常都晚婚,或者生存壓力很大沒什麼時間談感情。」
「很好奇阿姨你當初跟叔叔是怎麼認識的?十幾年前談戀愛的感覺是怎麼樣的啊?」

把話題轉移到對方,讓對方來講自己的故事。這樣一來,讓他們有成就感,而我們呢?至少能保有我們自己的隱私,那就乖乖聆聽,練習點頭吧 XD。

1uZoRkYOZrRK 9H8pwLpWuA

後記

這篇標題雖下的「父母」,但對於絕大部分的親友關心,其實都是通用的。

我們不能只是覺得對方一味的很吵很煩,他們只是因為關心我們,想多參與我們的生活、想多多跟我們聊聊天罷了。

人際關係是一切煩惱的來源,也是所有幸福的來源。我們都要練習去聆聽、去思考他們要的是什麼,再去練習怎麼去回傳一顆好球,讓表面關心問候背後的「安全感」、「參與感」和「成就感」被滿足。

另外,你知道 FAMILY(家庭) 這個字是怎麼來的嗎

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

祝福你,在新的一年裡,能經營個幸福的關係、能有支持你的靠山——家庭。

[mailerlite_form form_id=2]

分享按鈕

關於作者

留言回應

訂閱
接收通知
guest
1 留言
最新的留言
最舊的留言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領取高效生產力的秘訣!

Free 免費 NT$ ?????
免費入門課&電子書&精華文章一次帶走
  • 聰明工作者的 6 堂入門課
  • 現代人必備的 25+ 款數位工具
  • 每年複利成長的復盤技巧
……更多你需要的現代人精進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