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kip to content

雷蒙三十第一季發刊詞:30 歲之前,我們可以做到什麼?

雷蒙三十第一季發刊詞:30 歲之前,我們可以做到什麼?
為什麼做《雷蒙三十》 Podcast 音頻播客節目?關於個體、個人成長、生活紀錄、職場分享、關係經營,藉著這節目,把勇於挑戰現況的人們的故事訪談出來,讓更多人看見時代變革下的各種可能,不一樣的成就模型,也做一件長期主義的事。

📌目錄

雷蒙三十第一季發刊詞:30 歲之前,我們可以做到什麼?

「和你一起用重新看待生活,找到未來可能的鑰匙,這裡是雷蒙三十。」—雷蒙(侯智薰)

嗨!我是雷蒙,本名是侯智薰,智慧的智,薰衣草的薰。

雖然我挺喜歡我的名字的,但確實不太好念,而且常常遇到只遇到只看我名字的人,認為我是個女生哈,或者把草字頭的薰寫成力字旁的勳。

所以這節目叫做雷蒙三十,雷蒙取自於我的英文名字 Raymond,那後面的「三十」又是什麼呢?

沒錯,是個年齡。

不過我今年才 25 歲,但之所以節目叫做《雷蒙三十》,有三層意義。

一、30 歲之前,我們可以做到什麼?

音頻播客(Podcast)這內容媒介在台灣已經越來越多人在做,也有了一定收聽的群眾,主流的 Podcast 在講商業、趨勢和財經的專業主題,是些普遍被認為是高成就的內容了。

而我在想,為什麼我們不做一個關於「個人」的節目呢?

不過這不是指「我個人」,我想應該用「個體」會更合適一些。

「30 歲之前,我們可以做到什麼?」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想透過去每個月去訪談 1~2 位「而立人物」,聽聽這位朋友,在 TA 30 歲那年,TA 在哪裡,做了些什麼?

pasted image 0

「三十而立」我們應該都聽過,不過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業,而是在對社會和自己都有比較明確的認識上,是種「自覺」的意識,是一種自我認知的覺醒。

這也是為什麼我想和一些有著不一樣自我認知,願意挑戰社會框架的人聊聊,他們是這時代的「而立人物」。

不再被資格給侷限住

另外,我一向很不喜歡被年齡給侷限,是個很討厭「資格論」的人。

也就是當別人說:

「你是學生耶,你應該先好好讀書」
「你是男生耶,就應該買車買房好好養家。」
「你才 22 歲,不要想著要創業,先去找個穩定的工作。」
⋯⋯諸如此類的這種話,我聽著都很難受。

難道我們的年齡、性別、出生和背景和科系,就決定了我們未來的故事發展嗎?

如果這是本小說,也一定是本難看的小說,一點未知和探索的意味都沒有?

我相信,在這工具和科技都日新月異的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每個個體已經有了與過往成就路徑完全不一樣的模式,這是個多元成就模型的時代。

我也相信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

「一個進步的社會,是當我們不再去小看身邊的每一個人。」

所以,我想藉著這節目,去把這些人的故事訪談出來,讓更多人看見時代變革下的各種可能。

二、30 歲之前,我想給自己一個紀錄

除了紀錄別人的故事之外,其實我自己也正處於這個階段。

還有 5 年,我也 30 歲了,我希望在這段路程上,我能給自己一些些紀錄。

所以在這節目裡,我也會分享我的三個方面的紀錄。

分別是:

  1. 「生活面」,可能是我最近的學習分享,閱讀和時事觀點
  2. 「職場面」,分享我面臨的職場困惑、組織和職場上的洞察,以及個人定位上新認知
  3. 「家庭面」,因為我結婚了,算是早婚的人吧哈,也想分享我和老婆的相處和關係經營,以及有時候請老婆上上節目進行對談,我想也是有趣且有意義的紀錄吧。 😄

三、做一件長期主義的事

我想你可能會問:「既然這節目叫做《雷蒙三十》,那未來會不會有《雷蒙四十》?」

我當然希望有拉。

如果做得好,無論對聽眾朋友,還是我自己,當然值得好好做下去。

只是媒介還會不會是音頻這我說不定,畢竟我們也是要隨著時代的變化,持續學習實踐下去。

從三十而立,到四十而不惑,再到五十而知天命⋯⋯我很開心在這一條路上的一開始,有你聽到了這裡,和我一起去紀錄、去聽,去看,去抓住趨勢,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雷蒙三十》這個音頻節目會在 Apple Podcast, Spotify, YouTube 上每週一、四播出。

而每週六,是我回答聽眾朋友們的問題的對談時間。

至於要去哪裡跟我互動呢?

可以搜尋我的臉書「侯智薰」,

或者到臉書社團「雷蒙三十」,以及 IG 分享 #雷蒙三十,我看到都會給予回饋的。

歡迎你一起加入我們,做個長期主義的人。

立即分享

關於作者

留言回應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